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6-17 20:10 | 来源:辽宁日报 2020年06月17日 12版 | 查看:936次
鲁胜静、张万里一家人合影(拍照时,他们的三女儿正在外地求学)。
鲁胜静以微笑和耐心对待每一个患者。
本报记者 刘立杉 文并摄
核心提示
1993年,鲁胜静任职盘锦市大洼县(现大洼区)西安镇高坎村村医。她27年如一日默默奉献,被当地群众誉为“健康保护神”,2018年获得全国“最美乡村医生”称号。鲁胜静不仅是好医生,也是好妻子、好儿媳、好母亲。她与丈夫张万里互敬互爱,同甘共苦。她常说,“老人的吃穿和铺盖是晚辈的脸面。”如今,她的92岁公公健康幸福,尽享天伦之乐;三个孩子知礼友善,孝老敬亲。2018年,鲁胜静、张万里家庭获评全国“最美家庭”。
6月12日,记者从盘锦市驱车上百里,来到大洼区西安镇高坎村卫生室。眼前这个110平方米的卫生室整洁明亮,分区有序,设置了药房、处置室、隔离室、康复室、观察室、档案室。“六室分开,是村级公立卫生室管理的标准化要求。”村医鲁胜静说。
“我不会说啥豪言壮语,更没有轰轰烈烈的业绩。”面对采访,鲁胜静显得有些腼腆,“细心诊断,合理用药,尽可能减轻病人痛苦,这就是我的工作。作为村医,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以预防为主,对村民开展长期的健康教育,引导村民树立健康的生活理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和防病能力……”
“鲁大夫,你给我妈看看,这几天她总感觉没精神。”采访中,村民李彩霞和丈夫搀扶着84岁的母亲走了进来。
“我得先照顾病人了,咱俩过一会儿再聊。”对记者表达歉意后,鲁胜静随即来到病人身边,轻声细语地开始诊疗。一下午时间,这样的情形出现了4次,记者的采访只能见缝插针式地进行。
一年365天,鲁胜静没有一天是完全属于自己的。她的丈夫张万里告诉记者:“高坎村3100多口人,90%的村民都认识我媳妇儿,她的工作做得确实到位,就连镇中心卫生院院长都说,你媳妇儿是最合格的诊所大夫。”
22岁来村里,她当了27年“鲁大夫”
“大姨,觉得哪里不舒服啊?”
“我身体挺好,前两天还在地里薅草呢,就这两天有点儿坏肚子,身上没劲儿,不知道是咋回事。”
和患者交流过后,鲁胜静告诉李彩霞,老太太前年起就有点儿贫血,这是导致身体没劲儿的主因。“先去镇医院化验化验,查看一下血项指标,回头再进行适合的处置。”
听说要抽血,一旁的老太太直摇头,“我不想抽血化验,要不我吃点儿钙片行不行?”
“大姨,这跟吃钙片没有关系。镇医院这么近,再说抽血也不疼,您就听我的吧。”在鲁胜静耐心地劝说下,老人在家人陪伴下去了镇医院。“这人老了,就得像小孩一样哄。”鲁胜静说。
高坎村是西安镇的中心村,也是西安镇12个村中最大的一个。1993年,22岁的鲁胜静从沈阳军区大连军医学校(现已撤销)毕业后,被分配到了高坎村任职村医工作。
“刚参加工作那几年印象最深,也最不容易。”鲁胜静回忆,那些年村里除了一条主道外,都是泥泞的土路,碰上下雨天出诊,必须穿雨衣、雨靴。
“那时药品大多装在玻璃瓶里,一个药品箱将近20斤重,路不好,无法骑自行车,只能背着药品箱走着去。
“其实这些不算啥,主要是我怕狗,小时候被狗追过。那时村民家养狗的多,我一到有狗的人家出诊,不是盯着人,而是盯着狗看,你都不知道那是什么感觉。后来村民们知道我怕狗后,都把自家的狗用绳子拴上了。”
说话间,李彩霞一家陪着老人回来了。因为血项指标没啥问题,鲁胜静给老人开始对症治疗。
“我们都是老户,认识好多年了。我家大闺女31岁了,小时候就是她给扎预防针。”看着岳母安心躺在病床上接受治疗,李彩霞的丈夫胡良文和记者拉起了家常,“这么多年,村里人有个头疼脑热啥的,都奔卫生室来。鲁大夫服务态度好,还负责任,我们都信任她。”
高坎村村民居住得分散。作为村医,村民口中的“鲁大夫”走街串户是常态,谁家有什么病人,谁家孩子什么时候该接种疫苗,她心里都有一本账。27年来,鲁胜静的足迹遍布高坎村的每个角落,哪家有人病了不方便来卫生室就诊,一个电话打过来,她立即上门诊疗,无论白天黑夜,从不计较个人得失。遇到疑难杂症无法救治,她都会尽最大努力,帮助病人转到上一级医院。
卫生室外,一块由盘锦市卫计委颁发的“五星级”卫生室匾额十分醒目。记者了解到,在西安镇12个村级卫生室中,只有少数几个获得了此项认定。“实施的是动态管理,打分标准很严格,涉及诊疗常规和技术操作规范、静脉输液和抗菌药使用、社会满意度等方面。”鲁胜静笑着介绍,看得出,这块匾额在她心里的分量很重。
结婚至今,他们始终和老人生活在同一屋檐下
1993年底,鲁胜静和相处了一年的高坎村村民张万里组成家庭。在这个屋檐下一起生活的,还有张万里的父母和奶奶。鲁胜静说,“后来我们有了孩子,四世同堂,一家人始终相处得特别融洽。”
“其实我俩读初中时是同学,当时我家在西安镇小洼村,离高坎村8里路。他大我两岁,是1969年的,我上学早,他复读了一年。”鲁胜静笑道,“那年代也不敢早恋啊,所以读书时没什么接触,不是很熟悉,后来经媒人介绍,我俩见面后一聊,才知道有这个共同经历。”
张万里家兄弟姐妹七人,他排行老六。张万里说,“我俩结婚时上面的三个哥哥、两个姐姐都已成家立户,婚房是家里的老宅,我父母都是种地的农民,结婚后我们就跟父母一起过了,她也欣然同意。”
鲁胜静告诉记者,和老人一同生活,她觉得再正常不过,其中有一个原因,“不是都说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最大吗?我就是这样。我也有三个哥哥、两个姐姐,是家里六个孩子中最小的。当年我爷爷奶奶家离我家就隔一条街,后来他们年龄大了,我父母就把他们接到家里来养老。我从小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成家后觉得和老人在一起生活,是理所应当的。”
鲁胜静在岗位上履职尽责,做好村医工作的同时,努力做个好儿媳、好妻子、好母亲。
结婚后很长一段时间,鲁胜静把家务全部承担下来。她白天去诊所诊治病人,晚上回家后不顾一身疲惫,料理家务、收拾卫生,经常干到半夜才休息。有了孩子后,鲁胜静恪守尊老爱幼本分,对丈夫的关心、对老人的孝敬丝毫不减。饮食上,每当做好吃的,她总是自己少吃或者不吃,让老人、孩子多吃一些;穿戴上,每当换季添加新衣时,她总是提前给老人和孩子备好。她还注重在精神层面上关心长辈,一有空闲就陪老人唠嗑,偶尔有了小矛盾,也从不和老人拌嘴、吵架,都是在谈心中化解。
婆婆去世后,公公的生活自理能力逐年下降,鲁胜静不论工作有多忙,都要想方设法把老人安顿好。她常对孩子们说:“老人的吃穿和铺盖,是晚辈的脸面。”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三个孩子时常帮爷爷洗头、洗脚,中华民族孝老敬亲的传统美德,在六口之家中得到了生动诠释。2018年,鲁胜静、张万里家庭获评全国“最美家庭”。
如今,在鲁胜静家里,92岁的公公耳不聋、眼不花,尽享天伦之乐;三个孩子知礼友善,努力工作,勤奋学习。26岁的大女儿张瑾已经上班,从事幼儿教育工作;19岁的双胞胎女儿张怿泓、张悦潇大学在读。
在她身后,他是最坚强的后盾
从高坎村卫生院出来,沿着黑色柏油路骑行几分钟,就到了鲁胜静、张万里的家。100多平方米的平房收拾得一尘不染。燃气炉、卫生间、太阳能热水器等设施一应俱全。南面小院中,东侧是一排存放物件的厢房,西侧种着豆角、香菜、西红柿等蔬菜。
“房子是2009年新盖的,老人、孩子都有自己的卧室。”张万里介绍,“你看这地基,将近1米高,夏天也不返潮了。东侧那一排算是仓房了,一是用来搁粮食,二是用来放我做木匠活儿用的工具。”
“他手巧,卧室中的那些组合柜就是我爱人自己做的。前些年,他除了种地,还当了十多年的木匠。”鲁胜静说,“我家这口子头脑活络,是个手艺人。”
张万里告诉记者,“我三哥是木匠,今年60多岁了,他18岁就出门闯荡,那些年我跟着他打工,一天能赚200多元,一年能干大半年,孩子上学的费用就有了。”
“在外打工不容易,最近这四五年,木匠的日工资涨到了300多元,可咱赚不到了。”鲁胜静说,公公尽管身体还挺硬朗,但毕竟92岁了,身边离不开人。
“她在卫生室白天晚上忙活,根本抽不开身,所以我就不出去打工了。谁都有老的那一天,当儿女的伺候老人是应该的,我现在专门在家照顾老人。”张万里说。
“你看这屋里屋外的,这都是他归置的,收拾卫生、做饭、照顾老人都是他的活儿了。”鲁胜静说。
夫妻二人你一言我一语,来言去语中,处处可以看出他们都在为对方着想。
“到我这儿,祖祖辈辈七代人都住在这里。”正在院子里晒太阳的张万里的父亲张鸣声走过来搭话道,“有七八年了,柏油路修到了家门口,路灯、排水沟、卫生厕所也有了,你看咱这屯子多干净。”张鸣声是农垦职工,现在每月有2700元的退休金,“国家没有亏待咱!”
补记
医者仁心
“医生是一个光荣而崇高的职业,不仅能在肉体上解除人的痛苦,还能在精神上给人安慰。我选择了这个职业,就要全身心投入。”鲁胜静这样说。
在西安镇高坎村的27年间,不管是寒冬还是酷暑,白天还是夜晚,鲁胜静都是随叫随到,无怨无悔。2018年,鲁胜静获得全国“最美乡村医生”称号。
“有时一晚上她得出诊好几次,一夜都睡不上觉;有时刚端上饭碗,就被病人叫去。就是大年初一,她也没轻闲过,更谈不上平时的节假日了。”妻子的不容易,张万里看在眼里,疼在心上,“我能够做的,就是尽量体谅她的难处,在生活上尽可能地替她分担,这也是我放弃出门打工照顾家庭的主要原因。”
既没有较高的经济收入,也没有耀眼的光环,曾经有人问鲁胜静,你这么没日没夜地干,图的究竟是啥?鲁胜静回答:“医生是生命的守护者,健康的守门人,我选择这个职业并倾情付出,图的是不负医者使命,对得起做人的良心。”
“身在基层,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村医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是增强村民的健康意识,减少疾病的发生。比如高血压,让村民通过我的督促预防到位,就不易得心脏病、脑血栓……”为此,鲁胜静在村内常年开展巡诊工作,及时送发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各种宣传资料,将防病抗病知识普及到全村各家各户,并向村民宣传党的卫生工作方针,宣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优越性,主动向村民宣传改水改厕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鲁胜静通过为村里500多名65岁以上老人进行健康体检,建立起村民健康档案;收集整理筛选出上千名高血压、糖尿病、肿瘤、肢体残疾、精神残疾等病人,定期为他们检查,推荐治疗和康复方案;在村内建立35岁以上测血制度,及时发现高血压病人,提出最佳治疗意见;及时通知村内孕妇去医院体检,向她们宣传住院分娩的好处;做好上百名6周岁以下儿童保健和计划免疫工作,及时发放预防接种和体检通知单;对结核病督导任务一丝不苟,主动与患者达成服药协议……
为让自己能够更好地为村民服务,鲁胜静常年坚持日诊临床夜读书,用心参加上级单位组织的培训学习,尽可能地学习和掌握更多的医学知识,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扎根乡村医疗这个平凡岗位,鲁胜静把自己最好的年华奉献给了一方土地上的乡亲们。27年来,她用崇高的医德、良好的医术、踏实的作风,保障了当地百姓的健康安全。在高坎,鲁胜静被村民们誉为“健康保护神”。她赢得了患者的心,也赢得了组织的信任。鲁胜静说,“这是我的工作,我有责任把这个摊儿守好!”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