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聪济:祖孙三代信守诺言 悉心照看红军墓80余载(图)

发布时间:2019-09-28 18:56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9年9月24日 | 查看:1305次

人物故事:

  廖聪济,男,1970年出生,群众,乐昌梅花红七军烈士纪念园管理员。为了87年前的一个嘱托,廖家祖孙三代人坚守在方圆十多里都没有人烟的深山中,把一名素不相识的年轻红军墓地当成自家祖坟一般,悉心照看了近一个世纪。2010年,红七军师长李谦烈士墓被迁入乐昌梅花镇新建的红七军革命烈士纪念园,廖聪济也成为纪念园的管理员,继续守护着李谦烈士的英灵,也一同守护着血洒粤北大地的700多名烈士的英魂,任劳任怨,尽职尽责管护好纪念碑和烈士墓、维护好纪念园秩序。

  青山埋忠骨 廖家接重托

  据廖聪济回忆,在他还是孩童的时候,父亲廖更新就经常跟他讲述当年祖父廖文成为李谦疗伤的经过。

  那是1931年2月的一天,天气很冷,雪还没化,平日里几乎无人造访的廖文成家中突然来了3名年轻的红军,要在他家暂住疗伤,他们看上去很疲惫,其中一名红军的腰部、腹部受了重伤,另外两名是负责照顾他的警卫员。廖文成安顿这3名年轻的军人在自己家里住了下来,那名受重伤的军官起初还能和廖文成拉家常,但大山里缺医少药,加上那年冬天特别冷,受伤军官的伤势迅速加重,不到半个月便牺牲了。另外两名红军战士在出发寻找部队前告诉廖文成,牺牲的军官真名叫李谦,年仅23岁,是红七军在梅花一战中牺牲的最高级将领,并写下一张字条,简要记录了李谦在此疗伤的经过,并且恳请廖文成看护好李谦的遗骨,待到革命胜利后再来找他。

  受红军托付,居住在石子坳山上的廖文成便将李谦的遗体掩埋在自家屋旁,由于怕暴露,廖文成不敢给烈士刻碑文,并对外称是自家的祖坟。

  艰难岁月中 三代守承诺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深居大山的廖家人时常陷于生活困窘中。这里地处高寒的石灰岩山区,石多土少,土地贫瘠。童年时的廖聪济,时常与饥寒为伴,糙米饭、地瓜、玉米、芋头是一年四季的主食,苦斋、艾叶、蕨菜、竹笋等野菜便是菜肴,一年到头,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吃上一次肉,但廖家人始终坚守在山里,守护着李谦墓。

  2000年,成年后的廖聪济为改善家人的生活条件,像许多年轻人那样,来到珠三角地区进厂务工,找到了一份薪水还不错的工作。2005年,因父母年老体弱多病,廖聪济毅然放弃当时的“高薪”工作,回到家中照顾年迈双亲,同时也肩负起照看李谦烈士墓的重任。

  烈士墓迁出大山 第三代成为守园人

  2009年,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廖家三代人深山中苦守红军墓数十载的故事浮现人间。2010年,红七军师长李谦烈士墓被迁入乐昌梅花镇新建的红七军革命烈士纪念园,廖聪济一家也被安排迁出了深山,廖聪济也成为纪念园的管理员,继续守护着李谦烈士的英灵,也一同守护着血洒粤北大地的700多名烈士的英魂。

  这么多年来,廖聪济悉心照看着烈士墓地,尽管现在纪念园人流量大,卫生清理难度大大增加,他依然任劳任怨,不论风吹雨打,坚持每天打扫纪念园,尽职尽责管护好纪念碑和烈士墓、维护好纪念园秩序。

  现在,廖聪济年过九旬的父亲廖更新因年老体弱多病,还有个年幼的儿子在上小学,一家3口的生活全靠廖聪济一人料理。廖聪济说:“我们廖家三代为红七军师长李谦等革命英烈守墓,我觉得是一种义务和责任,红军那时候这么艰难都过来了,我更要传承红军精神,不畏艰难,现在我儿子还小,如果他将来愿意,我希望他能接我的班,把这个岗继续站下去。”

  “血战梅花”历史

  据史料记载,1931年1月,由前委书记邓小平(邓斌)、军长张云逸、总指挥李明端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简称红七军)在广西百色起义后,转战到达粤北,拟建立革命根据地,以利于与江西中央苏区联系。同年2月1日,红七军从连县进入梅花墟(现乐昌市梅花镇),并在莲花祠(棉花坛庙)设立指挥部。2月2日,粤军邓辉、湘军唐伯寅和陈龙4个团数千人从坪石方向扑来,围堵红七军。红七军官兵在梅花草家坪、塘头下、桥头、石围绕、军营下、石墩下和梅花村等等地,与敌人展开殊死的战斗,重创敌军4个团,歼敌1000多人,红七军十师师长(缩编后为58团1营营长)李谦等700余人牺牲,军政治部主任许进等100多人重伤,史称“血战梅花”。2月3至9日,红七军实行战略转移,撤退到大坪杨家寨,后经湖洞、王坪、大洞分两路在长来、罗家渡等地,强渡武江,向仁化、江西崇义方向进发。经过艰苦转战,6月,被分为两部分的红七军在永新会合。7月,红七军在江西于都桥头与中央红军胜利会师。

来源:广东文明办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