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友生:耄耋老党员不忘初心 退休后义务开展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图)

发布时间:2019-07-25 17:05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9年6月28日 | 查看:715次



人物故事:

  “我死后,用这15万交最后一次党费,共产党英明伟大,恩重如山,永垂不忘......”这封遗嘱的作者,是江西省吉安市安福县离休老干部刘友生。弥留之际,88岁的他一边叮嘱着儿子,一边用颤抖的双手,在自己的遗嘱上庄重地写下这一笔。

  遵照刘老生前的意愿,3月28日,他的儿子刘光清将这笔“特殊党费”送到了该县组织部门。“刘老无论是在工作岗位还是退休之后,始终是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情系下代,服务社会,辛勤地忙碌着。”就像该县组织部副部长、老干局局长黄勤所说一样,对于这个“老党员”的决定,熟悉的人并不觉得意外。

  同事眼中的“老马列”

  “此生一直跟党走,革命理想高于天。”这是刘老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一套住了30年的破旧二手房,一叠20余万字的宣讲稿,一大摞荣誉证书。刘友生1949年入伍,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部队期间,曾先后立三等功两次、通令嘉奖两次,在地方工作30年六次评为县先进工作者。入党近70年,他始终以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新中国成立后,他到广州警备区司令部工作,工作和生活条件比老家都好很多。按常理,他会留在那。但当国家发出建设“三线”的号召后,他却毅然决然放弃了良好的条件,选择到四川的大山里去工作,在那里一待就是二十年,正如刘老常和孩子们说的一样,“只要革命需要,我愿意把生命献给党”,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1976年回到县委党校工作,在组织安排下在农村进行路线教育的两年时间里,与老表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好人,真是一个好人!”严田镇易家村、寮塘乡荆山村......重走刘老蹲点过的农村,年长些的老表们无不竖起大拇指。“我一辈子都记得刘校长,他真的是一心为了我们老百姓啊。”严田镇易家村易希球感慨的说道。“那时候与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因为腰椎有问题,常常累的直不起身来,但从未见他喊过苦,秋收的时候,每天晚上同我们一起抢收稻谷,整晚整晚跪在地上。”村民刘汉文对此也深有感触。“你看他带大家挖的村口排水沟,现在还在用,还有远处山丘种植的茶树,应该是最早的产业扶贫了。”40多年过去,那个把农民当成最好朋友的“刘校长”依然是村里口口相传的好党员。

  “要一辈子对党忠诚,无私奉献于人民。”这是刘老在教案上坚定写下的卷首语。同事们常笑着说“放大镜、收音机、笔记本”是他学习的“三件宝”。在岗的时候,每天坚持听广播看新闻,学习党报党刊,备课到凌晨是经常的事,“父亲最爱看的电视是“新闻联播”和革命战争片。建党95周年的时候,他拿着放大镜反复学习习总书记讲话概要,还专门发表了一篇《英明领袖习近平》的体会文章。”刘光清回忆起父亲生前,念念不忘党的恩情,总惦记着为党再尽绵薄之力。

  朋友眼中的“老夫子”

  “退下来了还能为党工作,发挥余热,这是我最幸福的事”。1987年离休后,刘友生主动参与“五老”报告团,常被邀请去各乡镇、县直单位上党课。离休近32年,先后14次受到省、市、县表扬表彰,参与宣讲1500场次,受益人群达20万。80岁高龄时仍被评为全县“十佳老有所为标兵”。“刘老晚年的时候,全身心的扑在了党的理论宣讲和关心下一代上。因为严重帕金森影响,行动极为不便,但只要站上讲台,就像换了一个人一样精神焕发。”黄勤局长一直视刘老为年轻人的榜样。因为对自己要求严格,常常在70岁的高龄还备课至凌晨,80岁的年纪还拒绝乡镇汽车接送,自行搭乘班车前往偏远乡镇。晚年的时候,走动已经非常困难,却把参加“老干部理论学习”看得比什么都重,每次让亲人背上老年大学教室,提前到、坐前排,是出了名的积极分子。老干部和学校的学生也格外喜欢刘老的宣讲课,常常还会主动问起刘老的课程安排。

  从教师战线退下来依旧关心下一代的教育成长。有一次,在帮助村民销售稻谷种子过程中,刘友生偶然得知山庄乡笪桥村农民刘某的孩子因贫困选择辍学,立即拿出积蓄资助他,一直延续到毕业。严田镇易家村易立生和易益文谈起刘校长也十分感谢,小时候因为家庭困难,再加上天灾影响,两人难以延续学习,刘友生得知后,二话不说就捐资捐物,还鼓励他们一直要坚持下去。易立生因为落下残疾,刘老更是当作自己孩子一样时常关心关爱,直到挂点结束回到安福的许多年里,还一直过问着他们的生活学习。

  几十年来,刘友生走进学校、机关、工厂,义务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资助学生十余人。对于这一切,他平静地说:“为党工作是本分,离休不等于离岗,总希望能给孩子们做点什么。”

  3月2日深夜,当得知刘友生去世的消息时,寮塘乡荆山村村民曹利初,冒着大雨骑了几十分钟的摩托车从家赶来,只为送老人最后一程。“我一定要来。”曹利初今年56岁,十几岁时便与下乡工作的刘友生相识。“那时候帮着我们拖尿素、买农资,我家里穷,小孩上学困难,他还主动资助我,又帮我联系助学贷款,他对我、对我们村里的人,都特别特别好。”这个朴实的农民,把刘校长形容成永远的“亲人”。

  家人眼中的“老包拯”

  父亲立下家训“后代都要永远跟着党走。念党情、报党恩。”无论在职还是离休,刘友生都始终秉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干干净净、清清白白。

  不仅吃穿不讲究,老人对住宿条件也不在意。家人们都笑着说,“他是个铁面无私的‘老古董’。”“他在那筒子楼里住了30来年,一到下雨就满屋漏水。”很多个夜晚,刘光清总是被父亲叫起来盖瓦片,“原来安福县委党校2次分房子,他都把机会让给年轻人,情愿自己住旧房子”。刘光清以前也想不明白,别人的父亲都想着为儿女谋幸福,怎么到了他这里,就变得这么“不近人情”。晚辈找工作,想让刘友生去找找关系,可得到的回复是“想都别想”;家人想拿刘友生的医保卡享受一下特殊待遇,也总会惹来一顿骂,“这是党和国家给我的福利待遇,你们怎么能享受?”一件军大衣一穿几十年,孩子趁着商场打折给老人买了件68元的衬衫。回到家却挨了老人一顿批评,他说“勤俭节约是个美德,自己穿着地摊上买的10块钱的已经很好。”县委党校老干部党支部书记陈耀文和刘友生共事多年,他记得,去乡镇讲课,招待热情,中餐多上了点菜,刘友生说超了标准,硬是把多的菜端回了厨房。按他的话来说“老党员更要遵守规定。”

  即使是在立遗嘱时,仍不忘提醒“追悼会从简,一律不收礼金,只收一束小鲜花”,弥留之际,88岁的他两次修改遗嘱,从再交10万元党费改成了交15万,为了支持家乡发展,还特意拿出3万元给农村老家。

  刘友生生前经常给孙辈讲革命故事、讲党和军队的优良传统,鼓励孙辈参军入伍,在遗嘱中仍不忘教育子女们“顾全大局、搞好团结,努力工作、造福人民”。如今,刘友生的儿子刘光清在小区里当保安,供着自己的两个孩子读大学。受爷爷的感召,刚读大一的小孙子也决定参与检兵,投身奉献祖国。

  刘友生用一生的奉献诠释着共产党员的初心和本色,直至生命最后一刻,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与怀念。正如他在宣讲中常说的一句话,“从宣誓的那一刻起,我心里就坚定了一个信念,这辈子就跟定了党,我要为党奉献自己的一切。”或许这便是老人一生所作所为的信仰和初心。

来源:江西文明办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