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7-25 17:59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9年6月28日 | 查看:2161次
人物故事:
人物简介:姜涛,男,53岁,中共党员,贵州航天天马机电科技有限公司材料成型部特级技师。
事迹简介:1987年,21岁的姜涛进入航天军工企业。他传承老三线艰苦奋斗精神,潜心专研焊接技术,每天双手绑上沙袋进行6个小时的焊接钢板训练。他苦练7个月,就取得了常人需要花两年时间才能取得的压力容器焊接合格证。姜涛主要从事航天产品焊接工作,他根据生产实践,总结出一套合理的焊接顺序和工艺参数,提出了对称焊接后再用火焰矫正的方法,使结构件一次交验合格率由原来的60%提高到了95%。为了更好培养焊接团队,姜涛把30年的焊接经验编写成《手工电弧焊培训教材》。32年来,姜涛克服了数以百计的焊接难题,先后参与“长征”系列火箭焊接等多个国家级工程,从一名普通电焊工成长为“国家级技能大师”。
1987年,21岁的姜涛进入航天军工企业。姜涛传承老三线艰苦奋斗精神,潜心专研焊接技术,先后参与“长征”系列火箭焊接等众多国家级工程,荣获了“国家级技能大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不仅如此,姜涛怀着饱满的热情参加了2019年全国两会,提交了一份关于传承与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团结奋进三线精神的建议。他强调,三线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象征,在当今社会已演变为一种工匠精神。
1969年,三岁的姜涛跟随父亲从黑龙江来到遵义支援三线建设,从小就耳濡目染“三线人”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1987年,17岁的姜涛进入航天军工企业,秉承“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观,不断学习、不断挑战自己,原本只有初中文凭的他,获评“全国技术能手”,“国防工业最美工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初进工厂时,姜涛的师傅只带了他不到两个月便回到上海,为让自己的手握焊接达到一定的稳定性,他双手绑上沙袋进行练习,每天要做6个小时的焊接钢板训练,常常是一头大汗。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7个月的苦练,他就取得了常人需要花两年时间才能取得的压力容器焊接合格证。
在公司里,姜涛主要从事航天产品焊接工作,需要将几十甚至上百个零件焊接成大部件。三十一年来,姜涛从一名普通的电焊工到成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克服了数以百计的焊接难题。其中,铝合金焊接就属于特种工艺。由于铝合金导热快、易氧化、熔点低,焊接过程容易产生焊接裂纹,这也成为铝合金焊接的主要难点。目前在国内能够承接铝合金焊接的企业非常少,而姜涛和他的班组主攻的就是铝合金焊接。
在某型号产品焊接中,有一块10米长的大型结构件,用常规方法焊接,会造成大于0.1毫米的误差,不但延误交付进度,还浪费材料。考虑到结构件较大,焊接时易产生变形,姜涛根据生产实践,总结出一套合理的焊接顺序和工艺参数,提出了对称焊接后再用火焰矫正的方法,结构件一次交验合格率就由原来的60%提高到了95%。
在焊接某型号发射箱的任务中,由于发射箱口径只有200毫米,人钻不进去,但又要保证内部平滑,3米长的箱体,从一端到另一端误差不大于1毫米。铝合金材质极易变形,而且在颜色上不会变化,看不出是否变形,温度超过300度就很容易自己塌下来,很难控制。在这样严苛的要求下,姜涛通过自制内撑工装和抱箍工装,保证箱体内外部的变形量,同时在焊接时精准控制热输入,有效控制变形量,从而圆满地完成了生产任务。
2015年9月,长征六号点火升空,成功将20颗卫星送上太空,创造了中国航天一箭多星的记录。但很多人不知道,长征六号的起竖发射系统是贵州制造,而这套系统从零件到主体焊接,正是出自姜涛和他的团队。为了更好培养焊接团队,姜涛还总结自己三十年经验编写了《手工电弧焊培训教材》,让航天科工系统所有工人进行学习培训。
姜涛说,随着国家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新的材料、新的工艺、新的技术在不断的涌现,只有不断的去学习,充实自己,去攻克自己一个一个的技术难关,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老一辈三线人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深深的影响着自己。自己从他们身上学到,勤勤恳恳工作、任劳任怨的精神,只有学好技术,练好技术,才能成为一个好工人。
从航天发射一箭20星到国家多个重大型号装备研制……姜涛用手中的焊枪一次次攻破了国内技术难关,成为了一位名副其实的“大国工匠”。这位“大国工匠”不仅获得诸多荣誉,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更是在2013年以焊工姜涛的名字命名,成立了“姜涛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姜涛的同事曾建议他应该脱产,不需要在车间生产一线继续工作,但是姜涛却回答道:“我不能脱离我的根本。我就是工人,我干的这些不管是荣誉再高,我还是一个工人。”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是姜涛的人生箴言。一步一个脚印,一走就是30余年,姜涛一路攻坚克难,在焊接事业中作出不菲的成绩。而姜涛所在的贵州航天天马机电科技公司也从刚进厂时一年1000多万的产值,快速发展到2019年产值已经突破10亿元的规模。企业员工们也都从原来的山沟,搬到市区安家。生产设备技术也从传统手工电弧焊,到智能焊接,品种更加丰富,并开展了省内首家电焊研究。
来源:贵州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