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8-10-30 08:00 | 来源:汉江传媒网 2008-7-3 20:58:43 | 查看:1011次
——访襄樊十大爱心人物于晓军
于晓军(中国好人网配图)
颁奖辞:只因为“一袋血可以挽救一条生命!”于是在长达八年的岁月里,他一次次毫不犹豫地伸出手臂,让一滴滴鲜红的血,通过亮晶晶的针管汇成一条歌唱着的河流,滔滔不息地流向人间,托起一条条即将倾覆的生命之舟。
他正是在用自己的满腔热血于天地间书写着一个巨大的爱字。
◎李晖 曹冬娅
人称“献血状元”的于晓军是我市职业技术学院一名临时任课英语教师。从1999年至2006年,他累计献血量已达到3万毫升,这相当于一个正常人自身血量的6倍多。除了自身坚持每年主动献血以外,他还积极动员自己的家人参加了义务献血。
2006年12月12日,记者在市中心血站机采室看到,52岁的于晓军身体仍很棒,精神状态也非常好。他坐上血细胞分离机旁的椅子后,现场医务人员就小心地在其左臂上刺针。随着机器轻响,鲜红的血液从于晓军的身上流向血细胞分离机……这是他第21次捐献机采血小板。原来,在得知市中心血站紧缺B型血小板后,于晓军一早就赶来捐献。于晓军笑着对记者说,献血小板跟献全血没什么两样。同时还再三叮嘱站在旁边的工作人员,以后要是有患者急需这种成分血,可随时通知他前来捐献。
于晓军的献血初衷缘于对救助父亲的输血者感激之情。1975年,父亲患心肌梗塞病危住院。在抢救的第6天,老人病情恶化,心脏一度停止跳动。在输完血后,病情才转危为安。“这使我认识到血液对人的重要性以及献血的伟大。”这次救命的输血给于晓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为他今后加入无偿献血行列坚定了决心。
1999年10月15日,于晓军第一次献血200毫升,随后几年里,输血量也从最初的200毫升增加到400毫升,并从2003年11月起由献全血转变为捐献机采血小板,他第一次捐献血小板时就一次捐献了两个治疗量。至2006年,于晓军共无偿奉献全血8次,血小板21次,按照卫生部的换算标准,每单份血小板折合800毫升全血,相当于154次每次献血200毫升,共30800毫升,是当之无愧的“献血状元”。
据医务人员介绍,血小板能够帮助处于生命边缘的血癌患者,但是捐献血小板不但程序复杂,一次就得花好几个小时,对献血者饮食要求也很严格。但是于晓军却“迷”上了这种公益事业,如果献不成血,他寝食难安。2006年夏天,市中心血站血小板告急,于晓军前后来献了5次,都因转氨酶高没有献成。于晓军急得去开了3副中药回来吃,又是注意饮食和休息才将转氨酶降低。为了保证自己血液的质量,于晓军有意控制饮食。医生说他血脂有点高,他竟不吃油腻的东西。平时做菜的时候很少放油,肥肉也很少吃了。于晓军的妻子鲁玲告诉记者:“老于以前喜欢吃腊肉,现在忍住不吃了。”
7年来,于晓军一直坚持定期献血,把献血当成自己的责任。即使是在下岗期间,他也没有在无偿献血队伍中掉队。他说:“当他人生命受到伤害时,我们大家只要有能力帮助的,都应该去帮助。我没有多少钱来捐赠,但我有热血来救助更多的人。”
他还积极动员家人无偿献血。在他的鼓励下,2004年10月,在血站紧急预约的情况下,妻子一次捐献了两个治疗量的血小板。2002年,儿子于嘉宁第一次捐献了200毫升血液,用这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方式庆祝自己的18岁生日。于晓军经常把自己当作最生动、最鲜活的例子,耐心细致地做家人和同事的思想工作。在于晓军的带动下,他的姐姐、弟弟、妹夫、外甥女都加入了义务献血的行列,成为了名符其实的“献血第一家”。2003年,于晓军被授予“2001-2003年度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铜奖,2005年被湖北省献血工作委员会授予“2002-2004年度湖北省无偿献血奉献奖”。
2006年我市中心血站血源多次告急,于晓军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加入到献血的队伍中来,“献血非但没有影响到自己的身体健康,反而又有利于促进自身的造血功能,更好地减少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降低血液粘稠度,我本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责任编辑:周仙姿)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