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03-24 07:55 | 来源:长江日报 2010 年3月11 日第22版 | 查看:2842次
1911年阳夏保卫战中,救死扶伤的中国赤十字会会长张竹君。陈勇供图
武汉虽然在1926年才首次开展纪念“三八”的活动,但早在武昌首义之时,在推翻封建专制的战场上,就留下了女性精彩靓丽的身影。
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义成功,清廷派出北洋新军来汉,企图镇压起义民军。市民们踊跃参加民军,海内外华人也源源不断赶往武汉,投身到这场改写中国命运的革命洪流中。其中有一支是由中国赤十字会会长张竹君女士率领,以妇女为主的战地救护队,也迅速来到了阳夏保卫战的战场。
张竹君,1876年出生,广东番禹人。早年毕业于广州博济医院医科班,后创办南福医院,开创国内妇女创办医院之先河。
发起中国赤十字会,赶赴辛亥革命战场
辛亥革命爆发,张竹君敏锐地意识到一场大战即将暴发,必然会有大量的战场伤亡。当时清政府的红十字会总部设在上海,但该会官办色彩浓重,不可能在这场革命中做到“中立”,便决意自树一帜,经多方奔走联络,武昌首义后仅9天,她在上海发起成立中国赤十字会,并立即组织率领120名救护队员前往武汉。
10月21日上海《申报》称赞张竹君的义举为“躬率高足驰赴战地施展仁术,救死扶伤志虑宏远宗趣正大,南丁格尔之再见”。其率领的“赤十字会救伤队”在武汉的枪林弹雨中工作了一个月零三天。伤员极多,工作量极大,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会员们克服超乎常人想象的困难。
出入枪林弹雨,两个月救疗1300多士兵
张竹君也几次遇险:11月10日,张在汉口登船去武昌,清军突然涌现,向她开枪,幸亏小船疾驰而去,一连7枪都被她躲过了;15日,张率队去汉阳作救护工作,因劳累过度无法步行,只得由轿子抬着前行,队员们都佩着红十字臂章,队列前后又都打着红十字会旗,可就在他们通过汉水浮桥时,清军竟向他们开枪,见没打中恼羞成怒,朝刚登岸的轿子开炮。幸亏身边有人听到炮弹的呼啸声,猛然将张竹君连人带轿推倒在地,逃过此劫。
在一次手术中,张竹君的左手被划破,伤口感染化脓,高烧不止,加上过度劳累,终于病倒,但她仍然坚持用肿胀的双手继续为伤员治疗。张竹君率领中国赤十字会,出入枪林弹雨,在两个月中救疗受伤士兵1300余人,不仅受到国人的敬仰,西方报刊多次报道颂扬。被当时的媒体称为“热心办事,可为中国四万万人模范”,成为中国妇女摆脱封建枷锁登上现代文明舞台的一个标志。
两次冒险救助黄兴,被黎元洪授予“巾帼伟人”
从上海出发之前,当时在上海的革命党领袖黄兴、宋教仁欲急赴武汉,却苦于清军关卡检查甚密,无法成行。张竹君巧妙地将黄、宋等装扮成随队医护人员,躲过沿途检查,顺利到达武汉,黄兴立即担任了战时总司令,极大地稳定了军心,鼓舞了武汉军民的士气。后来清军反攻,黄兴被困在汉阳,清军封锁长江,又是张竹君用十字会的渡船,冒险护送黄兴从汉阳渡至武昌脱险。
阳夏保卫战结束,鄂军都督黎元洪授予张竹君“巾帼伟人”匾额,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又授予她“立国纪念勋章”、“赤金红十字军功勋章”及“中华民国忠裔纪念章”,以表彰其功德。(陈勇 蒋太旭)
(编者注:原文标题为《武汉近代史上不可遗忘的巾帼楷模———张竹君 阳夏保卫战中的“南丁格尔”》。)
(责任编辑:吴雄)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第2楼 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2010-10-21 22:36:35 发表
第1楼 湖北省武汉市2010-10-20 23:04:08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