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训杨:百岁老兵的 “铁”与“忠”(图)

发布时间:2019-11-09 20:35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9年10月30日 | 查看:946次



人物故事:

  70年前,他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战士,冒着枪林弹雨,率先渡过长江,在敌人的防线上“撕”开一个缺口,荣立一等功。

  64年前,他复员回到家乡,投入社会主义建设大潮,为家乡水利建设全力奉献。

  26年前,他眼部旧伤复发,被迫摘掉左眼球。为了不给国家添麻烦,他将住院发票全部撕掉,不让家人找公家报销。

  现在,他百岁高龄,仍然坚持学习,从未缺席过村里的党组织活动。他常常告诫子孙,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对党忠诚,做实事,要对党和人民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他就是江西省高安市百岁老兵——陈训杨。

  战争年代他是打不烂的“铁骨头”

  陈训杨,1920年6月出生,高安市大城镇洲上村村民,从小家境贫寒,家中兄弟七人,他排行老七。

  正逢乱世,他的六个哥哥或被日本人杀害、或被抓壮丁,全部一去不复返,家中仅剩他这个小儿子。

  由于战事吃紧,1948年,陈训杨被迫到国民党部队当兵。四个月后,他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编入第二野战军16军46师尖刀团——138团。

  1949年4月,为争取早日解放新中国,我军决定以百万大军发起渡江战役,夺取国民党的政治经济中心。

  当时,长江风大浪高,上级决定成立一支300多人的“突击队”,为大军开路。

  陈训杨知道,突击队要深入敌军之中,生存下来的机会很渺茫。凭着一腔热血,他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并被批准。

  长江历来被视为天堑,国民党军以70万兵力组织长江防线,企图阻止人民解放军渡江。

  突击队的任务就是率先抢占渡口,打掉敌人的堡垒。

  战役开始后,敌人炮火密集,不断落在突击船周围,炸起冲天水柱,江中被炸死的鱼,成片成片浮上来。

  战友不断牺牲,剩下的人依然勇往直前。陈训杨说,自己当时根本没想到什么是生,什么是死,只一心向前冲。

  300多人的突击队,到了对岸只剩下50多人,陈训杨就是其中之一。

  当时天气很冷,上岸后,绑腿上沾满了泥巴,又结了冰,增加不少负担,但是陈训杨依然冲锋在前,和战友一鼓作气占领敌方阵地。最后,生存下来的突击队员仅有13人。

  成功打掉敌人堡垒后,陈训杨又马不停蹄地领到了新的任务,运送战友过江。

  冒着枪林弹雨,陈训杨不顾生命危险,担任小船的舵手,在江面上来回六次接送战友。

  长江下游江面最宽处达10余公里,从凌晨三点至第二天清晨八点,陈训杨靠着一身打不烂的“铁骨头”,未曾停歇,不知疲倦。

  在这场战役中,陈训杨荣立一等功,被授予“水上英雄”称号,并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随后,陈训杨又投身到解放大西南战役中。

  西南地区地势崎岖,山高路远,陈训杨不怕苦不怕累,曾在一天之内负重走了180里,昼夜不休,被誉为“行军模范”。

  行军过程中,长期肩扛重达30多斤的轻机枪,导致他的右肩肩胛骨严重变形。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陈老将衬衫衣领轻轻拨开一侧,一块磨得失去纹理的皮肤清晰可见,如一枚“军功章”,刻在了他的身上。

  之后,陈训杨随部队南征北战,不到半年行军六省区。先后参加解放大西南、成都会战等战役以及执行剿匪建政任务。

  在西南剿匪的时候,陈训杨一只眼睛被躲在暗处的土匪用鸟铳打伤,虽然经过治疗得以恢复,可也留下了后遗症。

  1952年,陈训杨随部队入朝参战。

  在朝鲜期间,他先后参加了朝鲜西海岸反空降、抗登陆作战和1953年夏季反击作战等。

  停战后,陈训杨又随部队驻守平康、铁原前线。

  和平年代他是埋头苦干的劳动模范

  1955年4月,结束了浴血奋战的岁月,陈训杨由国防部批准复员。

  离开部队的时候,首长叮嘱,你们是老功臣,回家后,要虚心,不能居功自傲。要以普通党员的身份搞好家乡建设,再立新功!

  陈训杨说,自己是一根筋,一生就干了两件事:一是打仗,一是修水库。

  复员后,陈训杨被分配在县里从事林业工作。后来新中国开始了一场治理江河洪水、兴修水利的声势浩大的“人民战争”。

  当时,高安县(当时称县)是江西省水利建设示范点,陈训杨受命调至上游水库任施工团第三连指导员。

  修筑大坝期间,完全是军事化管理。凌晨三点就要吹号子,起床运土,男女老少齐上阵,一直干到晚上十点多,吃住都在工地上,一年到头,天天如此。陈训杨同大家一起劳动,他总是最早起来,最晚收工的那个人。

  陈训杨的儿子出生的时候,工期正紧,无法及时赶回家,后来陈训杨给儿子起了个名字叫陈坝根,用来纪念自己这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陈训杨辗转于高安水利工程建设一线,先后修建碧山、樟树岭、九龙等水库、堤坝,还被县里评为“劳动模范”,多次受到表彰。

  他参与修建的上游水库,现在已经成为一个旅游景点。当时,上游水库不仅是高安最大的水库,还是全国大型水库之一。

  直到现在,上游水库依然是高安河北片区灌溉水源地,高安城区一部分自来水也来源于此。

  1960年,组织上将陈训杨调到黄沙苗圃工作,他却主动申请放弃了“铁饭碗”,回到大城洲上老家,当起了普通农民。

  回到村里,不管担任大队民兵营长,还是村大队书记,陈训杨都是出了名的硬骨头、暴脾气。

  植树造林、果园开发、河流清淤,他事事干在先;无论谁做事偷懒、为人耍滑,他都会严词训斥,绝不留情面。

  虽然脾气“暴”,他为百姓做起事来却一点不含糊。

  老家要组建农村初级社,陈训杨花光了全部积蓄为社里购入了两头大水牛。

  1978年,在大城高邮补修堤坝时,58岁的陈训杨仍然吃苦带头、奋勇争先,他的事迹在乡间广为传扬。

  “一心跟着党走,要吃得起亏”

  1993年,七十多岁的陈训杨左眼旧伤复发,将眼球摘除,共用去医药费630多元。

  乡镇人武部一位领导对陈训杨的儿子陈坝根说,拿到发票后让陈老签个字,可以到民政所将这笔费用报销。

  陈坝根找父亲签字,却被斥责。陈训杨说:“家里出不起这笔钱吗?还要伸手向国家要?”后来,为了不让家里人再打报销的主意,陈训杨干脆将住院发票全部撕掉。

  他常常对儿孙讲起过去的战斗往事,哽咽着说:“人啊,要懂得知足,我的多少战友尸骨都找不到,可我娶了老婆还生了孩子,有吃有穿,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从1949年7月入党至今,正好70年,陈训杨时刻牢记自己的党员身份。

  虽然已是百岁高龄,陈老从未缺席过村里的党员活动。最近几年,行动不便,老人便让孙子带自己去,风雨无阻。

  老人生活简朴,袖口磨损的外衣穿在身上,从来不忘在胸前别上一枚毛主席纪念章。

  久而久之,儿媳妇每次洗净衣服、晾晒干后,都会提前将纪念章别上。

  今天,当被问到怎样才算得上是一名好党员,陈训杨的回答干脆利落:“一心跟着党走,要吃得起亏。”

来源:江西文明办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