最美退役军人——陈训杨(图)

发布时间:2020-07-25 18:55 | 来源:宜春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2019-11-25 16:01:47 | 查看:4269次

陈训杨,男,1920年6月24日出生,江西省高安市大城镇洲上村洲上自然村人,中共党员。1948年12月13日入伍,1949年6月在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县入党,1955年4月复员退伍。从入伍到退伍,当兵7年,打仗7年,随部队南征北战,先后参加了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荣立一等战功二次,三等战功一次,先后被评为“水上英雄”、“行军模范”。

  1955年4月,陈训杨复员回乡后担任洲上村干部,先后参与了高安市碧山、上游等多个水库的建设,1957年被评为高安县第八届“农业劳模”。

  陈训杨一家三代都踊跃向党看齐,儿子是3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孙子也于2006年大学期间入党并从2011年开始在洲上村村委会担任会计。全家家风家规传承良好,在当地被传为佳话。成为了一生听党话跟党走、家风代代传的典范。

  一、舍身报国干革命,身经百战屡立功。

  1948年12月,带着一腔报国热情,陈训杨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编入第二野战军十六军四十六师一三八团。1949年4月21日渡江战役作战中,陈训杨冒着生命危险在长江江面上划小渡船来回六次接送战友,最后小渡船被炸毁,只好抱着碎木板漂上岸。由于在战斗中的表现突出,被部队首长和战友们一致评为“水上英雄”,并荣立一等战功。随后在5月份解放江山县城的战斗中再立一等战功。同年6月,陈训杨在火线中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中南地区解放后,陈训杨又随部队马不停蹄地投身到解放大西南的战役中。西南地区地势崎岖,山高路陡。陈训杨不怕苦不怕累,曾在一天之内负重行军180里,被评为“行军模范”,并荣立三等战功。由于长期肩扛重达30多斤的轻机枪,他的右肩肩胛骨严重变形,且明显低于左肩,这个战火年代的“创伤”如同一枚“军功章”,一直伴随陈训杨一生。陈训杨随部队南征北战,不到半年行军六省区,先后参加了解放大西南、成都大会战、贵州剿匪建政等工作。

  1953年1月4日随部队入朝作战,先后参加了朝鲜西海岸反空降和抗登陆作战及1953年夏季反击作战等。在战场上陈训杨先是担任机枪手,后志愿军出于保护这些在解放战争期间立过显赫战功的老同志,让他改任炊事班长。朝鲜停战后,他随部队驻守平康、铁原前线。闲暇时间,陈训杨还自学了朝鲜语,成为了志愿军和朝鲜军民的义务翻译员,获得了中朝军民的一致好评。

  二、脱下军装不褪色,带领群众建家园。

  陈训杨无论在部队还是地方,都是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行行干得很出色。在战场他是英雄,回到家乡搞建设同样是一把好手。1955年4月,陈训杨结束了浴血奋战的岁月,由国防部批准,从朝鲜战场直接复员回乡。先后曾任洲上村村支书、村党支部副书记兼民兵营长、民兵营长等职务。陈训杨为人正派,处事公道,在群众中威信很高,十里八乡的群众都很信任他。为了领着乡亲们过上好日子,不管是发展生产、开发果园,还是在植树造林、河流清淤,他都事事抢在前,干在先。

  复员回到家乡时,正值家乡开展初级互助社,村民们都踊跃上交家里的农具、耕牛,发展农业生产。陈训杨二话没说,拿出仅有的300元复员补贴交到社里。他心里装的都是集体,却没有想过自己,结婚时,家里连一床像样的被子都没有。

  从1956至1960年期间,陈训杨辗转于高安全市水利工程建设一线,先后参与修建了上游、碧山、樟树岭、九龙等水库、堤坝,1957年被评为高安县人民委员会第八届“农业劳模”。由于有部队经验,1958年,陈训杨受命调至上游水库任施工团第三连指导员。在修筑大坝期间,他时刻以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身份要求自己,累活脏活抢着干,带着群众不分昼夜奋战在大坝上。无论酷暑炎炎,还是雨雪纷飞,他都带领群众坚守在筑堤一线,在每个月的团部总结大会上,他带领的连队都获得了先进奖。

  洲上邻村74岁的滕朝九老人,也是当年上游水库修筑者之一。他回忆说:陈训杨每天凌晨三点就起床,总是最早出门的,最晚收工的那个。由于专注水利建设,陈训杨舍小家顾大家,四个子女出生时,均未在家,为此妻子至今对他耿耿而怀。

  三、从来都不搞特殊,永葆军人真本色。

  从1949年6月入党至今,正好时隔70年。70年的时光里,岁月改变了老人的容颜,但从未曾改变老人对党的忠诚,对群众的热爱。老人生活简朴,袖口磨掉的外衣经常穿在身,他却从不会忘记在胸前佩戴一枚毛主席纪念章。久而久之,儿媳也慢慢知晓了他的心意,把衣服洗干净后都会郑重地佩戴上毛主席纪念章。当记者问起怎样才算得上是一名好党员,老人的回答干脆利落:“一辈子忠于党、不怕牺牲;放到现如今,就是要一心跟着党走,吃得起亏。”

  这样的承诺,陈训杨用一辈子的时间在践行。曾因被国民党军队抓过壮丁的历史,1966年老人被打成“历史反革命”,受到了冲击。为此,妻子丢了工作,儿子升学被拒,他本人则被关牛棚、戴高帽、写检讨、受批斗。即便如此,十年饮冰,仍然热血不凉。“文革”期间,陈训杨从没有向组织透露自己是战斗英雄,荣立过赫赫战功,而且还把党费如数地交给儿子,叮嘱儿子替他交给党组织。1978年,在大城高邮补修堤坝时,时年58岁的陈训杨仍然赤胆忠心、铮铮铁骨,他吃苦带头、奋勇争先的事迹曾在乡村广播里广泛传扬。平反后,组织上考虑要退回文革期间被扣除的工分,他说挨饿的时光已经过去了,现在有饭吃,补给我也是一日吃三餐,所以坚决拒绝了。

  1993年,陈训扬因眼疾摘除了左眼球,花费630多元,镇武装部知道后,让他儿子找住院发票来报销,没想到老人却大声斥责:“家里出不起这笔钱吗?还要伸手向国家要?你这共产党员难道是混进去的吗?”!为了防止家里人再打报销的主意,他干脆将自己的住院发票全部撕掉。

  参军和入党70年来,老人从未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受到委屈时仍然党性不改、作风不变,永葆了共产党员和军人的真正本色。

  四、言传身教好口碑,党性家风代代传。

  陈训杨老人遇到挫折和困难始终勇敢、乐观地面对,在年老体衰、身患多种疾病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参加组织生活,履行党员义务。

  孙子陈传球讲过这样一件事,2018年的7月1日,村委会组织党员上党课,过组织生活,由于天气不好,他担心爷爷年纪大行动不便,就没通知他。陈训杨知道后,狠狠地教训了孙子一顿。那一刻,陈老再也不是孙子心里慈眉善目的爷爷,分明是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

  俗话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在陈训杨的耳濡目染下,他的儿子、孙子不但在日常点滴中感受着他的精神境界,而且延续了他身上的红色基因,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受父亲的影响,儿子陈坝根从小就乐于助人,不计个人得失,在村委工作的20多年里,他为群众办的好事不计其数。孙子陈传球2006年在大学期间入党,大学毕业那年,陈传球思前想后,决定还是放弃在城里找工作的念头,回来支援家乡的建设,并从2011年开始在洲上村村委会担任会计。

  2017年,大城镇猪场拆除整治行动正式开始。认识到猪场拆除对环境保护的意义后,陈训杨一家人商量后,第二天便低价卖掉存栏猪,在全镇率先拆掉了借债几十万元盖的2000平米猪场,用实际行动体现了一家三代的党性原则。

  陈训杨经常用自己的经历教育约束后人:作为党员和军人的后代,要严格要求自身,与邻里和睦相处,和乡亲们一起不畏艰难奋勇前进,将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在陈训杨的影响下,家人都遵纪守法,本分为人,从没有做过对不起党和人民的事。祖孙三代人坚守初心、不改本色,时刻保持优良家风,处处发挥着党员带头示范作用。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