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12-29 16:46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9年12月25日 | 查看:819次
人物故事:
杨应昌,将乐县古镛镇胜利村村民,今年79岁。他是一个孝孙,担起父辈责任,隔代赡养祖母到终老;他是一位好哥哥,42年如一日悉心照顾瘫痪的弟弟,书写着孝老爱亲朴素的乐章。
挑起父辈担子,为祖母养老送终
1934年1月,杨应昌的大伯父杨锡光在家乡参加红军,身为幼子的父亲杨铭光独自留在家乡赡养双亲。解放后,大伯父杨锡光希望给母亲更好的生活环境,他将母亲萧有娣接到北京生活。后因工作调动,他又把母亲接到江西生活。
1969年秋,年逾八旬的萧有娣随长子辗转多地,她梦回归故里,希望落叶归根。杨应昌是杨铭光的长子,父母因早年操劳已辞世多年,两名年幼的弟妹还需要他照顾。虽然很困难,杨应昌还是毅然决定把祖母接到家里赡养。
为了解决一家老小的口粮,杨应昌每天都要到田里干活挣工分,以获取微薄的生活物资。虽生活过得清苦,每天早出晚归的,他都尽心尽力照顾好祖母。在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为了老人的身体,杨应昌只能偶尔买回一小块肉、一方豆腐,为祖母煮上一小碗汤羹,给老人补充营养。同时,杨应昌还教育弟弟妹妹和子女要孝敬长辈,善待老人。在他的言传身教中,弟弟妹妹和子女对祖母孝顺有加。
因有孙儿承欢膝下,老人一直身体康健、精神矍铄,直到1976年,94岁高龄的祖母辞世。
悉心照顾残疾弟弟,42年如一日
1977年,幼弟杨慎昌在一次支援白莲乡小王村水库建设时遭遇土方塌陷,被土方掩埋。
杨慎昌被工友们从土堆里刨了出来,可此时的他生命垂危,脊柱受损,大小便失禁。工友们用门板抬着杨慎昌送往县城的医院救治,但当时县城的医疗水平跟不上,无法给杨慎昌良好的救治。
杨应昌嘱咐妻子带好孩子,自己带着弟弟去江西南昌医院救治。杨慎昌的背部被植入钢板不能动弹,杨应昌就像照顾幼儿一样给他端茶喂饭、把屎把尿。为了防止弟弟长褥疮,每隔两三个小时他就要给弟弟翻一次身。
出院后,杨慎昌下肢没有知觉,无法独立行走和生活处理。杨应昌把弟弟接回家里,每天悉心照料弟弟的日常生活。他买了工具,学会给弟弟理发;他学习按摩技术,每天晚上都打一盆热水给弟弟洗脚,帮他按摩双腿;只要天气好,他每天用手推车推着弟弟到外面晒太阳,呼吸新鲜空气。杨应昌还动手给弟弟制作拐杖,利用现有的生活用品为弟弟制作生活顺手的工具。一日三餐,他盛上的第一碗饭是给弟弟的,四十多年来从未改变。
身边许多好朋友都外出谋求更好的发展路子,但为了能照顾好弟弟,杨应昌放弃了很多外出发展的机会。
2017年11月,杨慎昌突发疾病,深度昏迷,医院下达病危通知书,所幸的是又被从死亡线上被抢救了过来。苏醒后的弟弟记忆失去。杨应昌就像开导孩子一样教他认人、吃饭,每天陪伴在弟弟身边,跟他聊天,回顾往事。
弟弟的记忆渐渐好了起来,杨应昌还时常鼓励弟弟:“知道你好得多快吗?没人能比你好得更快了!这才几天?都快赶上书里所描述的医学奇迹了!”
自己得了重病,仍坚持照顾好弟弟
因悉心照顾弟弟,日夜操劳,随着年龄的增长,杨应昌自己的身体每况愈下。2017年12月,杨应昌因脑血栓塞发病住院治疗。治疗后,他落下行动缓慢、手脚不便的症状。
在弟弟面前,杨应昌依旧表现的很坚强乐观。他每一晚都会起床几次,去看看弟弟被子盖好没有,有没有尿床之类的。若是弟弟睡前多喝了水,他定会准时起夜,拿着夜壶督促弟弟小解。
2018年10月,杨慎昌再次病重住院。年近八旬的杨应昌每日往返于家庭与医院之间。在杨应昌积极争取下,镇政府协调社区医务工作者定期上门给弟弟进行身体保健,县残联给弟弟配送了轮椅。生活情况更好了,杨慎昌也更加坚强乐观,每天还通过练字,做记忆训练来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
陪伴和照顾是最淳朴的,也是最珍贵的礼物,诠释着人世间的温情和爱。杨应昌40多年的执著感染着周围每一个人,得到了左邻右舍的高度点赞。
来源:福建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