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花:“帮助别人,快乐自己”(2图)

发布时间:2010-05-19 07:30 | 来源:新华网河北频道 2010-04-13 09:24:33 | 查看:1073次

 

在老人们眼里,王君花(右)就像他们的亲闺女。

王君花利用自己的按摩技术,为不少老人缓解了病痛。

  如果一定要用几个词为王君花“画像”,那该是“热心、朴实、无私”。

    她热心,觉得无人照顾的老人可怜,她就以一己之全力建养老院,即便中间有千般苦难,也毫不退缩;她朴实,用质朴之心待人,她把老人当成自己的亲人,全心全力、热情服务;她无私,自己出钱、出力照料老人却心存感激……

    这就是王君花,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石市唯一一位第七届“全国五好文明家庭”标兵候选人。

    “小仓娃我离了登封小县,一路上我受尽饥饿熬煎;二解差好比那牛头马面,他和我一说话就把那脸翻……”大喇叭里,经典豫剧《卷席筒》唱得正酣,一排溜儿宿舍门前的走廊里,三三两两的老人们安详地坐在椅子上,眯着眼睛,跟着曲调一起哼着。3月底的一天,太阳很好,当记者来到位于王君花建在藁城市南孟村边的南孟村养老院时,眼前的情景让人心里感到很温暖。

    “亲人院长”的故事

    “俺们院长那可真是亲人呐,待俺们可强哩!”

    “去年冬天可冷了,俺们这儿70多个五保户穿的棉袄、棉裤,都是院长带着院里的服务员们一块儿给做的,可暖和哩。”

    “院长给俺们理发、洗脚、洗澡、剪指甲,还按摩,从来都不嫌脏、不嫌累——自己家的孩子有几个能伺候成这样的。”

    “俺们吃的东西可讲究哩,都是按中医理论,调配红、黄、白、绿、黑五色和酸、甜、苦、辣、咸五味做成的营养餐。从84斤到92斤,俺住了俩月就长了8斤。”

    ……

    听说记者要采访南孟村养老院的院长王君花,老人们这个拉住了记者的手,那个扯住了记者的采访本,“俺说说”、“俺知道”的声音不绝于耳。

    97岁的刘淑江老人,已经有些“老糊涂”了。见到她的时候,正赶上她儿子过来看望。谁知,儿子却成了她口中的“兄弟”。可当记者问及王君花时,她不仅记得清清楚楚,还翘起了大拇指:“俺们院长心眼儿好,给俺掏耳朵、修脚。就冲这,俺也得好好活。”

    今年51岁的王君花,是藁城市南孟村人,曾当过村里的妇女干部,后来又开理发店、按摩门诊,5年前又办起了养老院……不管是在哪个工作岗位上,王君花都做得有声有色;无论是经营自己那12口人的“小家”,还是140余人的养老院“大家”,她都始终用心、用爱经营着,给自己,也给更多的人带来了快乐。

    不一样的“生意人”

    说起放弃盈利颇丰的按摩门诊开养老院的事儿,王君花很自然地笑笑说:“咱文化低,为社会创造不了啥大价值,就是身体好、有力气,能多帮帮别人,自己不也高兴吗?”

    在乡亲们眼里,王君花是好媳妇、好嫂子、热心人。结婚30年,作为家里的长媳,她独自照顾患病的婆婆十多年,照顾小姑子和三个小叔子长大、成家,里里外外一把手,把这个12口人的家庭打理得井井有条。

    从1983年开始,她便开始在村里经营理发店兼卖化妆品。不过跟别的生意人不一样,她似乎从不把钱看得太重。每年“六一”、春节期间,她总要用几天的时间为村小学600多名学生一个不落地义务理发。尽管每次都累得手也抬不起来,但心里特别美。

    后来,王君花又到石家庄自费学习中医按摩,取得按摩资格证书后在村里办起了按摩诊所。她又开始抽出时间为孤寡老人、困难户免费拔罐、按摩理疗。而建养老院的想法也正是在此时产生的。

    “到诊所治疗的大多是六七十岁的老年人,他们其实最怕的就是孤独:孩子们都忙事业,回家看看的时间很少,老人万一有个身体不适,孩子们想回来照顾都身不由己,更别说孤寡老人了。”经过深思熟虑,王君花决定开办一所养老院。可想法一出口,便遭到家人的一致反对:办养老院可不是简单的事,且不说资金不足的问题,单是她的年龄和身体也成了创业的制约条件,更何况,还要放弃按摩门诊每月千余元的收入……

    然而,王君花没有退缩。没有场地,她多方打听租赁了村里一处闲置的院落;没有人手,自己打理……凭着一股犟劲儿,她终于在2005年3月8日,迎来了首批入住的3位老人。

    几年过去了,养老院搬了新址,入住的老人也增至如今的120余人,就连石家庄市、保定等周边地区的老人也闻名而来。

  沉甸甸的收获

    王君花付出了很多,却收获了更多。

    养老院刚营业时,仅4个月时间,人数便增至19人,可王君花却一下子瘦了20多斤;王君花的家离养老院很近,可有一次她一连4个月没回家……对此,爱人既心疼又感动,主动拆借了两万多元,帮她交了一年6000元房租,新购了消毒碗柜,新上了一台锅炉,安装了暖气,使老人们的饮食和冬季取暖有了保障。

    在养老院里,王君花永远是最忙碌的那个人。从2005年到2007年底,从开始的3人到2007年末的58人,都是由她一人照顾,从早忙到晚,没有休息时间。而不雇服务人员的目的,就是为了省点钱让老人们吃好住好。

    无极的孤寡老人李富贵患有半身不遂,王君花常常将食物弄得很烂糊后喂给老人吃。有一次,老人七八天没有大便,她就用手掏,直到老人排出大便为止。

    藁城市前西关的高井烙老人刚入住时,脚上的5个鸡眼由于化脓不能走路,王君花每日为他泡脚敷药,半个月后,老人能走路了。夏季,君花给老人们买来芒果尝鲜,老人激动得逢人就说:“活了这么大岁数俺还没见过芒果呢。君花给我们每人三个,她自己却一个也舍不得吃。”

    藁城市故德村一位曾经在王君花的养老院住过的老人,临终前口口声声要吃王君花包的饺子,老人的孩子半夜里给她打来电话求助。放下电话,她连夜亲手包好饺子送到老人床前,含着泪把软软的饺子一口口喂到老人嘴里。

    ……

    忙碌的快乐

    “办这个养老院,我根本就没有想过要靠它发财。”王君花扳着指头算,光是为了建这个新址,她就申请贷款30多万、二弟为她贷款10多万、三弟四弟给了5万元,就连乡亲们还帮她筹了5.5万元。现在,她还“欠着一屁股债”。王君花的儿媳妇被她“拉来”当养老院的会计,“前几天,她跟我‘诉苦’,说是我们每个月都得赔一两千块钱。”

    钱要省,可王君花又舍不得降低老人们的生活标准、饮食标准等。怎么办?她在自家的“资源”上打起了主意。她把自家养种的18亩地全部种上了花生、玉米等作物以及白菜、豆角、韭菜、葱头等蔬菜,专供养老院的老人们吃用。

    “按摩诊所那边,我已经交给俩徒弟了,挣点钱也都补到养老院里了。”王君花说,偶尔她自己也会想,要是自己不办这个养老院,生活会是什么样子。那时,她一定会生活得很惬意,工作不累,钱不少挣,还可以收拾家里,帮着照看孙子……可是,这种想法想过了也就过了,对于她来说,即便时间重新来过,自己还是会做出和如今一样的选择。

    “累,但我心里舒坦、高兴。”王君花说,每当她看到老人们开心地笑,感受着他们拉着自己的手拉家常时的亲切,听着他们依赖地叫自己“闺女”时,觉得一切都值了。

    王君花的荣誉很多,不仅多次受到上级民政部门的表彰,还多次被藁城市妇联评为三八红旗手;今年,更是被推荐为“全国五好文明家庭”标兵候选人,这也是石家庄市唯一的一位。可是,她依旧在忙碌着,为了能让老人们过得更舒适而忙碌着。(作者: 记者 吴 温 通讯员 张建岗 马军锋)

(责任编辑:卢亚飞)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