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7-21 18:36 |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9年07月19日 01 版 | 查看:1203次
创办爱心学校 免费辅导贫困家庭学生
扫一扫 看视频
从2004年开始,吴青山萌发出办爱心家教学校的想法。因为自己经历了艰辛的求学路,又看到一些家境困难的孩子求学不易,吴青山希望贫困家庭的孩子也能有家教辅导功课。15年后,一所名叫“五四爱心学校”的免费家教学校拥有了12个教学分校,每学期有约600名学员免费上课。
15年间,这所爱心学校的创始人、安徽师范大学教师、第十四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吴青山,一直坚守着承诺——“我肯定能坚持”。
创办“五四爱心学校”时,吴青山在安徽师范大学读本科二年级。一个“愣头青”来到芜湖市的社区,拿着一份策划,跟别人解释他要开一所免费的家教学校,希望社区提供场地的同时,能够挑选一些贫困家庭的孩子,他承诺每周末有足够的大学生志愿者给这些孩子提供一对一的辅导。当时,社区的工作人员马上提出质疑:“这件事没有任何回报,你为什么要做?你能做多久?”
现在回想起来,吴青山觉得当时是仗着自己的一腔热血,拍胸脯保证:“只要在大学,我就能坚持。”
但一瓢凉水很快浇了下来。15年前,大学生的志愿服务工作不像现在一样成体系、有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支持土壤。那时的大学里有一些志愿服务社团,但能长期坚持做一件事的较少。“五四爱心学校”开设第一所学校、招募志愿者时,一些大学生怀着一腔热血报了名。但每周末都牺牲休息时间到社区给中小学生补课,不是一件容易坚持的事。最“惨”的一个周末,20多个孩子在社区等待志愿者老师,从学校出发的志愿者只有3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求助学校老师,又做了一些宣传工作,才缓解了这种境况。
日复一日,别说是志愿者,就是作为创始人的吴青山也快坚持不住了。随着教学分校(开设家教课程的社区)的增多,工作量越来越大。“五四爱心学校”最多的时候同时有16个社区在开课,作为领队,吴青山既要当志愿者,又要和各个社区随时沟通,很多时候都是一个周末跑4个教学点。“想想身边的同学都在享受美好的周末,我就觉得太痛苦了,我每个周末都在忙碌。”他回忆。
2005年冬天一个周末早晨,下着雨,“这么大的雨,这么冷的天,志愿者会不会来?听课的孩子会不会来?”吴青山对爱心学校师生心理的揣测,除了出于现实考虑,还因为他“那天真的特别不想去”。但犹豫了很长时间,他还是咬咬牙起床了。“如果我这个领头人都不去,有孩子来上课了,却没有志愿者老师,连个解释一声的人都没有。”
吴青山硬着头皮出门,来到约定好的集合地点,眼前却不是他想象的空空如也。大部分志愿者都已经到达,他听到的第一句话不是“天好冷”“雨好大”,而是“队长,你今天怎么这么晚才来”?
一位来送孩子的家长还留在教室里,看见志愿者们,赶紧拿出热水壶,给每位志愿者倒上热水,对吴青山说:“没想到这么冷的天你们还能来,我们也没什么别的,只能给你们准备些热水。”
从最开始受到安徽师范大学和芜湖市大学生志愿者服务队的支持,到后来获得共青团芜湖市委员会、芜湖市妇联、芜湖市关工委的帮助,吴青山很感激这些年一路走来,“五四爱心学校”一直有爱作伴。吴青山从本科到读研、再到留校当教师,都没有离开这份爱心事业。随着时间的推移,爱心学校的志愿者来源从安徽师范大学扩大到整个芜湖市;教学内容也在日常课业辅导基础上,增加了爱国主义教育课、美术课、音乐课;吴青山还要求大学生志愿者在给孩子们一对一辅导的同时,每个学期必须上一节面向全体学生的“微课”,以此锻炼他们的讲课能力。
志愿者工作是一个老带新的过程,随着组织的规模化、专业化,“五四爱心学校”有了自己清晰的组织架构,便于管理和运行。各个分校的“校长”是志愿年限两年以上的大学生,需要第一年在社区做志愿者,第二年作为队长带队,第三年才能成为“校长”。
2011年起,“五四爱心学校”开展“留守儿童陪护计划”,到偏远乡村和那里的留守儿童同吃、同住、同生活、同劳动,给孩子们辅导功课。在支教过程中,吴青山和志愿者发现一些孩子面临辍学的困境,设立“五四爱心基金”的想法应运而生,爱心基金在志愿者内部或较小范围内组织募捐。在吴青山看来,只要“五四爱心学校”的每一个大学生志愿者和受助孩子能有所收获,就是最大的效益。
“五四爱心学校”有一个宗旨:不拿受助学生一分钱,不吃受助学生一餐饭。志愿者授课的往返交通费、伙食费都是自己承担。吴青山希望“志愿服务成为大学生的一种生活时尚”。这股时尚的风潮正在扩散——一个曾在“五四爱心学校”接受过辅导的孩子,前几年考上了安徽师范大学,报名参加了志愿者团队,还当上了教学分校的队长。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见习记者 毕若旭 校媒记者 任德仪 雷雨欣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