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光显:赤子之心助乡里(2图)

发布时间:2008-10-20 08:00 | 来源:大河网 2007年03月27日 15:36 | 查看:3377次

  ■为让农民出大山,他给村里修公路

  ■为让孩子有学上,他给学生建校舍

  ■为让老师留下来,他给老师发工资

  ■为回报众多乡里,他给村民发福利

  核心提示

  3月23日,53岁的巩义市民权村农民崔光显像往常一样来到了自己创办的工厂的办公室,翻开账本,抽出一张张有些发黄的条子:村里修路、建新校舍、学校购买教学仪器、村民发福利……尽管20年来他一直不停地在做这些事情,成了一种习惯,但那天崔光显还真是第一次坐下来算这笔细账。

  修路情

  因路难行,嫁出去的闺女不愿回娘家,他拿出千万元修路到村民家门口……

  3月23日上午10时,民权村71岁村民刘吞正在张罗着自己小商店内的生意,青龙山中那条通往民权村的柏油路,宽阔而平坦,每天他都要来回走上好几趟……

  “那时候,推个小车都想往沟里翻,村民们想出趟山都不容易!一年不出去一次的大有人在。”刘吞对记者说,以前,通往民权村的道路是一条小路,最宽处也不过3米多,能通过的最大车辆是手推架子车,而且,路上全是红土,只要一下雨,道路就变得泥泞不堪,至少五六天后才会干。“你们进村走的这条路就是老崔掏钱修的,要是没有这条路,你们这汽车还真开不过来。”

  “以前,村里穷,啥时候能走个平坦路,俺们想都没有想过。”曾经担任过村干部的刘吞说,当时的民权村穷得人都留不住,稍有点本事的人都搬走了,一些嫁出去的闺女都不愿回娘家,一些年轻的小伙子为了找媳妇不得不出去倒插门,原来16个生产队3000多人流失了2000多人。

  “人家图的啥,不就是图个能让村里的老少爷们儿走个平坦路吗!”民权村的李海说,钱都是人家自己挣的,不修,咱也不能说啥!“老崔那人真是不赖。”李海告诉记者,1991年年底,当崔光显把自己掏钱给村里修路的想法告诉村民时,村里人认为修柏油路简直是不可能的事,很多人根本就不愿意跟着崔光显出来修路。

  “老崔一家一家地动员,嘴皮子快磨破了,腿也快跑断了,村民们终于愿意跟着他修路了。”李海说,1992年初,刚过完春节,崔光显和村民们开始修路。崔光显亲自带领全村人用炸药炸、用镐子撬、用锤子砸,然后一块一块地往车上搬,“光炸药一天都拉4卡车”……4个月下来,宽6米、长5.1公里、从村里通往310国道的公路终于修好了。“俺们出门终于可以走上平坦的道路了。”

  1996年,这条6米宽的马路已经不能满足渐渐发展起来的民权村村民的需要了……

  刘吞告诉记者,为了让村民们出门更加便利,崔光显又做了一个决定:将路再拓宽6米!“村民认为工程量大,没法修,又打退堂鼓了,但老崔坚持了。”李海说,崔光显再次掏钱将路拓宽,前后两次修路,工钱、材料钱、机器钱等费用下来,老崔一共拿出了不下1000万元。“俺门前的路可以跑大汽车了!人家自己花钱,连路都修到咱家门口了,咱还能说啥哩。

  重教情

  学校屋子中间裂开的缝隙能伸进去胳膊,他拿出六七十万修建新校舍……

  像往常一样,在校园的操场内玩耍着,民权学校的校长张保军说:“我刚来学校时,别说操场了,老师的办公室都是贴着山坡搭的趴趴屋……”张保军对记者说。

  “那时,学校土墙上的门,稍微一碰就掉了。”张保军回忆说,学校的5孔石窑中,2孔是老师的办公室,3孔是学生的教室;另外,还有一栋用荆条笆做顶的二层“楼”也是孩子们的教室。

  学校老师、学生最担心的还是下雨天,“每个学生来上学时,都得戴着草帽。”张保军说,只要一下雨,学生都得忙着挪“桌子”。“有时候,一节课学生都得挪好几个地方。”

  “那时候的教室,这屋能听见那屋说话,屋子中间裂开的缝隙能伸进去胳膊。”张保军说,有次两个学生打架,打着打着,其中一个学生竟然从二楼教室直接顺着荆条笆上的洞掉到了一楼,在场看热闹的学生都吓傻了,从那以后,很长时间,学校都没有发生过学生打架的事儿。

  “冬天,冷得更像冰窟窿一样。”已经在民权学校待了32年的曹广州老师说,冬天石窑里冷得都站不住人,都是生上火,先烤烤,有点儿热气了,赶紧进去上课,“一生火,烟气冒得跟开拖拉机一样,老远都能看见。”他说,老师的办公室也不比学生好到哪儿去,因为窑洞连一扇窗户都没有,光线特别暗。“跟现在咱们屋里的光线比,晴天的时候窑洞里提前一个小时就天黑了,阴天的时候提前3个小时。”

  看着孩子们破旧的校舍,崔光显心里暗暗下了一个决定:一定要给孩子们盖栋新的教学楼!1992年春,新校舍的修建开始了。“修建新校,村里人特别积极。”采访中,崔光显也告诉记者,除了村里的困难户之外,每口人都拿了30元钱用作新校舍的修建;出了山村在外生活不错的人也捐了一部分钱。尽管如此,修建新校舍80%的钱都是崔光显出的,包括添置新的教具,一共花了六七十万元。

  3月23日上午11时,记者在修建后的民权学校门口看到:两幢二层教学楼和一幢三层教学楼整齐地“站”在学校里,教学楼两旁的柏树青翠喜人,宽敞的操场上课间休息的学生们正在玩耍……民权学校的校门上方还悬挂着郑州市教育局颁发的“2003年度文明标兵学校”、郑州市教育委员会颁发的“文明学校”、巩义市教育委员会颁发的“示范学校”等奖牌。

  敬师情

  老师两年零7个月没发工资,他包起了老师的工资,花了多少钱,他已记不清……

  “从1984年到1987年,村里的小学连续停学,老师的工资也有两年零7个月没发了,学生流失了近80人,老师也陆陆续续走了。”曹广州说,因为工资一直没有发,到了年底,每个老师手里头都是一把欠条,有的甚至连过年的钱都是去亲戚朋友家借的。

  “要不是老崔,这学校早就砍掉了,孩子们连个窝儿都没有。”张保军说,正当当地教育部门准备查封学校时,崔光显不知道从哪儿听说了这件事儿,他到学校转了一圈儿,决定一次性结清拖欠老师的工资,并承诺以后村里400多名正在上小学的孩子的学杂费他全包了,就连学校30余名老师的工资他也包了。

  从1987年开始,直到去年村里推行免费义务教育,近20年,崔光显每年都按时给村里的学生交学杂费,给村里的老师发工资……近20年,这些费用总共花了他多少钱,他已记不清了。“当时,我的孩子也正在上学,学校停学我心里也着急啊。”崔光显说,自己1984年在村里办了一个耐火材料厂,1987年的时候他手里已经有了十几万元钱,“我可以负担得起。“

  尊老情

  他为村里每人每年发100多元钱的福利,残疾人和老年人发双份……

  修公路、建校舍,崔光显掏的钱都是从自己创办的耐火材料厂每年的利润中拿出来的。从1997年到2004年,崔光显每年还从厂里的利润中拿出一部分资金给全村人发福利,村里人几乎都受过他的帮助。

  “老崔是个厚道人,真不赖。”民权村61岁的刘书章双目失明,他说,别看自己眼睛不好,但崔光显啥时候见了他都主动打招呼。“碰见他开车的时候,他还专门让我坐在他的车上,捎我一段路呢。”更让刘书章高兴的是,每年他都和村里的其他老人一样,能领到120元钱和50公斤白面,有时候还能领到双份。“都是老崔让人送上门来的,都不用我自己出门去领。”

  “村里一共有2400多口人,每年一口人发100多块钱的福利,残疾人和老年人发双份。”村民刘吞说,其实1987年的时候,崔光显就已经开始给村里的残疾人和55岁以上的妇女、60岁以上的男子发福利了,每个月10元钱,大概400人左右,直到现在还发。

  动力源

  “人不能忘本,我只想做点儿实事,毕竟我生在这个地方。”

  辛辛苦苦挣钱不容易,但崔光显却将自己挣

  来的钱大多用于村里的公益事业了,有人对此很不理解,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崔光显说:“人不能忘本,我只想做点儿实事,毕竟我生在这个地方。”

  “俺们一家人都支持他。”崔光显的妻子郝树芝说,她理解自己的丈夫,“俺们小时候都穷,吃了不少苦。现在有钱了,过上好日子了,但俺知道,老崔不想让村里人和村里的孩子继续受苦,俺明白他的心思。”“对,要是俺爸不给老师发工资、不建新学校,可能我小时候也失学了。”崔光显的儿子崔振甲说,他知道好人总会有好报,他从不埋怨父亲。

  头疼事

  他每年给村里人发福利让村里人养成了习惯,只给困难人发他们就不高兴了……

  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并不代表崔光显没有遇到过伤心事……

  崔光显告诉记者,1997年,村里的旱灾十分严重,他掏钱买了成卡车的白面。“每口人发100斤!”他让工人把面挨家挨户地送到村民手里,但还剩下了几袋面,于是就让工人把面拉回了厂里的食堂。有村民看见了就偷偷地说:“你看看,说好了把面分给咱,他还把剩下的拉回家,真是的。”闲话传开了,也传到了崔光显的耳朵里,他一下伤心起来。“自己本来是好意,怎么会这样。”但崔光显却仍然继续给村民们发福利。

  “村里人太憨直了,我自己买的面分剩下的拉回来多正常啊,他们说归说,事儿我还是要做的。”崔光显笑笑说,其实这种事太多了,他也不会往心里去。

  不过,最让崔光显伤脑筋的不是这些闲话,而是他每年主动掏钱给村里人发福利让村里人养成了习惯。“他们认为我这是应该的,有一年不发他们就不高兴了。”

  崔光显说,2004年起,他的厂子形势没有以前好了,而且最近几年他在青龙山景区的开发上投资了大量的资金,所以从2005年起,他不再给全村人都发福利了,而是只给残疾人和老年人发福利。“这一不发,村里便开始有人抱怨了,这是我最头疼的事。不过只要我还有钱,我就会继续坚持下去。”

  “深山民权,沟岭相连;人有志气,面貌巨变;忆解放前,社会黑暗;文化落后,求医更难;羊肠小道,交通不便……光显根上,胸怀最宽;先修公路,后建校园;学生读书,免费包干;照顾老人,欢度晚年……”采访结束时,村民李海递给记者一首自己写的名为《山村巨变》的诗歌,他说这是自己2001年8月写的,“俺文化不高,一直想找个机会感谢老崔,但总是说不出口,就用这首诗代表俺们全村人谢谢他吧!”

(责任编辑:卢亚飞)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