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1-31 10:36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9年12月25日 | 查看:1338次
人物故事:
人物简介:余静,女,1983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本科学历,六安市金寨县双河镇人,现任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党总支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长、党的十九大代表。
事迹简介:2015年,她忍痛为不满6个月的女儿断奶,主动请缨驻村扶贫。“只要一户不脱贫,我们坚决不撤岗”,2016年她向总书记庄严承诺,也在全体村民面前立下铮铮誓言。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扶贫的道路步履艰辛,她以瘦弱的身影为笔,饱蘸生命的亮色,时刻将贫困户记在心里,带领大湾村旧貌换新颜,贫困人口由过去的707人降至目前的43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3%,人均收入元增长到12000元,2018年实现村出列,用实际行动诠释着驻村扶贫干部的责任与担当,先后荣获“安徽好人”“安徽省优秀选派帮扶干部标兵”“安徽青年五四奖章”“安徽省道德模范”等称号,2017年当选为党的十九大代表。
舍弃小家为大家,她始终无怨无悔
“妈妈,回来吃饭啊…… ”电话那头,11岁的儿子、5岁的女儿齐声唤着。“等妈妈忙完手里的活,很快就回来看你们!你们在家要听话,晚上要早点睡觉。”余静捧着手机,语气温柔,更听得出抱歉。这样的话语,她已经说过整整5个年头了,别人家的孩子捧在手里、抱在怀里、含在嘴里,她的孩子只能养在手机里,有时候打个电话发个视频都显得那么奢侈……一个午后,余静正坐在办公室忙着,忽然听到门外一个熟悉稚嫩的声音喊“妈妈!”抬头一看,竟然是爱人带着两个孩子出现在村部门口,余静夺门而出,当看到6岁的儿子抱着6个月的妹妹站在村部院子里,泪水在那一刻,再也强忍不住,她一把搂住两个孩子,好长时间舍不得松开……
2015年7月,金寨县开展驻村扶贫工作,金寨县中医院也要安排一个人前往深山大湾村。平时余静就是医院里的热心人,快人快语的她,给人留下了率真的印象,面对组织的重托,她主动请缨报名参加驻村扶贫,从此她就离开了熟悉的工作、离开安逸的家,来到了距县城一个多小时车程的大山深处大湾村驻村扶贫,成为大湾村扶贫第一书记,于是大湾村就成了她的家,很快在这里扎下了根。那一年,余静33岁,她的儿子刚满6岁,小女儿不满6个月,对这位80后母亲来说,这是一个艰难的选择。余静告诉记者,当年离开家,她挣脱黏在身上的女儿,交给奶奶抱着,抓起包快步走向门外,伴着女儿的哭声越走越远,心里满是酸楚,纠扯得很疼很疼……此后驻村扶贫的日子,唯有用手机视频才能与儿女短暂“相聚”。“儿女只能‘养’在手机里,你后悔过吗?”记者问余静。她说,孩子们也来过大湾村,看到好山好水兴奋地拍起小手,“我要继续‘带着’他们看到大湾村越来越多的变化。”
直面贫困迎难上,她一步一个脚印
大湾村是大别山腹地远近闻名的穷山村,1000多户村民中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42户,村庄空心化严重,不少村民家门口一把锈迹斑斑的铁锁一锁就是好几年。
初来乍到一亮相,余静披着头发、蹬着坡跟鞋、穿着防晒服,“县里干部不一样,就是比咱山里人漂亮,不知道干事是不是一样漂亮?”看着余静,村干部们心中有些疑虑。后来,余静用事实证明,这个出生在金寨农村的姑娘天生有着映山红一样的个性,既然种在大别山间,便把根紧紧扎进石头缝里。
“脚上不沾满泥土,心中怎么会充满感情”,从此大湾村曲折蜿蜒的山间小路上,丛林深处贫困户的天麻地上,捂住口鼻才能进入的贫困户猪圈边,贫困老乡的土灶台前,多了一个瘦小的身影。为了弄清村民的致贫原因,余静走遍了全村37个村民组,白天走村入户、夜晚整理材料,成为余静驻村以来逐渐养成的生活习惯。
按照结对帮扶工作要求,余静主动承担起了汪能保一家脱贫任务。老两口已年过花甲,每天都要靠药物稳定病情,加之儿子意外去世、两个女儿也远嫁他乡,无依无靠。2017年初,汪能保老人又被查出胃部恶性肿瘤,前后治疗花费近12万元,家徒四壁。住院期间,余静一边安慰老人,一边了解健康扶贫政策。为了解决好汪能保老人的后顾之忧,余静隔三差五到他家看望,帮助干家务,并帮助办理住院的报销手续和申报慢性病。在余静的悉心照顾和帮助下,老人气色一天天的好转。每当有人问起他的身体情况,他都会说:“党的政策好,是党救了我的命!还得亏我家干丫头,比自家丫头都要亲呢!”听到这样的话,余静常常感到幸福满满。
陈泽申,一名年近六旬老人,和正在上高中的孙子陈杰一起相依为命、单门独户居住在深山。由于中年丧子,老人对这个孙子疼爱有加。老人脾气很犟,第一次上门宣传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时,老人一口回绝,继而上山干活,留下余静尴尬的站在门外。后来几次,虽然没有翻脸,但老人死活不肯搬。在与老人的交流中,感受到他对长期生活的土地,充满感情,只想在老宅中,颐享天年,也不想折腾,唯一的心结,就是因为爷孙之间的代沟比较大,两人很少有共同语言。为此,余静经常关心照顾他的孙子,既当“姐姐”、又当“妈妈”,最后还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了解到陈杰的最新情况,余静就及时告诉老人,成了老人和孙子之间的联系纽带,渐渐地,老人对余静的态度也有了很大的转变。余静就趁机做老人的思想工作:陈杰渐渐长大了,即使你不为自己着想,总要为孙子打算打算,将来还要娶媳妇,现在党的政策这么好,易地搬迁,都不用自己掏钱,错过了实在是太可惜了……话还没说完,老人挥挥手说:余书记,不要再说了,你对我和陈杰的关心,我都明白,你放心,这个家,我搬了!”
徐湾组贫困户杨习伦,曾是村里出了名的“懒汉”,好不容易讨了个媳妇,但由于没技术,30多岁了,还整天无所事事,家里一贫如洗。第一次到他家走访时,他的爱人肖细雨告诉余静,她是湖北人,刚来时,也被杨习伦的穷家吓到了,屋里连张像样的床都没有。到谈婚论嫁的时候,她的哥哥从湖北来金寨“看家”,可走到县城,怎么也联系不上妹妹了。肖细雨哽咽着告诉余静,当时如果哥哥找到了她,看见这样的穷家,一定会把她带走的。看着一边志气消沉的杨习伦、一边善良精明的肖细雨,余静的心里特别难过,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尽全力改变这个家庭。于是经常找杨习伦谈心,询问他的想法、意愿,宣传扶贫政策,并联络能人大户指导他养殖土鸡、黑毛猪,还帮助他选址建舍、申请贷款,慢慢激发起他自力更生的干劲。渐渐地,杨习伦俨然变了一个人,每天一大早就喂猪喂鸡、忙里忙外,家里还盖起了新房。搬家那天,杨习伦还专门跑到湖北,将肖细雨娘家人,接过来一起庆贺。脱贫后的杨习伦还利用自家新房办起了“老杨农家乐”,日子过的一天比一天红火。
余静一次次、一日日敲开贫困户的家门,也敲开了老百姓的心门。
有人说她晒黑了,有女领导来检查工作,实在看不过去,直往她手里塞防晒霜。现在的余静常常扎着头发、穿着冲锋衣走村入户,驻村时买的小轿车也成了“老坦克”,常年灰头土脸。
2015年8月,台风苏迪罗来袭期间,山洪暴发、河水猛涨,看着一直不停的大雨,她心急如焚,心里始终放不下住在危房的乡亲们。作为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刚到村十多天的她与乡村干部一起在桥边街道抗击台风所引发的山洪,连夜进行巡逻排涝,三天两夜在防汛第一线,周末也顾不得回家看一眼。当她的爱人带着刚刚6个多月大的女儿来看她时,她心里无比的酸痛,不顾很多人在场,抱着女儿痛哭流涕。可第二天,她一早又准时出现在村部,就像一颗旋转的陀螺一直在转。
一户不脱贫坚决不撤岗,她承诺掷地有声
2016年4月24日,习总书记深入大湾村调研脱贫攻坚工作,作为大湾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的余静非常有幸能陪同总书记调研,还当面向总书记汇报了大湾村的脱贫攻坚工作开展情况,并向总书记当面承诺“一户不脱贫,坚决不撤岗”。
总书记先后走进了5户群众家中,在走进贫困户汪能保家时,总书记拿起桌上的扶贫手册,一边看一边问道:“老汪,你老伴患有高血压?严重吗?高压多少?低压多少?平时吃的什么药?一年要花多少钱?”在一连串的询问了解后,总书记叮嘱到:“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时有发生,扶贫工作要进一步完善兜底措施,在医保、新农合方面给予更多扶持。”走访过程中,总书记的一言一行,无不饱含着对困难群众的真切关心,认真细致的程度,令基层干部感到震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不是挂在嘴上、停留在纸上,而是要实实在在落实在行动上!余静在事后回忆道。
习总书记离开大湾后,作为扶贫工作队长,余静深知自己肩上责任重大,看着群众那双双对自己信任和期盼的眼神,她知道一刻也不能等。“这是我终生难忘的经历!我只有加倍努力工作,才不会辜负总书记的殷切期望。”余静说,全村下剩建档立卡贫困户173户414人,这部分群众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能否如期实现脱贫目标,考验着扶贫工作队的每一个人,尤其是她这个队长,“大湾村一户不脱贫,我坚决不撤岗!”俗话说“人穷志短、马瘦毛长”,对于贫困户的来说,他们的心里很脆弱,尤其是对于那些因残、因病、因学致贫的贫困户来说,他们的心理更为脆弱,有些甚至于接近崩溃的边缘。为此余静同志在落实各项脱贫措施的时候十分注重对这类贫困户的心理疏导,采取精神扶贫。
2016年8月底,开学在即,可愁坏了大湾组的陈泽申、占治国和陈尚传户,上大学是农村孩子梦寐以求的梦想,也是摆脱贫困的长效之策。当余静了解到他们三户为上学学费发愁时,就立即主动与爱心企业联系为他们的学费想办法,通过努力余静为每名学子联系到5000元学费,当她和村干部把学费送到贫困学子的手中时,看到他们舒展的笑容,余静心里感到美滋滋的,让他们感到了政府的帮助和温暖。
为了彻底解决大湾的基础设施建设问题,余静带领扶贫工作队几乎跑遍了扶移局、交通局、水利局、发改委等单位。通过不懈努力,争取到以工代赈项目资金50万,解决南冲水泥路项目建设,配合村两委完成桥边街道两边道路铺设工程、三个公厕项目及白湾新农村广场项目。与此同时,余静充分利用大湾离旅游景区马鬃岭比较近的优势,挖掘旅游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如今,大湾村的汪家老屋、十二檀及大湾茶厂,每到周末游客不断,农家乐火了,群众腰包鼓了,群众乐了,余书记心里也美了。她还积极与县内知名茶企业联系,将群众的茶园以每亩500元的价格进行流转,积极牵头联系养鸡、养羊、养猪种养大户与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实行“大户带小户”的模式,注重产业发展,帮助贫困户想点子脱贫,切实增加群众的收入。
村民周秀凤几年前,她丈夫在车祸中受了伤,妈妈也要人照料,女儿患上慢性骨髓炎,全家年收入不到4000元,日子过得紧巴巴。2018年初,金寨县农委在大湾村茶厂开展六安瓜片制作“师带徒”培训,在余静的对接联系下,她主动报名参加,学习扳片、炒生锅、拉老火,练就了一手炒茶技术,现在当上了茶叶公司拉火组组长,“炒茶每小时16块钱呢,多亏了余队长啊!” 周秀凤说。
贫困村旧貌换新颜,她奋斗不止步
经过三年努力,大湾村旧貌换新颜,田园处处是美景,全村脱贫135户368人,实现了户脱贫、村出列的既定目标,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村民生活越过越红火。一张张沉甸甸的大事表,见证了余静在大湾村三年来的变化。用余静自己的话说,四年多的驻村扶贫,让她在艰苦环境与艰难困苦中学会了担当、坚定了信仰,不断在磨砺中成长、在为民服务中增进与群众的感情。2018年2月,作为第六批选派干部,她的任期已满,但为了“一个都不能少”的嘱托,她再次主动请缨,毅然要求继续留任。“既然历史发展的接力棒交到我们手上,我们就要继续弘扬老区精神,再造一个激情燃烧、干事创业的火红年代,干出无愧于组织、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崭新业绩,在推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伟大征程上扬帆远航、奋勇前行。我还是那句话,大湾村一户不脱贫,我坚决不撤岗!”
来源:安徽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