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6-22 15:27 |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0年06月22日 02 版 | 查看:1215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形成绿色生活方式,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培养生态道德和行为习惯,让天蓝地绿水清深入人心。”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党的十九大强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都是对当前自然生态领域突出问题的战略布局与科学回应。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需要亿万民众同心同德共建共享的伟大事业。
加强新时代公民生态道德建设,让亿万民众真正动员起来,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积极践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自觉“做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是加强生态治理、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动力。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人与自然的关系迄今为止主要经历了顺应自然和奴使自然两个阶段。顺应自然是人类社会早期人与自然关系的主要表征。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由于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能力还不强,取之有时,用之有度,孕育了以顺应自然为核心的生态道德。《道德经》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荀子·王制》曰:“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鱔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进入工业文明以后,人与自然的关系开始发生根本变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日新月异,马克思曾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出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当人类开始沉浸在役使自然胜利的喜悦中无法自拔时,按照自己的意志肆无忌惮地破坏自然环境、改变自然生态、违逆自然规律,酿成了全球气候变暖、土地荒漠沙化、生物多样性锐减、传染疾病高发等一系列苦果。恩格斯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会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
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伤及人类自身。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
加强新时代公民生态道德建设的紧迫性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绿色发展、生态道德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是美好生活的基础、人民群众的期盼。”本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暴发,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社会生态道德的普遍缺失。“亡羊补牢,犹未晚矣”。在全球疫情仍将反复暴发的背景下,加强公民生态道德建设,提升公民的生态道德素养,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防范类似疫情再次暴发的迫切需要,是重建生态伦理秩序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重建生态伦理秩序的必然要求。生态伦理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形成的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规范。生态伦理反映了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表达了特定的伦理价值,良好的生态伦理秩序是对自然生态的道德关怀,体现了生态道德的基本原则。加强新时代公民生态道德建设,进一步唤醒公民的生态道德意识和责任,有效提升公民的生态道德品质和修养,是重建生态伦理秩序的重要基础。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的生活质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历史成就,但生态环境状况却不容乐观,人与自然的矛盾不断凸显、十分尖锐,不少自然灾害与传染疾病的暴发、不少经济发展问题与社会治理难题,都与长期累积的生态问题密切相关。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党的十九大强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都是对当前自然生态领域突出问题的战略布局与科学回应。
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需要亿万民众同心同德共建共享的伟大事业。加强新时代公民生态道德建设,让亿万民众真正动员起来,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积极践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自觉“做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是加强生态治理、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动力。
新时代公民生态道德建设的实践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形成绿色生活方式,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培养生态道德和行为习惯,让天蓝地绿水清深入人心。”生态道德是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新时代公民生态道德建设,要以《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基本遵循,加强党的统一领导,深化宣传教育引导,完善制度法律保障,形成全社会共建共享的生动局面。
加强党对公民生态道德建设的统一领导。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加强新时代公民生态道德建设,要坚持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把生态道德列入生态文明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年度发展规划和重点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领域和人民生产生活全过程,“把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系统规划国家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国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
要把生态道德纳入各级各类审批、评估、考核、评优标准,对于存在生态道德隐患的项目、组织、机构、群体与个人,要慎批慎选慎用,对于严重违背社会生态道德且造成社会重大消极影响的,要一票否决。要在党的统一领导下积极发挥民主党派、共青团、工会、妇联、工商联、各级各类协会等群团组织的独特优势,在规划生态道德建设实施方案、解决生态道德领域突出问题、组织生态道德教育实践活动、总结生态道德建设经验教训、浓郁生态道德风尚氛围等方面群策群力,积极推动本次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之“危”转化为激活民众美好生态生活向往之“机”,形成齐抓共建的良好局面。
深化公民生态道德建设的宣传教育引导。加强新时代公民生态道德建设,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价值观,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理讲透彻讲生动,凝聚社会生态道德共识,培育良好生态道德风尚。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生态道德教育实践活动,培养公民的生态道德习惯,唤醒公民的生态道德责任,提升公民的生态道德修养。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生态道德资源,选树新时代各行各业生态道德榜样模范,在全社会树立鲜明的生态价值导向,重建新时代生态伦理秩序,培育新时代守护绿水青山的生态卫士。
完善公民生态道德建设的制度法律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发挥制度和法律的刚性约束功能,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及时把实践中广泛认同、较为成熟、操作性强的道德要求转化为制度设计和法律规范,以制度和法治的力量确立生态道德的权威。要加强生态制度法律的顶层设计,补齐生态领域的制度法律短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上指出,“要尽快推动出台生物安全法,加快构建国家生物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制度保障体系。”
要把生态道德的基本原则贯穿到执法和司法全过程,加大生态领域执法力度,对于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期内仍然存在的违法违规问题,依法依规坚决惩戒一批、警告一批、教育一批,让败德违法者受到惩治,让心存侥幸者心怀敬畏。要建立自然生态领域重大违法案例社会公示制度,以案明德,惩前毖后,让制度与法律为新时代公民生态道德建设保驾护航。
冯颜利(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导) 严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博士生)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