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青岳:扎根基层40余载的教坛“常青树”(图)

发布时间:2019-07-25 16:43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9年6月28日 | 查看:659次



人物故事:

  3月底的一个清晨,吃完早饭的郑青岳带上听课本,挎上背包,步履匆匆地往小区外走去。

  “郑老师这么早就上班了?”邻居老董向他打了个招呼。“我去学校听课。”因为要去城郊的双语学校赶听第一节课,郑青岳必须在7点之前出门。

  对郑青岳来说,这个点也不算早。以前玉环交通不便,下乡听课,他常常5点多钟就出门,坐着手扶拖拉机翻山越岭去学校。有时到学校敲老师的门时,有的老师甚至还没起床。“作为教研员,听课评课是一项常规工作。”郑青岳说,“这既能对教师进行最直接的指导,也能使自己从事教学研究获得鲜活的素材。”

  不二追求,扎根基层,无悔付出

  如果从台州师专毕业算起,今年是郑青岳工作的第39个年头;加上四年民办教师生涯,郑青岳在教育战线已经战斗了43年。

  40多年的风风雨雨,让郑青岳从青春年少到年逾花甲,从满头黑发到鬓染秋霜。虽然他自喻“我是教育战线一个超龄服役的老兵”,但他看上去依然像一个年轻的战士那样激情满怀。

  “是什么让您对工作如此痴情?”

  “因为我喜欢教育这份工作!”不假思索,郑青岳脱口而出回答,“看到能让那么多人受益,内心获得的喜悦是难以言喻的。”

  为了自己所钟爱的工作,郑青岳放弃了很多。

  在28岁那年,玉环组织部拟提拔郑青岳为教育局副局长,没想到在考察期间,他跑到自己的老师、当年的组织部长家里,说服老师放弃这一安排。“不为别的,就是因为自己喜欢扎根教研一线。”

  后来组织任命他为玉环县教研室主任,当了两年半时间,他又激流勇退,毅然辞去这一职务。2002年,台州市教育局领导找他,要他接任台州市教研室主任,他也一再婉拒。“一只手抓住两只活鱼,我真没那个本事。”郑青岳说,“只有把精力聚焦在一件事上,才能把工作做得让自己满意。”

  由于业务工作非常出色,郑青岳在省内外同行中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省教研室和省城高校曾几次调他去,他却一直没有为之心动。他说:“基层也是很锻炼人的地方,基层也很需要人才。哪里有学校,哪里就可以研究教育。虽然基层的条件较差,但更能激励我的斗志,因为我惟有比他人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能占领学术的高地。”

  郑青岳就是这样,在喧嚣的世界中,始终保持着内心丰富的安静和寂寞的充盈。他甘心做一名直指实践、沉于草根的研究者。他坚信,只要比他人更辛勤地耕耘,定有比他人更丰硕的收获。他以一种滴水穿石的精神,目标始终如一,长期坚持不懈,在教育科研的道路上不息地跋涉。

  走进郑青岳的日常,便会发现他的生活很简单,甚至是单调。在婚后长达八年的时间内,家里没有购置电视机。他说:“八年没看电视并没有使我少了什么,反而让我有更多的时间用于读书和研究。”他没有周末的概念,寒暑假是他做大宗工作的良机。他几乎每天晚上都要工作到11点左右,有时甚至清晨四五点钟就起床做事。孩子小的时候,由于家里老人无法前来帮助,同是当教师的妻子工作也是非常繁忙,他常常是抱着孩子看书、写作。

  组织上关爱人才,郑青岳有不少疗休养的机会,但绝大多数都被推掉了。工会年年都安排劳模疗休养,他只参加过一次;多年前,玉环组织部每年都组织领军人才外出疗休养,有趣的是,当时人才办王海婷给他打电话,第一年这样说:“郑老师,今年将组织疗休养,请你做好工作的安排。”结果被他推掉了。第二年变成:“郑老师,今年我们将安排到某地疗休养,你去得了吗?”结果又被推掉了。第三年则变成:“郑老师,今年的疗休养,你大概去不了吧?”

  郑青岳说:“以前我会认为这是一种放弃,一种牺牲,可现在认为,这只是一种选择,是选择了一件更有意义的事。”

  林海平是玉环市教研室副主任,与郑青岳共事了十九年。他说,很多个寒暑假,郑老师就只做两件事,一是远出巡回讲课;二是闭门静心写书。有一年正月初一,林海平突然接到郑青岳的电话,说他正在研究一个问题,有个疑惑想向林海平请教下。那时,林海平才深深感受到,对于教育工作,郑老师是何等的“痴情”。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郑青岳看得更远,想得更深,悟得更透。39年来,他对教育现象始终充满着孩童般的好奇心,深入探究科学教育一个又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并取得令人仰慕的成绩。迄今,郑青岳已在各类刊物上发表论文近300篇,已出版个人专著10本,即将出版个人专著2本,主编、参编教学辅导书已经出版和即将出版的有57本。其中有国家课程高中物理、初中科学教科书,还有马来西亚华文独中的科学教科书。近20年中,他在省内外为广大教师作近700场讲座,还2次赴马来西亚为华人教师作业务培训。

  潜心钻研,严谨治学,不断超越

  一个人想要引领别人,就必须要走在别人的前头。秉持着这样的理念,多年来,郑青岳一直以自己坚实的步伐,走在教育改革的前沿。

  1983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委托浙江省教研室组织编写一套初中《物理》教学参考书。由于在教学研究上崭露头角,师专毕业仅三年的郑青岳应邀参与这项工作。

  为了编写这套书,郑青岳查阅了大量书刊文献,对稿子反复修改,并将稿子寄给一些专家请他们审阅。他还趁出差之机,登门拜访外地知名教师听取意见。出版社组织专家审稿时,郑青岳写的部分评价最高。为此,出版社要他负责对全书内容进行修改。

  学生解题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英国心理学家贝恩布里奇说,“差错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能原谅的。”1984年下半年开始,郑青岳深入研究学生的解题错误。他对自己积累的学生大量的解题错误,进行了筛选、分类和整理,先后于1987年和1988年出版了《初中物理习题错解例析》和《高中物理习题错解例析》两本书。

  知识和方法是物理学这驾马车的两个轮子。1989年到2001年,在十多年时间内,郑青岳与省内一批优秀的物理教师共同研究科学方法教育,撰写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在团队编写的6本《物理方法学习丛书》,他一人就编写了2本。同时他还独辟蹊径对物理解题进行高端研究,编著出版了《物理解题理论》《物理解题思维研究》,占领了这项研究的制高点,并将物理解题的研究引入一个崭新的境界。

  新世纪以来,国家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郑青岳重点研究科学课程,除了参与编写教科书,还重点研究与新课程理念密切相关的重大课题,发表了大量的论文,编著了《科学探究式学习100个问题》《郑青岳科学教育讲演录》,主编了《走进科学家新课程百例丛书》。即使是在延缓退休的近几年,郑青岳仍然关注着科学教育的前沿课题,其成果处于井喷的状态。完成了两套《拓展性课程》的主编之后,去年下半年开始,他又潜心研究促进学生理解这一教育的永恒课题,《为促进学生的理解而教》系列论文在核心期刊《中学物理教学参考》连载。

  编写教科书,是郑青岳认为自己做的一件最富有意义的事。“教科书是关乎一代人成长的一件事,我不计时间成本去做这件事。”他说,“教科书具有巨大的乘数效应,我们编的初中科学教科书,每年都有七八十万印数,你的任何一个小小的改进,都会被放大七八十万倍,所以,你为一点点改进付出再大的劳动都是值得的;同样,你的任何一点瑕疵,也会被放大七八十万倍,所以,从主观上你绝不允许出现丝毫的瑕疵。”他正是以一种工匠精神,对教科书中的每一个细节都精心琢磨,反复推敲。那段时间,他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有时连做梦都跟教科书有关。由于过度透支着自己的精力,在舟山的一次教科书审稿会上,郑青岳晕倒在房间里。

  2011年,郑青岳接到一个任务——浙江教育出版社要在五年内为马来西亚华文独中编写6本《科学》教科书和6本《教师手册》,请他负责编写其中初中物理的全部内容。时间紧、任务重、挑战大,郑青岳却毫不犹豫地接了下来。“能够为海外华文教育做微薄贡献是我的荣耀。”郑青岳说,“这对我也是一次很好的机会,它让我得以对初中物理的每个细节进行细细琢磨,寻找突破点。”回忆起那次挑战,郑青岳至今仍然很兴奋。基于郑青岳对这套教科书所起的作用,出版社后来还委任他为这套教科书的主编之一。

  虽然身居偏僻海岛,但郑青岳始终以最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这使他在全国科学教育界享有很高的学术地位。2017年,他在北京三个地方做了三场不同话题的讲座,有的老师就像“追星”似的跟着跑了三个地方去听。一次在哈尔滨召开的全国物理教学研讨会上,一位大学教授见到郑青岳时很激动:“你就是郑青岳?我给研究生上课经常用你的文章。”

  言传身教,不遗余力,悉心树人

  走进郑青岳的办公室,书柜里堆满了各类教研资料,桌面井井有条。而在近门的一面墙上,是一块大幅的KT板,上面清晰地标注出所领衔的工作室各个成员的基本资料。

  培养教师是教研员的基本职责,这么多年来,郑青岳一直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悉心培养团队中的每一个教师。他所带的高中物理教师团队中,被评上省特级教师的就有四位,这个数量比许多地级市还要多。

  2014年开始,他先后领衔两期玉环市名师工作室,带了两批初中科学教师团队,着力培养教师的专业精神和专业能力。郑青岳认为,培养教师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是带着老师们共同去做一件有意义的事,通过做事,让老师们学会以怎样的态度做事,学会做事的本领。

  游爱艳是玉环市实验学校的科学老师,也是郑青岳的得意门生之一。严谨是郑青岳给游爱艳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工作室成立之初,郑青岳利用受邀主编《科学实验活动拓展性课程》的机会,带着团队成员共同编写《科学实验活动》拓展性课程教材。“当时郑老师要求我们6个成员每人想5个选题,而他自己就提供了60多个。”游爱艳说,随后在这100多个选题中反复讨论、比较,最终选择了18个具有代表性的选题。

  为了提高课程的质量,郑青岳还吸收省内70多位优秀的科学教师共同承担这项任务。他从项目的确定、器材的选择,以及文字表达和图片配置等方面,对老师们给予倾心的指导,反复推敲书稿中的每一个细节,一次又一次提出修改意见,有的稿子前后修改了10多遍。

  经过一年时间,5本高质量的教材终于出炉。有的老师在微信群里留言:“这是我接受过的最有效的培训。”“浙派名师”团队一位老师在结业典礼上动情地说:“郑老师给我们上了一堂很长很长的课,这堂课让我受用一辈子。”

  “我正是通过共同做事的过程给老师们上一堂课。”郑青岳说,“培养教师,我追求最大的目标并不是有形的成果,而是教师成长这一无形的成果。要让老师们在共事中学会自省,学会反思,切身体验到什么叫做工匠精神,什么叫做精益求精。因为这些优秀的品格具有更为久远而广泛的迁移效应。”

  有了严谨的学术态度,一对一的传授帮扶也是至关重要。“郑老师会把自己的宝贵经验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们。他每次来我们学校听课后,都会给对教学的每一个细节做深入细致的点评,这让我们非常受益。”工作室成员、来自玉环市陈屿学校的李勤富说。

  更让李勤富动容的是,郑老师对他上交的反思总结也会及时地反馈意见。李勤富记得有次在下午把总结交给郑青岳后就去打羽毛球了,正当他运动得大汗淋漓的时候,郑青岳来电话了。

  “那次我们聊了很久,从黄昏聊到天黑,从浑身是汗聊到浑身发抖。”李勤富说,这样的交流指导是经常进行的。每次交流沟通,电话常常一打就是一个小时。

  不过李勤富也坦言,在工作室这两年是他进步最大的两年,虽然自己会更忙、更累些,但正因为高标准、高要求,所以收获也更多。

  此外,郑青岳更是把老师们遇到的教学困难视同己遇。前几年,玉环城关一中的方菁晓第一次参加台州市优质课评比,设计教学方案时遇到一些难题,当时郑青岳在外地出差,就在宾馆房间里通过电话对她进行长时间的答疑解惑。

  郑青岳的言行不但影响着众多的老师们,也深深地影响着自己的孩子。几年前的一个教师节,当时身任外企高管的女儿在朋友圈里发了一条微信:“父亲是我世界观、人生观的导师。几十年如一日的努力、豁达、有理想、有担当、不张扬、不世俗、不贬低他人、不妄自菲薄,对世间万物保持孩童般的好奇心,这些信条不仅深入他的骨髓,更影响着我的人生。”

来源:浙江文明办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