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 吴元元:撑一把菇“伞” 护千户菇农

发布时间:2019-11-20 22:39 |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9年11月20日 03 版 | 查看:1154次

“我在想采访内容的思路,明天我想先和你单独沟通一下,确定好主线再开始采访。”今年10月8日晚11点55分,吴元元还在为第二天的采访做准备。

  吴元元是个典型的农家女,T恤衫、牛仔裤、运动鞋、粗框眼镜是她日常装扮。她是山东惠民齐发果蔬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总经理,她带着43名80后、90后年轻人返乡创业,在老渤海精神的中心地域——山东省滨州市,用7年时间,种下了一把把能为菇农遮风挡雨的菇“伞”。

  做“白领农民” 不跟菇农抢饭碗

  “大学生返乡创业最重要的,就是要找准自己的定位。作为新型职业农民的主要职责是运用科学的种植技术帮助老百姓把他们的老本行做得更好。”吴元元说。

  2013年,吴元元参加了团惠民县委组织的一个创业大赛,虽没能在比赛中获得名次,但赛前赛后的新型农民创业创新培训,让她深刻学习了‘城乡一体化’战略的内涵,给创业迷雾中的她指明了方向。

  大赛过后,吴元元在各级农业农村部门的支持帮助下,确定了在惠民县食用菌生产大镇皂户李镇发展食用菌的想法,成立山东惠民齐发果蔬有限责任公司。

  吴元元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和细致的前期调研,把食用菌产业链分为育种、管理出菇、销售三大块,将公司的职责定位在育种和销售两个方面。她认为,农业还是要农民来做,菇农知道如何种植香菇,是管理出菇的主力军。因此,立志不跟菇农抢饭碗的吴元元及其创业团队成员,将工作重心放在了解读国家政策、引进先进的食用菌管理经验和技术、研发高品质菌棒、拓宽销售渠道等方面,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新模式,即菇农承包大棚,公司为其提供高质量的菌包以及种植技术指导,并负责销售。

  “以前种香菇,自己生产菌棒,费工费力费事。现在在公司承包大棚,公司提供现成的菌棒,还负责销售,省了不少力,每棚还增收了5000元。”种植户张慧说。

  “公司流转200亩土地,向菇农付租金的同时还返请有种植能力的菇农做‘农业工人’,园区每年用工达1000多人,累计带动周边农户3000余户增收500多万元。”1991年出生的王振,已是公司的生产车间主任,“公司现有300多个食用菌大棚、2000平方米的食用菌交易市场、1500平方米的菌种厂,年产量可达900吨。”

  随着公司的效益愈加稳定,这些80后、90后又担起了全镇的扶贫任务。2018年全年,公司通过务工帮扶、扶植创业、直接分红、基金扶贫、电商扶贫等方式,实现人均增收200余元,预计到今年年底,人均增收达到500元以上。公司也因此两次被惠民县政府评为支持扶贫开发工作先进单位。

  “我来这里干活是家里困难。”受扶持贫困户闫长花说。

  “现在大棚量太少,不得不用抽签的方式决定谁能来承包。旺季时,园区内的种植户至少有1500人。”吴元元走进正在出秋季菇的大棚,满眼都是对承载着几千名菇农希望的小菇“伞”的期待。

  副业变主业 实现香菇全年生产

  食用菌从单核菌丝到三级菌丝,菇农难以用肉眼判断生长过程是否科学,传统的食用菌大棚在夏季的散热散湿能力也较差。因此,培育不出稳定的菌种、种出鸡蛋形状的香菇是很多菇农的通病。菇农不得不将种植食用菌作为副业,仅在冬季进行生产。

  “研发高质量的菌种、提高菇农的种植技术、实现香菇全年生产。”吴元元开始带领创业团齐心协力搞研发。

  2015年,公司和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合作,将传统的地栽式种植变为床架立体栽培,提高土地利用率和菌种的质量。同时,将大棚由坐北朝南改为坐东朝西,使得大棚在夏季的受热面减少,研发出了适合夏季出菇的大棚,创建了“食用菌周年生产模式”,带领2000多户菇农将种植食用菌从副业变成主业。

  吴元元并不满足,她又紧跟“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将眼光放至全国。

  2017年,公司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合作成立国家食用菌改良中心,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张金霞亲自指导。“张金霞教授去哪里开会,我就跟着。我知道我们公司小,技术落后,但我们是真心实意想为百姓做事。是我们的真诚感动了张教授。”吴元元说。

  有了稳定的菌种,菇农也就有了优质的菌包,公司拥有了国内最大的单体食用菌标准化种植基地,成为省级重点龙头企业。

  “惠民县林地面积大,能不能把食用菌种到树林里去呢?”2018年,吴元元与袁隆平院士合作,利用海水稻秸秆种植食用菌,建立林下食用菌生态体系,选育出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桑黄、羊肚菌等30多个林下食用菌珍稀品种,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使得每亩林地收入增加1000元以上。

  吴元元还依托学习培训基地,引导贫困户发展香菇种植,增强其自身“造血”功能。

  “我以前以种地为主,全家人一年收入也就两三万元,现在种蘑菇一个月的工资2000多元,一年下来,一个人的收入抵上全家的收入。”受扶贫困户对象张丽萍说。

  走产业发展之路 创扶贫新思想

  香菇成规模的生产,但却卖不出去。

  “最开始,菇农卖香菇比较被动。倒买倒卖者垄断了销售市场,只以0.8元/斤的价格收购菇农的香菇。”90后销售总监王文彬告诉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为了突破香菇贩的价格控制,吴元元先是建冷库,把卖不出去的香菇存起来,等到市场价格提高时再卖,但这终究还是受制于人。吴元元决定走出滨州市,到济南、青岛等更大的市场去。“2016年,香菇价格已实现了2.5-3元/斤。菇农赚得多,公司才有发展的可能。”王文彬说。

  随着香菇种植技术的提升和品种质量的提高,吴元元想带着乡亲们的菇“伞”,走出山东省,走向全国市场。

  “我们之所以放弃北京市场,是因为山东和北京中间有一个香菇生产大省——河北,跨过河北去北京,不太现实。最终我们选择把销售窗口建到上海。”

  公司的销售人员来到上海发现,公司生产的香菇品质还是低,根本打不开市场。但吴元元和销售团队一致决定留在上海,要站在一线城市看全国食用菌发展,以满足市场需求倒逼科研创新。

  吴元元在公司内部确定“以市场为导向、向科研要质量、以数据为基础,进行精细化的管理”的发展方向。种符合全国香菇市场需求的品种,以现有的订单量为基础,规范生产规模,避免产品滞销。

  2017年4月,吴元元注册成立“山东鲜吃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以“从标准化基地到餐桌绿色鲜配”“自建物流全方位保证食品安全”“一荤一素一蘑菇”搭配合理膳食结构为经营理念,实现了农产品电商销售新突破,保证消费者以最快的途径、最合理的价格吃上最安全的农副产品。

  “作为新型职业农民,要在现代互联网的大趋势下,找准自己定位,借助电商品台,打造‘惠民原耕’‘菇鲜源’牌系列食用菌产品,帮助菇农把优质的农产品卖出去。”电商部经理刘凯介绍。

  “我和这群80后、90后们将撑起更多的小菇‘伞’,护更多的菇农,齐心协力走出一条以小香菇为主打的乡村振兴之路。”吴元元说。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见习记者 王姗姗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