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志保:铁血老战士深藏功与名 扎根高原奉献一生(图)

发布时间:2019-12-23 21:09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9年11月29日 | 查看:1229次

人物故事:

  叶志保,1928年出生,江苏沭阳县人,1944年参加革命,1945年入党,先后参加抗日战争,国内解放战争锦州战役,抗美援朝,在这些战役中,九死一生,身受5处枪伤。1955年转业到青海工作,先在塘格木农场任科员,指导员。后调至尖扎任公社驻队干部,党支部书记,公社党委副书记,人民医院副院长,县红卫小学校长和县纪委书记。

  山河破碎风飘絮,铁血丹心卫家国

  “党指到哪儿,就打到哪儿”。1944年16岁的叶志保怀揣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满腔热血加入了新四军第3师,穷苦人家出身的叶志保说不出什么豪言壮语,他参军的理由就是响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保家卫国,上阵杀日本鬼子”的号召,仅参军2个月就在河南信阳县周围孜村与日军进行了作战,此后“响应党的号召”成了叶志保老人一辈子的缩影。

  叶志保老人记忆犹新的第一场恶战发生在安徽无为县,历史的记载总显得那么平淡,资料中的记载不过百字:“1945年4月,以淮海第二、三支队组成的独立旅,南下皖江归七师指挥。奉七师命令向无卫城和襄安镇的日伪军队发起进攻,经激战,歼日伪军100余人,日伪军残余部队撤出两地。8月17日,无卫城、襄安宣告解放。”而现实往往是雨打衣裳泪沾衣,从老人身上我们依然能清晰的感受到国仇家恨的悲愤。我们劝他喝口水再讲,可他态度异常坚定,半靠着病房床头硬是要坚持讲完,跟随他的回忆,我们回到了75年前。17岁的叶志保随独立旅出战,被围日军犹做困兽之斗,始终不肯投降,日军的负隅顽抗意味着像叶志保这样的年轻生命将会一个接着一个倒在子弹和炮火中,他们一个连队几十号人去炸炮楼、去冲锋、去拼刺刀,整场战斗下来活着的一只手就能数过来,城是拿下了,但是跟他一起上战场的战友们却再也没能活下来,这对17岁的少年是怎样的切肤之痛?哪怕时间已经过去了一甲子又5年,但当他谈起这些牺牲的战友时却几度哽咽,颤哑着声音反复在默念 “有战争哪有不牺牲的,有战争哪有不牺牲的……”,也许唯有这样才能宽慰他内心的悲痛。 

  然而残酷的战争并没有吓退这个瘦高的年轻人,一场场鲜血淋漓的战斗反而使他异常坚定,1945年抗战结束,他随部队回江苏沭阳县休整了半个月便跟随师部(新四军第三师,师长洪学智)北上,辗转江苏、湖北一直到达北京凌口村,从那儿继续北上翻过长城到了东北,参加了解放战争。由于对东北情况的不了解,加之北上途中天气愈加寒冷,谣言四起,说东北不能去,会冻死人,一些人北上作战的信念便开始动摇,然而他步伐坚定,继续跟着部队走。战争催人成长,此时的叶志保已经是一名共产党员,纵使东北的冬夜寒风如刀般刺骨,但他毅然把自己的新军服送给了一位新兵,难道他自己是铁打的,不怕冷?对于这个在江苏长大的大男孩,这个冷是异常的,他却挺住了,因为他的内心装着一片为党为人民的暖阳,党指到哪里就打到哪里的忠诚信念,已经融入了他的血液,刚赶到锦州部队驻地的那一晚,师部为他们做了酸菜猪肉炖粉条,那股饭菜的香味让他似乎彻底化却了所有战争的硝烟和阴影,有了一种回家的感觉,然而长途跋涉后的第一顿“佳肴”还没到嘴边,国民党第13军就偷袭过来了,教导员迅速组织他们撤退,拉着冻僵的他淌进了河,冰冷的河水瞬间让他没有知觉,身后的子弹像雨点般撒在河面,刚到河中间,眼看着几个大跨步就能上岸了,然而身后的教导员为保护他们身中数枪倒在了冰冷的河里,再也没能站起来。肢体上的麻木不代表心灵上的麻木,任凭长夜里18岁的小战士发出怎样的嘶吼都没能唤醒教导员年轻的生命,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随冰冷的河水永远逝去了。时隔70年,泪花仍在老人的眼中打转,这又是怎样的切肤之痛呢?

  1946年春天,叶志保和部队奔赴辽宁大洼子作战,就在这场战斗中,子弹从他后颈射进了左肩,他倒在了血泊当中,身为副班长的他原本与班上12名战士并肩作战,但当他苏醒过来却再也找不到自己的连队,后来通过多方打听才知道,他所在的连队除他以外无一生还,全都牺牲了,在战场上最大的孤独莫过于昔日并肩作战的战友都牺牲了,这更是怎样的切肤之痛?如果脱下这身军装,他只是一个刚成年的小伙啊,18岁正值青春、花季的年龄,可是在他心里装的只有“听党指挥”,再无他想,哪怕前面是刀山、是火海、是牺牲也无所畏惧。在整个战争期间他受过的枪伤就有5处,但那有何妨,他们依旧在战场上拼杀,在吉林四平地区作战时,整个四平被敌军地毯式的轰炸,建筑物只剩3栋楼,的情况下他们毅然顽强作战,以血肉之躯,对抗钢枪铁炮,赢得了最终的胜利,在他身上体现的不仅仅是勇敢,更是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1949年新中国的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祖国的大江南北唱遍“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叶志保的眼睛湿润了,对于他来讲,这是一句沉甸甸的歌词,因为这中间融入着太多的流血和牺牲。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开始,他再一次踏上征程,叶志保被编入67军第199师第595团,任军械库主任,负责从凤凰城到丹东运送弹药,随后两年他就奔波在这条运输线上,默默为前线送弹药,伴随抗美援朝战争的结束,他的战争生涯也落下帷幕,然而属于他自己的战斗远没有结束,青海在呼唤着他。

  百废待兴正当时,主动请缨守青海

  “党需要我到哪里去,我就到哪里去”。1954年春,经历了战争洗礼的叶志保,迎来了迟到近20年的学习生涯,他被调到北京第六炮兵预备学校,学习文化知识,他倍加珍惜在学校的每一分每一秒,努力的学习。一年刚满,学校里号召大家去建设青海,有召必应的叶志保主动请缨,踏上了前往青海的列车,刚到青海他被分配到了青海省公安厅劳改局,工作地方在海南州唐格木农场,平均海拔3000米,因为业务精干,1956年他到省委党校学习,1958年他被分配到了尖扎地区,此后就在尖扎这片土地上扎了根(今青海黄南州藏族自治区尖扎县)。他先后在尖扎地区当顺乡、昂拉乡、能科乡工作,这些地区在当时都是尖扎最艰苦的地方,即使是经过改革开放、精准扶贫大跨步的发展后,前往当顺的道路依然是异常崎岖,有近150道弯,然而在叶志保看来这些困难稀松平常,都不是困难,他曾在这些地区的农业技术服务站工作,主要任务是帮助当地发展农业,但当时社会并不稳定,在发展农业的同时还肩负着维护社会稳定、镇压土匪的任务。一次他们接到可靠情报大批土匪从同仁向尖扎地区集结,他和同事便一路徒步过古浪堤、古浪河,做工事。土匪声势浩大,但叶志保丝毫没有害怕,任凭土匪怎么造势呼喊,他们都毅然坚守,最终土匪们退缩了,不攻而散。

  从他的档案里了解到,此后,他历任公社驻队干部,党支部书记,公社党委副书记,人民医院副院长,县红卫小学校长和县纪委书记,然而我们去探望他时问及当领导的经历,他只说道“他不想在人前说道,没做什么大贡献,就不提了。”为青海的发展付出了大半辈子,朝如青丝暮成雪,92高龄依旧不提功勇,淡泊名利,只求务实。从江苏到青海,跨越了大半个中国,一声党的号召,就在异乡坚守了一辈子,他的工作岗位一再调动,角色也一直在转换,但是不变的是他对党有召必应的忠诚和对誓言的坚守。

来源:青海文明办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