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7-26 20:22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9年6月28日 | 查看:1175次
人物故事:
杨会芳,女,汉族,1994年11月15日出生,曲周县侯村镇五塔村人,河北省第十三届人大代表,全国最美中职生、河北省道德模范、河北省自强之星、河北省优秀共青团员、河北省三八红旗手、河北省孝女星。荣获第23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幼时帮人剥棒子、摘棉花贴补家用;求学时带上病重父母,悉心照顾;执教中热心关护、教育“特殊”儿童……杨会芳以自强不息的精神、经年累月的付出,唱响奉献之歌,书写美丽青春。
6岁养家:做人生第一顿饭
“90后”杨会芳是河北曲周县五塔村人。她是家庭的“养女”,养母先天智障,养父杨昌荣既当爹又当娘,从小给她关爱。
2001年,杨昌荣突发脑梗塞瘫痪在床,当时小会芳只有6岁。小小年纪,她便担负起了照顾双亲的重任。
“那个时候,首先想到的是帮家人做饭。”杨会芳说。她记得,自己做的第一顿饭是玉米粥。她学着大人的样子,先往锅里放了几瓢水,水烧开后,又抓了几把玉米面进去。煮着煮着,发现太稠了,又加水……就这样,杨会芳做出了第一锅“玉米疙瘩”。
上小学的时候,为了买文具,小会芳经常在上学路上捡废品卖钱,利用周末和假期打零工。
“这是我给别人摘棉花赚的。”一天晚上,小会芳回来特别晚,正在家人心急如焚时,她满脸汗渍跑进家门,将1.8元递给了父亲,杨昌荣一时哽咽。
从那以后,小会芳经常会在放学后去给村里人摘棉花、剥玉米。“我当时就希望我爸留着这些钱,能买药或是买点好吃的。”她说。
杨会芳的邻居说,会芳给别人摘棉花时才七八岁,棉花地里刚能露出头来,大家看这孩子不容易,经常多给她一点工钱。
“背家”求学:读书、赡养一肩挑
后来的几年,母亲突发心脏病,父亲脑出血复发并瘫痪在床,杨会芳不得不中断学习,在家照顾父母。
生活的磨难从未动摇她求学的渴望。偶然的机会,她了解到读中职可以免交学费,求学梦又一次被点燃。2012年,她靠自学考入邯郸学院曲周分院。
可是,父母时时需要人照顾,自己走了,父母怎么办?“思前想后,我做出决定,带着父母去上学。”杨会芳说。
她在学校附近租了一个破旧的小院,将父母安顿下来,开始了从学校到住处“两点一线”的生活。
早晨6点起床做饭,给父母喂饭喂药后去上学;中午赶回家安顿父母吃饭;晚上回家收拾房间,拆洗衣物,给父母擦身子……求学那些年,杨会芳每天都是这样过来的。
“当时非常习惯,也不感觉苦什么的。”杨会芳笑着说。
“会芳很要强,家里的困难从未主动对同学和老师提过。直到入学半年后,大家才知道她的事。”班主任温素华说。在校期间,杨会芳各方面表现优异,先后获得学院一、二等奖学金,并荣获学院、市级和省级“三好学生”。
后来,曲周县中医院听说杨会芳的事迹后,把她们一家接进康复病房,提供住宿,还免费为她父亲做康复治疗。
爱的奉献:服务社会“大家”
2015年,杨会芳来到曲周县幼教特教中心实习,毕业后顺利通过面试,成为该校的一名代课老师。她主动提出到特教部当一名康复老师,把爱献给最需要关爱和帮助的特殊残疾儿童。
这个特殊岗位极为辛苦,杨会芳常常身心俱疲。“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会想起自己的母亲,这些孩子和我的母亲有着相似的情况,我必须理解他们,像照顾自己的母亲一样,关心关爱他们。”杨会芳说。
杨会芳的康复班有20名学生,都是6岁以下的智障儿童。无缘无故地大声说话,突然间随处乱跑,在教室里小便……是这些孩子的常态。对此,杨会芳从不沮丧、气馁。她说,对待这些孩子,需要有超常的耐心和过硬的专业技能才行。
2017至2018年,杨会芳被评为幼儿园星级、骨干教师。业余时间,她还经常投身公益活动。去年被选为河北省人大代表以来,特别关注保障特殊群体权益。
“今年两会,我建议对农村留守老人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给予更多的关注、关爱。”杨会芳说。
她表示,人大代表不仅是一份荣光,更是一份责任,以前她只需管好自己和爸妈这个“小家”,如今,她要关注社会这个“大家”,为更多的特殊群体代言。
来源:河北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