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7-20 13:46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9年6月28日 | 查看:2331次
人物故事:
林金仁,男,1956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籍贯浙江新昌,新昌县镜岭镇外婆坑村党支部书记。
1990年,在外做箍桶匠的林金仁,被村民一致推选为外婆坑村委主任,“我一定要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这是林金仁当选时的一句承诺,为此,他扎根山村整整29年。在他的带领下,外婆坑村,从过去“有囡不嫁这条坑,三餐吃的六谷羹,干活行路是牛耕,缺钱缺粮缺姑娘”的绍兴市贫困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还上了《人民日报》和中央电视台。林金仁个人也获得了“县富民好书记”“绍兴市优秀共产党员”“绍兴市第七届人民代表”“浙江省新农村建设带头人‘金牛奖’”、省千名好支书、省优秀党务工作者和“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而且为外婆坑村捧回了国家级10块、省级18块、市县59块共87块荣誉牌。
一条路:崎岖山路变坦途
过去的外婆坑村不通公路,自然条件非常差,外出只有两条路,一条“打石路”,一条“五岗路”,五岗路可通镜岭镇,可是走这条17.5公里长的羊肠小道,要翻过五个山岗,非常不方便,而“打石路”是石匠在陡峭的崖石壁上凿出的20厘米宽,60米长的“鸡肠道”,一面倚着峭壁,一面临着溪坑,十分难行,一到下雨天,路就被淹了,根本没办法过去。生活在这里的村民尝尽了“肩扛手提爬山越岭”的苦头,天天盼着修一条路。
林金仁深感出行不便,限制了村里的发展,要想带领村民致富,必须先修路。1991年,林金仁提议修一条环山公路。初步测算下来,建这条全长3.5公里的公路,需架桥8座,劈岩填土2.5万立方米,溪流改坑一处,工程总投资56万元。面对重重困难,林金仁想尽了办法。为了筹集资金,林金仁决定跑部门争取。那一年,他跑了86趟县城。当时交通很不方便,他凌晨三点半就要起来,走路到安山洞口坐车,到县城后,到政府各个部门跑来跑去,一天跑到晚,跑破了整整三双解放鞋。为了节省4元钱的宿夜费,他就坐夜班车到镜岭,然后走三个多钟头才能走到家,到家时实在太累了,鞋也不脱就累得睡着了。
工程进展到自然村外坞村的时候,必须劈开一座很高的岩石,没有资金,没有炸药,靠人工开凿进展十分缓慢。这时,省长沈祖伦专程来外婆坑视察,看了这个工程后对林金仁说:“老林,这个工程太大,是不是缓一缓。”林金仁就拍着胸脯说:“沈省长你给我5万元,我保证60天内把路劈通。”他带领全村男女老少,加班加点、起早摸黑地做,结果60天真的打通了路。老省长沈祖伦被林金仁感动,就有了后来“沈省长8上外婆坑”的故事。1992年8月18日,外婆坑这条创业致富路全线竣工,自此,村民告别了“肩扛手提爬山越岭”的时代。
一抹茶:绿茶成金香四海
光有路,并不能改变外婆坑村贫困落后的面貌。“必须找一条适合我们村发展的路子!”林金仁分析优势和劣势,确定扬长避短,靠山吃山,发展名优茶生产的思路。
外婆坑山清水秀,生态条件纯净天然,土地肥沃,其中山地面积有6500亩,茶园面积1200亩,这一切对发展茶叶非常有优势和潜力。1991年,林金仁发现西湖龙井可以卖20多块钱一斤,而外婆坑村的珠茶才2块钱一斤,有的甚至是珠茶的几十倍。林金仁就发动村民种植龙井茶,投入义务工,两个月内就开辟荒山200亩,全县第一个从外地引进10万株名优茶,免费送给老百姓挨家挨户种下去。
但种茶并不一帆风顺,有些老百姓想不通,本来可以长很大的茶叶,现在才出芽就摘掉了,怎么可能赚钱?村民们很是不理解。林金仁就先做村两委和党员的工作,再带领大家挨家挨户去做思想工作,转变村民观念,讲解种龙井茶的好处。开始,没人肯摘,林金仁就带领村两委干部、党员带头摘龙井茶鲜叶,第一年就卖了好价钱。这样,别的农户看到了发展龙井茶的好处,也开始慢慢种起龙井茶。
为了提高茶叶的价值,林金仁就带领村民自己摸索着炒茶技术,组织村民开展名茶炒制技术培训,带出了一批名茶炒制高手。2003年5月份,村里成立外婆坑有机茶合作社,注册资金300万元,这是新昌县首家有机茶合作社。2005年,外婆坑村投资50万元,新建名茶炒制规范化示范点,面积达566平方米,实现统一管理、统一采摘、统一收青、统一炒制、统一包装、统一销售。如今外婆坑村已成功注册了自己的品牌——“外婆坑”龙井,远销深圳、北京。前几年,台湾连战到北京老舍茶庄喝的茶叶就是外婆坑提供的茶叶。
现在外婆坑全村茶叶面积由1991年的96亩增加到目前的1500亩(其中白茶200亩),人均收入由先前的96元增加到目前的35600元,茶叶总产值由原来的4万元增加到目前的512万元,大多数村民还在城里买起了房子,一举摘掉了绍兴市贫困村的帽子,从全省出名的贫困村一跃成为了小康村,被浙江省评为“省级示范性专业合作社”。这一抹茶不仅变成了老百姓口袋里的钱,还让外婆坑村随着茶香香溢四海。
一张金名片:昔日山村成胜地
路也通了,口袋里钱也有了,以后怎么办?林书记又在细细地盘算着,外婆坑村有着优美的自然风光,1500亩的生态有机茶园、6500亩山林、海拔800多米的山雪岗、保存完好的古村落风貌和民俗习惯,又是红军路经之地,更是10多个民族聚居的和谐幸福之村,被誉为江南民族第一村。这些都是外婆坑得天独厚的资源,发展农家乐有很大的优势和潜力。林金仁又带动村民走出了一条新的致富路,做起了乡村旅游这篇文章,通过联接大佛寺、穿岩十九峰,形成旅游一条线,一个“一路风光一路情”的农家乐方案投入实施运营。2009年12月,外婆坑村成功申请为长三角世博主题体验之旅示范点,借世博东风,于2010年5月正式迎接游客,截止2018年底,累计游客71万人次,仅2018年就接待游客12万人次,有些还是来自美国、韩国、俄罗斯的游客,2018年营业收入1050万,极大带动村民致富。现在外婆坑村已有13家农家乐开始营业,其中包括3家精品民宿,每户农户平均可接待30人就餐。集体式农家乐一家,可接待200人就餐,其中最高日收入上万元。
随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外婆坑村,林金仁又提出建立“外婆坑村旅游集散中心”,优化乡村旅游服务和管理,进一步推动外婆坑旅游产业的发展。为有效破解发展乡村旅游的资金制约,林金仁带领村里成立“外婆坑村旅游开发公司”。但如何更好发挥外婆坑旅游潜力?如何让旅游资源真正转化为老百姓口袋里的真金白银?林金仁认为这不同于修路和发展茶叶了,自己和村民对于旅游并不在行,在和村两委通过无数次的权衡和考虑后,最终决定将整个装修工程和经营权打包给开发公司,并将开发公司承包给个体经营户。
2012年10月1日,外婆坑村旅游集散中心正式营业,中心可向游客同时提供30个具有民族风情的标间。2015年,外婆坑被评为省级农家乐特色村。如今,外婆坑村已经形成了“吃农家饭、住农家院、观自然景、赏民族风情”的特色农家乐路线,昔日的小山村也成为了山美水清茶香、宜居宜游宜闲的旅游度假胜地,许多村民长年靠以售卖外婆坑农产品为主,一年的净收入就可达七八万元。2013年,外婆坑村又建成文化礼堂,成为文化助推旅游的典范,多家国家级媒体对此进行报道,自此,外婆坑踏上了文化旅游之路。
村庄富裕了,但建设中的难题仍会出现。林金仁记得,2017年为了创建五星3A,村里计划将祠堂边的集体房改建为旅游集散中心。当时,这里被两个农户租用五年作为布机房,合同还未到期,他们不同意搬迁。但集散中心建设刻不容缓。为此,林金仁连续13个晚上,趁着他们休息的时候去做工作。“当时真是磨破了嘴皮子,总算做通了。可是另一个问题又来了,他们搬出后,布机放在哪里。我就找合适的地方,总共找了6个地方8个点,最后终于找到了。”林金仁回忆着。2017年来,外婆坑村先后建成可容纳300多人的旅游集散中心、1000多平方的停车场、革命老区红色长廊、游步道等设施,村庄整体环境得到进一步提升。2017年,外婆坑成功创建为3A级旅游村庄,2018年,成功创建为五星3A村庄。
成功来自信念,林金仁带领外婆坑村,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自2003年实施“千万工程”以来,把环境整治和村庄建设与创建生态品牌、挖掘人文景观有机结合,建成远近闻名的江南民族村,促进了地方特色产业的发展和村民就业增收,成功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2018年,林金仁带领外婆坑村实施“千万工程”的经验做法被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等多家国家级、省级媒体的近70名记者集中采访报道。
“下一步,外婆坑村将继续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原有发展基础上,继续提升乡村旅游发展水平,扩大旅游产业发展规模,加大引进人才力度,让外婆坑村‘美丽经济’提档升级,让村民过上幸福生活。”林金仁对外婆坑村今后的发展充满信心。
时光飞逝,斗转星移,外婆坑村日新月异,村民安居乐业,但他依然不忘初心,坚守着自己最初的承诺,继续带领村民奔向更加幸福的生活。
来源:浙江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