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西华:我为“爱心驿站”点赞

发布时间:2019-11-07 10:43 | 来源:光明日报 2019年11月07日 07版 | 查看:973次

入秋天渐冷。在黄泛区腹地的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箕城路中段天泰花园小区大门南侧的“爱心粥屋”门前,百余名城市环卫工人正围坐在一个个餐桌旁,十多名志愿者盛汤、端菜、送馍,井然有序地忙碌着,一早起来给县城清洁容颜的环卫工吃上了热乎的免费早餐。

  68岁的王更银老汉,家住县城旁边的迟营乡薛湾村,从事环卫工作已五六个年头。为了按时到岗,清晨四五点他就要去上班,早饭不一定在哪儿吃,有时自带些干粮,很少吃上可口的早餐。“自从有了这‘爱心粥屋’,早饭才有了准点,大家吃得舒心、满意。”王更银老汉边吃边说。

  有着近百万人口的西华从汉代置县,几经更名,自唐朝复名至今。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饱受黄河泛滥之苦的西华县城,才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在当地群众心目中有了城市的“模样”。城区面积由7年前的20平方公里,发展到现在的79平方公里。

  路灯高了、亮了,道路宽了、长了。城市建设与管理需要的交警、城管、环卫等队伍随之扩大,他们的辛勤付出让西华县城越来越有现代城市的“气质”,关爱他们的“爱心粥屋”“爱心驿站”等,悄然出现在身边。

  “总工会是劳动者之家,有责任和义务为他们创造一个温馨的小憩空间。”西华县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段凯歌说,“我们每月为‘爱心粥屋’提供300斤面粉、300斤大米、120斤食用油及全部电费,来弥补社会捐赠的不足,目的是引领社会各界人士奉献爱心,树立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新风尚。”

  50岁的许冰自1998年以来,无偿献血3800毫升,救助61户贫困户、21名贫困大学生、8名孤儿、12名白血病或肿瘤患者。许冰这么做,就是因为“上初中时,家里穷,同班女同学用一袋玉米面换我一袋红薯面,帮助多换了些粮票,能多些日子吃上饭”。成为“爱心粥屋”店长后,许冰照顾家庭与做好本职工作两不误,2018年3月,全国爱心粥总部授予她“优秀店长”称号。她说:“感谢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三年来,粥屋面积由创办时的20多平方米,发展到现在的100多平方米,每天早晨到‘爱心粥屋’就餐的环卫工人、特困人员等均在200人以上。”

  为了给户外劳动者提供一个临时休息的场所,银行、邮政、医药等窗口单位的服务大厅,设置了“户外劳动者爱心驿站”标示,明确标示服务内容,方便户外劳动者进站休息。截至8月底,已在西华县城建立“户外劳动者爱心驿站”13个,每个“户外劳动者爱心驿站”均配备有空调、电视、报刊、茶水台、座椅板凳、雨伞、打气筒等设施,给户外劳动者营造一个温馨的氛围。

  “我们常年工作在大街上,没有固定场所停息。特别是冬夏季节,工作之余想找个地方歇歇脚、喝口水都很难。现在街上到处都是‘爱心驿站’,随时都可以临时休息一会儿,我为‘爱心驿站’点赞!”城管队员于春生说。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西华县还发挥社会公益组织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推动引领社会各界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助人为乐,奉献爱心,传播向上正能量。“小城大爱”“小火柴”“感恩联盟”“暖心公益”“启航公益”“老年协会”“爱心志愿者协会”等公益组织,以及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常年开展丰富多彩的公益活动,在脱贫攻坚、文明县城创建、关爱留守儿童、爱心护考、贫困大学生救助、困难家庭救助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涌现出了像张新芳、刘平、金雅琴、王德安、方凯、郭海山、朱江涛等一批中国好人、河南好人、河南道德模范、周口好人。西华县还连续两年开展“三好两户”(“乡村好婆婆”“乡村好媳妇”“乡村好儿子”“脱贫致富户”“孝老敬亲户”)评选表彰活动,为好人叫好,成为一种新风尚、新导向、新氛围,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文明县城创建等领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我们长期坚持把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相结合,通过社会公益组织、爱心企业、爱心人士的美德善行,引领积极向上向善的美好风尚,让爱心之花开遍西华大地,为全县上下凝心聚力脱贫攻坚、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汇聚强大动能。”西华县委书记林鸿嘉如是说。

    (本报记者 崔志坚 本报通讯员 张国栋 胡新生)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