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1-09 20:57 | 来源:东方网 2012年8月29日 09:06 | 查看:836次
作者:向林
近日,浦东小伙及时救助了一位晕倒老人,受到称赞。但笔者在感佩之余,也生出不一样的滋味。原因是“救人哥”在施救时,受到围观群众的劝阻,“不要去碰他,一碰就会赖在你身上了。”围观者的劝阻,折射的其实是“好人难做”的现实写照,不然,“救人哥”就不会让路人录下视频以备“不测”了。
昔时,我们讲“好人有好报”,从小学堂到大社会,好人好事一直广受称赞。可不知从何时起,“好人”却未必“有好报”了,甚至还适得其反,为其所累。南京的“彭宇案”、天津的“许云鹤案”以及南通“殷红彬案”,都是活生生的例子。这样的“负面”例子接连不断,自然就引发“好人难做”的叹息。
前不久,中国青年报社做了一项调查,结果很能说明问题:77.9%的人直言,在当下社会做好人的成本高。高成本是什么?主要有四:一是担心“被疑动机不纯”;二是往往要付出(金钱或受伤的)代价;三是会“被嘲笑,被认为太傻”;四是“做好人经常感到孤独,陷入自我怀疑”。如此高额的成本,自然使许多人在别人需要救助时,选择围观或避让,这就让人深感道德危机的迫近。
与“好人有好报”相近的,是“好人一生平安”,这本是一种美好愿望。不过,愿望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有些“好人”不但谈不上“平安”,而且还很“凄惨”。
中国有句老话叫“善恶到头终有报”。但对于行善的好人,指望渺不可寻的老天来回报,不如寻求现实社会中的司法公正。虽然说法律讲求证据,但法理同样不外人情。如果法律不从“保护好人”的角度来论断一些“证据不足”的是非,那不可避免会出现自私自利的人对帮助自己的好人倒打一耙的情况出现,人们实践基本道德的积极性难免会受到打击,社会道德危机也就近在眼前了。
让好人不再难做,让人们不再迷茫,让道德不再受伤,法律保障必不可少,而法律执行人的有效作为,或许是至关重要的。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