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9-19 15:45 | 来源:光明日报 2019年09月19日 09版 | 查看:1136次
伊斯雷尔·爱泼斯坦(1915-2005) 新华社发
【最美奋斗者】
1951年夏,新中国成立不到两年,伊斯雷尔·爱泼斯坦克服重重困难,从美国绕道波兰,辗转抵达北京。此后直至2005年去世,这位金发碧眼的犹太人,把全部精力都奉献给了新中国的对外传播事业。
1915年4月20日出生于波兰的爱泼斯坦,1917年随父母移居中国,从此与中国结下不解之缘。16岁时,他从英文报纸《京津泰晤士报》《北平时事日报》起步,开始了新闻人生。抗日战争时期,作为美国合众社记者,爱泼斯坦奔赴南京、广州、武汉和山东台儿庄前线战场等地采访。在陕北和晋绥抗日根据地,他采访过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也与民众广泛交流。1939年,他撰写的《人民之战》一书在伦敦出版,以亲身见闻讲述中国人民的抗战历程。1944年离开中国后,爱泼斯坦笔耕不辍,在美国出版《中国未完成的革命》《中国劳工札记》等著作,继续向外国读者介绍中国革命。
“我爱中国,爱中国人民,中国就是我的家,是这种爱把我的工作和生活同中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因为这种爱,1951年,爱泼斯坦回到中国,参与筹办外宣杂志《中国建设》(现名为《今日中国》)英文版。
《中国建设》初创时,在北京没有办公室,他和同事们就在公园里讨论稿件。北京没有外文印刷厂,杂志只能在上海印刷,他每隔一个月就远赴上海查看清样。那时,从北京坐火车往返上海,需要四天四夜。从最初的执行编辑,到后来的总编辑,再到退休后的名誉总编辑。几十年中,爱泼斯坦为这本杂志的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如今的《今日中国》杂志,已发展成为有中文、英文、法文、西班牙文、阿拉伯文等多语种文版的综合性月刊。
爱泼斯坦的事业,远不只《中国建设》这一本杂志。在《人民中国》杂志,在外文出版社,爱泼斯坦都担任过改稿专家,《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以及大量重要党政文献的英译稿都由他参与定稿。除了具体的文字工作,爱泼斯坦还不辞辛劳,帮助年轻人学习英语。
作为新闻记者的爱泼斯坦,始终没有放下手中的笔,时刻记录着新中国的发展变迁。为了让受过西方教育的读者真正了解中国近代史,他撰写了《从鸦片战争到解放》。从1955年到1976年,爱泼斯坦三次赴西藏采访,先后访问了近千人,笔记记了3000多页、近百万字。在深入西藏社会的同时,爱泼斯坦还认真阅读海外出版的各种有关西藏的书籍,以期让自己的写作更有针对性。历经近30年的积累,1983年,《西藏的变迁》终于出版,将一个真实可感、不断进步的西藏呈现在世人面前。谈及写作此书的初衷,爱泼斯坦曾说:“我们有责任向世界解释几十年来在那里发生的变化。”
怀着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真挚感情,1957年,爱泼斯坦加入中国国籍,1964年又加入中国共产党。熟悉中国,了解世界,用外国人容易接受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这是爱泼斯坦毕生的追求。
“在我生命的夕阳余晖里,有人也许会问:你对自己选择的生活道路是否后悔?在历史为我设定的时空中,我觉得没有任何事情比我亲历并跻身于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更好和更有意义。”在回忆录《见证中国》中,爱泼斯坦这样写道。
(本报记者 杜羽)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