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9-27 12:03 | 来源:学习时报 2019年099月20日 第A7版 | 查看:41629次
王昭君,约公元前52年出生于南郡秭归(今湖北兴山县)。
公元前36年,王昭君被选为宫女,进入后宫。本来,就像千千万万的后宫女子一样,她会在高墙深院中过完平淡无奇的一生,湮没在历史的荒烟中。但命运有时也不按常理出牌。汉与匈奴的一次和亲,成就了“昭君出塞”的佳话,骚人墨客吟咏千年,将她咏进了中国文学的历史长卷,咏进了民族融合的恢宏叙事。
汉与匈奴和亲渊源
汉与匈奴的和亲,要追溯到西汉立国之初。《史记·匈奴列传》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说明匈奴本是华夏子孙,秦汉时,崛起于北方草原,各部落组成统一联盟,对中原政权形成较大威胁,秦派蒙恬筑长城以御北胡(即匈奴)。秦朝二世而亡,楚汉争霸,刘邦胜出。汉朝继承了秦的遗产,包括与匈奴的争战。
公元前200年,匈奴给了新立的汉朝一个下马威,把汉高祖刘邦围困在平城白登山(今大同马铺山)七昼夜。那时的匈奴,出了个有雄才大略的首领——冒顿单于,他趁汉朝未立稳之机,发兵越过长城,直扑马邑(今山西朔州)。驻守马邑的韩王信(战国韩襄王庶孙韩信,为避免与同名的名将韩信混淆,史书多称其为“韩王信”),望风而降,太原告危,刘邦只好亲率32万大军迎战,两军在长城一线对峙。汉军取得几场胜利后,刘邦不顾前哨探军刘敬的劝阻,结果中了匈奴的诱兵之计,在白登陷入重围,与主力部队失去联系。后来,陈平献计,贿赂冒顿单于的妻子,才得以脱险。白登之围让刘邦认识到靠战争无法解决与匈奴的争端,于是采用了刘敬的和亲建议,开创了汉与匈奴的和亲史。“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和亲这一创举,可以看作对军事防御之不足的补救,但它的意义非同凡响,其历史影响尤为深远,不只是消弭了战争,带来了和平,还让汉文化远播域外,也促进了民族融合。
然而,汉初的和亲,是在汉与匈奴的力量对比中,处于弱势地位而不得不采取的权宜之策。汉朝以和亲的方式,每年为匈奴贵族进贡大量财富的基础上,维持和平局面,对于汉和匈奴的民族交流作用不是太大。昭君出塞时,汉与匈奴的力量对比已经发生逆转,与汉初的和亲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不是消极妥协的产物,而是民族团结和睦相处进一步加强的诗篇,是真正意义上的和亲。
昭君“光明汉宫,顾景裴回”
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国力逐渐强大,到汉武帝时代,开始对匈奴主动出击。卫青、霍去病、李广等汉家大将屡屡重创匈奴,公元前71年,汉与乌孙联合,彻底打败匈奴,从此,匈奴无力与汉朝对抗。之后,匈奴出现内讧,五单于争位,力量消耗殆尽。其中,有雄才大略的呼韩邪单于打算向南归附汉朝,于是,上书称臣,愿意和亲。在这一背景下,王昭君出场了。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第三次请求和亲,“愿婿汉氏以自亲”。鉴于其诚意,汉元帝答应了他的请求。
本来,王昭君“入宫数岁”,未得到汉元帝的宠幸。当汉元帝为呼韩邪单于从后宫甄选5位宫女时,王昭君自愿报名。在临行前的宴席上,汉元帝才第一次见到王昭君,当他询问5位宫女,“欲以一女赐单于,谁能行者?”远嫁大漠异族,人人视此为畏途,唯独王昭君自告奋勇,愿意前往。杜工部有诗:“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诗中“荆门”是王昭君的湖北老家;“明妃”是晋代人为避司马昭的讳,给她改的名字;“青冢”是王昭君之墓,此句独具匠心,写出了昭君的人生悲剧;“画图”典出汉元帝的荒淫生活。当时,后宫佳丽太多,汉元帝只能让画师绘图挑选,以决定谁来侍寝,结果宫女争宠,向画师行贿,唯独昭君不吃这一套,与元帝不曾相见。等元帝见到昭君,已是佳人出塞时,追悔莫及,把画师弃市,以泄心头之愤。后世文人对这段故事添油加醋,成了昭君出塞的重要插曲。
就连《后汉书》这一“官宣”正史,都忍不住用细腻柔情的笔法,来记述昭君出塞前在临辞大会上的情景:“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裴回(徘徊),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区区几十字,传颂2000年。
年号改“竟宁” 阏氏号“宁胡”
公元前33年,昭君出塞。这年本是汉元帝建昭六年,但是,为了纪念这一历史大事,汉元帝下诏改元“竟宁”。“竟”与“境”同,取“边境安宁”之意。“呼韩邪单于不忘恩德,向慕礼义,复修朝贺之礼,愿保塞,传之无穷,边陲长无兵革之事,其改元为竟宁。”颜师古对此解释,呼韩邪得昭君,边境得以安宁,故称作“竟宁”。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唯一一次因和亲而改元的事件,可见汉元帝对这次和亲的重视,当然也含有对昭君的怀念与敬意,以及对和亲寄予的殷殷期望。
在另一边,呼韩邪单于从见到昭君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喜出望外了,当即就答应“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传之无穷”,请解除戍守边境的士兵,予天子以安心,予人民以休息。王昭君远嫁胡地后,为呼韩邪单于生下一男孩,封为“右日逐王”,而王昭君则被封为“宁胡阏氏”。“阏氏”是匈奴语,意为单于妻子;“胡”在秦汉一般专指匈奴。宁胡阏氏,就是给匈奴人带来和平安宁的单于王后。
公元前31年,呼韩邪单于去世,前阏氏所生儿子即位。王昭君对故国家园仍旧不能忘怀,这时,她上书汉廷,请求回归,但是汉成帝敕令其遵从匈奴习俗,改嫁新单于,继续留在匈奴地。王昭君服从了这一命令,为新单于生下两个公主——须卜居次和当于居次。公元前20年,新单于去世后,王昭君自此寡居,一年后离开人世。
王昭君去世后,她在匈奴的两个女儿、外孙,以及内地的侄子王歙、王飒等,都继续为汉与匈奴的和平友好而努力。从昭君出塞到昭君去世,她与匈奴人民共同生活了13年,这13年时间为汉与匈奴此后60年的和平铸就了坚实基础。史载汉与匈奴“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王昭君把中原的先进生产技术以及文化成果带到了草原,如医术、纺织、种植术、养殖术、铸铁术、制陶、酿酒工艺等,提高了匈奴人民的生产能力,提升改善了生活水平。
王昭君化身和平使者,远嫁胡地,是一位弱女子的人生之不幸,却是民族之大幸。她不是简单地出嫁,而是为维持汉与匈奴的和平局面,身在异乡的她做了许多实事,换来了汉和匈奴人民几十年的安稳日子。在内蒙古多地出土的西汉鸳鸯砖、瓦当中,曾发现“单于和亲、千秋万岁、安乐未央”“单于和亲、长乐未央”等字样,而纵观西汉末年,和亲事件仅只昭君出塞一起,因此,这些字样反映了当时人民对昭君出塞的颂扬。而王昭君墓的“青冢”出现在很多地方,也从侧面证明了历代人民对她的欣赏和颂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