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11-30 20:49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9年11月29日 | 查看:2131次
人物故事:
个人简介:王桂英,女,1963年2月生,亳州市蒙城县马集镇鹤庵村村民。
事迹简介:25年前,王桂英丈夫患上了严重的精神疾病,生活不能自理。看着家中3个孩子,王桂英收起悲伤的情绪,毅然挑起了生活的重担。她耕种十几亩田地,去工地当小工,用柔弱的肩膀为家庭撑起一片天空。王桂英的婆婆葛宋氏身患听力二级残疾,王桂英就在照顾丈夫的同时负责婆婆的日常起居,每日三餐端茶送水不厌其烦。面对生活的磨难,王桂英没有屈服,而是用25年的坚守与孝心谱出一首生命的赞歌。
干干净净的小院子里铺满了今年刚收成的玉米,王桂英和丈夫正冒着午后的骄阳,将晾晒的玉米翻面。看着亩产近千斤的收成,王桂英的脸上露出了朴实的笑容,又是一年丰收时。时至今日,王桂英还清楚记得丈夫突患疾病的场景,想着自己独力抚养三个孩子、照顾家人,她的思绪慢慢的飘向了远方。
藏起手中水泡,独挑生活重担
王桂英于1984年嫁给葛力周,婚后育有三个孩子。1994年,葛力周因受到惊吓,精神逐渐失常,变得焦躁、易怒,经常离家出走几十天不见人影。因为精神疾病,葛力周不能正常工作,而过激的行为也导致家庭的生活困境重重。那时,小女儿即将出生,其他两个孩子年幼待抚,而婆婆也已经64岁高龄,家庭的的生活重担全靠王桂英一人支撑。
王桂英只得省吃俭用,一个人播种十几亩的田地,养活一家老小。田里都是力气活,耕种收割时节讲的就是天气时间,早一点晚一点都不行,每到这个时候,王桂英就几乎不睡,将自己的时间换成一年又一年的希望。在没有机器收玉米时,王桂英靠自己的肩膀将一袋袋玉米从田里扛出来,播种棉花时,她挎着筐,从凌晨到中午劳动不停。田里的收成有限,王桂英在农闲时,去工地当小工补贴家用,一开始30块,过了几年涨到40、60块,虽然手中磨了许多水泡,浑身酸疼,但是离家近,都能照料到,2014年的时候,王桂英去干活的路上不幸被汽车撞到,三轮车被撞翻,后来送到医院,头上多处骨头受伤,眼眶和头上缝了几十针,住院38天。
谈起过往生活,王桂英最愧疚的事情是没有钱供应大女儿继续读书。当时家里的一头羊和一头猪卖掉了,借了些钱为大女儿凑够了学费,但是生活费实在是没有钱给,孩子理解母亲的辛苦,出门打工补贴家用。看着孩子拖着行李包走出家门,王桂英顿时泪流不止。她含着泪低声说,我对不起孩子,真对不起孩子。
二十五年劳心,不敢离家太远
葛力周的病情大部分时间处于发病期,在家的时候,他经常打骂孩子,半夜不睡觉,不能正常生活。葛力周的行为固执,没有洗头发洗澡的概念,如果没人照顾,过不多久身上就会臭气熏天,认不出面容。王桂英只能想尽各种办法,哄着劝着为葛力周洗头发;等他睡着了为他洗澡擦拭身体。
每次最让王桂英担心和害怕的,是葛力周会经常莫名其妙的离家出走,几十天都杳无音讯。不会用手机,身无分文,交流障碍,王桂英一不留神,就会发生这种事情。1998年前后,葛力周带着小女儿离家出走,十几天没有联系。这急坏了王桂英一家人,报警、打听消息、全家出动找人。后来经过马集镇派出所找寻,最终将两人平安送回。原来葛力周带着孩子徒步走到了河南一带,布鞋磨烂了,身上有没钱,只能在路边闲逛。此时孩子哭着要回家,葛力周大发雷霆,一边拍打孩子一边大声呵斥孩子:“我带你出来,让你气我!”幸亏此时当地路过的一对老年夫妇,看此情形不正常,以为是拐卖儿童的,立即报警,这才能平安找回。
婆婆逢人便夸,几辈修来缘分
王桂英的婆婆葛宋氏89岁高龄,身患听力二级残疾,听力障碍影响了婆婆的生活,婆婆葛宋氏虽有三个子女,但长子身体残疾,三子经常外出,平时婆婆的衣食住行主要靠王桂英照顾。由于年迈,2019年先后多次入院手术,在这期间,身为儿媳的她,日夜守护在病床前,端茶递水、洗衣擦身,不停地忙里忙外。每天买菜、做饭、洗衣等料理一大堆家务事,往往到深更半夜才能休息。为了让婆婆的身体尽快康复,不管工作有多辛苦,王桂英每天坚持照顾婆婆,在儿媳的悉心照料下,婆婆的身体得到了较好的恢复,儿媳的真心付出,着实让人感动。葛宋氏老人见人总是在念叨:“不知是哪辈子修来的福气,我家有这么好的儿媳妇。”
在乡邻眼中,王桂英善良勤劳,生活的苦难给了这个女人一颗美丽的心。以前周围邻居的各种缝缝补补,她都热心帮忙。现在,王桂英的儿女都已成家,党和政府的各种扶贫好政策,也让她生活有了极大的改善。当她看到71岁的邻居五保老人葛建美生活苦难时,王桂英毅然照顾她的日常起居,没有丝毫怨言。
“没啥大不了,也就是多伸出手的一个事情。葛力周生病这么多年,大家帮助我,现在生活好了,政策好了,我也是能帮大家一点是一点。”
王桂英多年如一日悉心照顾着丈夫和年迈的婆婆,以实际行动感动着家人,感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大家从心里对她们表示由衷的称赞和敬佩。在王桂英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她的事迹,也影响着周边的广大村民,在四门庄形成了尊老爱老、家庭和谐的好风气,在乡风文明建设中为鹤庵村树立了好榜样。
来源:安徽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