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7-17 18:36 | 来源:辽宁日报 2019-07-17 10版 | 查看:1208次
李秀莲与部分生活在福居老人院的老人们合影。
李秀莲与儿子在福居老人院门前合影。
本报记者 曲 宏 文并摄
核心提示
2019年度全国“最美家庭”不久前揭晓,丹东市振安区珍珠街道的李秀莲家庭获此殊荣。李秀莲退休前,在照顾养老院中常年卧床的父亲时,萌生了创办一家养老院的想法。退休后,为了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老人,她和家人自筹资金创办了福居老人院。让老人们过上幸福的晚年生活,是李秀莲创办养老院的初衷。她和家人用朴实和真诚诠释着尊老爱老、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让老人们感受到一个大家庭的温暖。
6月的阳光明媚而温暖。记者走进丹东市振安区珍珠街道一个普通的住宅小区,只见一栋楼房的楼道口上方立着一块红色牌匾,上书“福居老人院”五个大字。
李秀莲和家人10年前自筹资金创办的这家养老院,现在生活着21位老人,其中年龄最大的97岁。王天发在老人院创办之初就来了,那年他58岁,脑梗后行动不便来到这里,如今身体基本康复了。
无儿无女的牟忠平是辗转几家养老院后来到这里的。他告诉记者:“这里的饭菜好吃,有家里饭菜的味道;这里的人也好,在这儿就像在家一样。”他让记者看墙上挂着的一块小白板,上面写着星期三至星期六的菜谱,字迹虽然不是很工整,但从早饭到晚饭吃什么,写得十分详细。除了早餐差不多外,午餐和晚餐都不重样。
因为父亲萌生创办养老院的想法
李秀莲退休前是一家企业的工会主席。那时,她的母亲已去世,父亲因病常年卧床,需要24小时陪护。无奈之下,她将老父亲送进养老院。但作为女儿,李秀莲一直心存愧疚。每天下班,她都要骑车到养老院先看一眼父亲,给父亲喂完饭、唠唠家常后再回家。每次李秀莲出现在父亲眼前,父亲脸上就洋溢着幸福的表情。她的丈夫、儿子也常常在休息日和她一起到养老院陪伴父亲。
李秀莲父亲所在的养老院有不少老人,去的次数多了,李秀莲和院里的很多老人都熟悉了。在照顾父亲的同时,她经常帮助工作人员照顾其他老人。“帮助递个水,拿个毛巾,喊个人什么的,都是些小事儿。”李秀莲坦言,老人因为身体虚弱,对他们来说,许多小事儿做起来也很吃力。她看着不忍,总是热心地搭把手,老人们为此对她十分感激。也正是在那段时间,她感受到了老年人生活的不容易,并萌生了一个想法——能帮帮他们就好了。
怎么帮呢?她想到了办养老院。特别是想到父亲能在自己办的养老院里安享晚年,李秀莲心里就美滋滋的。得知她的想法后,丈夫和儿子也都支持她。
2005年,李秀莲开始筹办养老院。2006年,从企业退休后,李秀莲有了更多闲暇时间,她全力投入到养老院的筹办工作中。筹资、选址、买房……所有工作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正当她信心满满地创办养老院时,她体弱多病、卧床多年的老父亲突然去世,筹办中的养老院因此被搁置下来。
每每想起父亲,李秀莲也会想起那些和她父亲在同一家养老院的老人们。一有时间,她还会到养老院照顾那里的老人。
2008年,购买的养老院用房交付使用。2009年,李秀莲办完了养老院的各种手续。“尽管父亲没能住进我创办的养老院安享晚年,但社区里有不少老人想住进来,因此养老院手续一办完就开了业。”李秀莲说。
让生活困难的老人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
福居老人院开办初期,规定不收长期卧床的老人。李秀莲对此解释说:“这里主要是养老的,对于照顾病人,我们还缺少经验。”可是没多久,这项规定就被打破了。如今,生活在福居老人院的21位老人,一半以上都有各种各样的残疾,失明的、大小便失禁的、瘫痪的……李秀莲把每一位老人都当作自己的亲人对待。
张洪利是社区里的低保户,每月只有500多元的收入,岁数大了没人照顾,社区把他送到福居老人院来,李秀莲二话没说,就让他住了进来。院里现有3位农村低保户老人,李秀莲念着他们儿女打工收入不固定,每人每月只收他们几百元钱。
福居老人院里,现在长期卧床的老人有五六位,都是慕名前来的。其中一位老人在2013年来到这里,卧床6年多了,竟然没有生过一块褥疮。
6月初,老人院还接收了一位92岁的老人。这位老人3次被医院拒收,他的儿子早已过世,孙子每天忙于工作,孙子媳妇又刚怀孕。老人孙子无奈之下,只好求助李秀莲。得知这一特殊情况,李秀莲立刻让这个天天需要鼻饲的老人住了进来,而且没有多收一分钱特护费用。
为了减轻老人们的经济负担,提高老人们的生活质量,李秀莲带着几位有劳动能力的老人,在老人院屋后的院子里开荒种菜,一方面丰富了老人们的日常活动,美化了园区环境,同时还使老人院所需的部分青菜能够自给自足,老人们都乐于参与其中。
李秀莲一家不但关爱老人,当老人的家人需要帮助时,他们也伸出援手。今年春节期间,院里陈奶奶的儿子来看望她,下午走后,晚上又折身回来。他不好意思地跟李秀莲说:“大姐,我离婚了,实在没地方去,现在只剩一个老母亲在这里,大过年的外面的餐馆也不开门,我没有吃饭的地方……”没等他说完,李秀莲就拍着他的肩膀说:“弟弟,你母亲在我这儿,我视她为自己的母亲,你也就是我的弟弟,不嫌乎姐姐这儿,就在姐这儿过年。”
一日三餐掌勺为老人们分饭
采访当日,午餐时间到了,68岁的李秀莲自己掌勺给老人们分饭。她知道每位老人喜欢吃什么,每顿能吃多少。
“长期卧床的人咀嚼有障碍,吃米饭容易呛了,所以不能给他们吃米饭,可以给他们吃馒头、包子什么的。”“都说老人不能多吃盐,但有的人得多吃点儿,要不就会缺碘。”李秀莲说,“伺候老人的时间长了,就摸索出经验来了,张三需要这个,李四可能需要那个,我心里都有数。”
为了随时掌握老人们的身体变化情况,李秀莲一直掌勺给老人们分饭。她说,通过老人饭量的变化,她能知道老人的身体变化情况。老人有个头疼脑热的,她总是第一个知道。这是她摸索出来的经验,所以别人干这个活儿她不放心。
李秀莲对每一位老人都特别上心,细心观察每个人的生活细节,这是她10年来养成的习惯。谁今天吃得少了,不爱动了,她都及时量体温、测血压,发现异常及时送医。
体温计、血压计、注射针筒是福居老人院里不可缺少的三样医疗用品。在几位长期卧床老人的床边抽屉里,都有几个消毒了的注射针筒,这是李秀莲根据多年经验,专门为他们准备的喂食器。由于长期卧床,他们的咀嚼功能弱化,不能正常吞咽,她就和服务人员用注射针筒从老人的嘴角推送食物,这样就不会呛着老人。
在老人院里,李秀莲视每位老人为自己的亲人,每逢老人过生日,她都给他们做爱吃的饭菜,买爱吃的水果,让老人们真正享受到家庭的温暖。
下午4点,记者结束采访时,出去散步的老人们陆续回来了。他们坐在不大的客厅里看电视、聊天。97岁的戚本祥口齿清晰地说自己中午吃了4个包子,刚打完针的牟忠平和82岁的腾忠平说自己的身体感觉好多了。听着老人们平淡地交谈,让人感到初夏的午后,时光是那么安详。
补记
困难中的坚守
李秀莲在运营福居老人院过程中,备尝艰辛。10年间遇到的各种困难和艰难程度让李秀莲始料不及。
第一道难关是辛苦关。自从办了养老院,李秀莲就没了节假日。每天早晨不到6点,她就要起床为老人烧水、做饭、收拾屋里屋外,为不能自理的老人清洁个人卫生、喂饭。每天夜里,她和儿子都要有一个人留在老人院住。“一是为了防火防盗保障安全,二是一旦有老人生病,能第一时间知道。” 李秀莲说。
第二道难关是委屈关。人们常把老人说成“老小孩”,“老小孩”一般都有点儿特性,20多位老人的养老院里,每天状况不断。每当看到有老人不开心时,李秀莲总是又哄又劝,就像亲闺女一样。有位老人和侄子闹了矛盾,侄子不愿意再来看望。李秀莲就对老人的侄子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从谁都有老的一天说开来,让他多来看看老人,多关心老人。老人的侄子后来有了转变,老人的心情也好了起来。不让老人难过,也不让家属将来后悔,这是李秀莲每次做工作的出发点。有时要反复做几次工作,问题才能解决,在这个过程中,李秀莲有时会被老人埋怨,但她总是把委屈埋在心底,“说心里话,被老人误解时,我觉得很委屈,后悔办养老院不如开幼儿园,可看到有困难的老人在这里有了着落,我就不后悔了。”
第三道难关就是家庭关。家人是她办养老院的精神支柱和得力助手。最初,李秀莲和老伴相互支持经营养老院,可天有不测风云,2012年,李秀莲的老伴因工伤意外去世,突然的打击,让她一病不起。可养老院里还有20多位老人每天都需要照顾。此时,李秀莲的儿子殷伟强果断辞掉公交司机的工作,接过了母亲在养老院的工作。他对母亲说:“我们家遇到了不幸,可养老院不能趴窝,还有那些老人需要咱们呢。” 有了儿子这个坚强后盾,想着养老院那些朝夕相处离不开她的老人,李秀莲 重新振作起来,和儿子一起,又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份事业中。
福居老人院除了两名服务员和一名厨师负责一些工作外,殷伟强现在接管了其他大部分工作。他最大的心愿是想把养老院重新装修一下,让老人们的生活环境更舒心。
福居老人院楼上207室的曲仁久, 和福居老人院同一年入住这个小区。这些年里,他目睹了李秀莲一家人对老人们无微不至的关心与照顾,他说:“福居老人院能坚持下来,真是不容易。”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