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2-03 18:53 | 来源:经济观察网 2020-01-17 19:35 | 查看:8027次
姚遥/文 43斤女大学生吴花燕不幸去世。吴花燕的故事被媒体曝光后到她去世之前,有两家慈善组织借助其故事募集大量善款,却仅仅拨付小额甚至没有拨付善款。
浙江省慈善联合总会联合媒体为吴花燕筹集善款48万元,目前善款仍在该会账上。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9958儿童紧急救助中心,募捐超过100万,拨款2万元。儿慈会回应称这是因为吴花燕及家属提出余下款希望预留至手术和康复治疗再使用。
复盘此事,核心争议主要是两点。第一,吴花燕家属表示他们对募捐不知晓,但9958团队则坚称对方知情。第二,这到底慈善基金会为个人专项筹款,还是兼顾为群体筹款?
吴花燕的故事被媒体曝光后,擅长网络大病募款的9958团队看中了这个故事的传播价值,很快在网络上发起高额筹款。为了追求筹款效果最大化,通篇突出的是她的个人情况和需求,并承诺会及时打款。对于这样信息,公众一般会理解为这是点对点的个人救助,发起募捐的慈善组织被定位成受托中介方,募捐资金所有权属于受助方。但实际上,9958儿童紧急救助中心在官网自我定位是以救助大病儿童为目标的职业组织,是善款的管理者。按理说,两者定位差异巨大,不应当出现交集。
或许可以说,是相关团队有意混淆了两种身份。大众更容易因为对个案的情感共鸣而引发捐款,因此,慈善组织在募款中,即便是为群体募款,普遍也会通过一个典型个案故事来引出背后的群体。9958同样用了这个方法,刻意渲染吴花燕的故事和悲惨,还强调“定向快速拨款”,诱导大众相信这是一个定向募捐。这一方式片面追求把募捐做到极致,迎合社会大众容易被悲伤故事感动的需求,同时也埋下了“雷”。
在募款环节结束,进入到项目执行环节时,9958突然转换身份,直接进入到社会资金管理者的角色,根据吴花燕治疗需求分阶段拨款,导致筹资金额巨大但是拨款金额很小的落差。
当这种矛盾和差异被暴露在大众面前时,站在社会大众的角度,很自然会产生被欺骗的感觉。
笔者认为,慈善组织为个体募捐的行为并非完全不可取。毕竟,多数捐赠人不喜欢对看不见摸不着的群体进行帮助,而是更青睐有明确对象的受益人。如果慈善基金会一直刻板地坚守只为群体募款的尺度,结果很可能是更多的人得不到应有的帮助。
但是,慈善基金会通过个案筹款时,仍然需要严格掌握边界,明晰究竟是为明确个体募捐,还是为群体募捐。如果是明确为个体募捐,就做好一个中介者,根据实际情况尽量精准测算出需求额度的边界,不至于带来超量的溢出,并且将属于患者的善款,第一时间打给了病患家庭。如果是通过个体故事为群体募捐,就履行好管理者的角色,在描述个体典型故事后,需要向大众表明自己的目标是帮助群体,并精准描述这个群体以及他们临的困境,同时根据基金会实际能力提出希望帮助到的群体大小、对应金额和工作计划。遵从这些标准的基金会,在扩大捐款额度上可能压力相对大一些,但能保障有序推进工作,也不会因为给社会虚假预期而带来争议。
回到9958借吴花燕事件募款的这一事件,即便是普惠了那些缺乏良好故事但同样需要帮助的同类型群体,也值得商榷。因为9958在通过个案筹款时,没有把握好边界,在刻意突出个案的同时模糊自身角色的做法,有利用信息不对称引导公众捐款之嫌,因此也难以平息目前所引起的争议。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一片喧嚣之中,吴花燕事件应该留下的思考,是慈善组织努力做大慈善盘面的过程中,务必坚守定位和价值观,切忌为了做大而做大,亏欠了社会的信任。
(作者系公益从业者)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