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7-13 20:53 | 来源:光明日报 2019年07月13日 01版 | 查看:700次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
巍巍蒙山高,亲亲沂水长。
近日,由山东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省文化和旅游厅、光明日报社山东记者站联合参与的民族歌剧《沂蒙山》知名艺术家走进山东艺术学院活动,反响热烈。《沂蒙山》自2018年公演以来,无论是在北京、福州、济南的舞台上,还是在山东各高校的校园里,醇厚浓郁的音乐氛围、真挚动人的情感表达始终激荡着每一位观众的心。
2013年1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革命老区山东临沂视察时表示,在沂蒙这片红色土地上,诞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儿女,沂蒙六姐妹、沂蒙母亲、沂蒙红嫂的事迹十分感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
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表示,大力弘扬沂蒙精神,正是山东传承红色基因的直接任务。沂蒙精神诞生于沂蒙老区,发展于齐鲁大地,是山东人民一代代传承的优秀传统文化在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的升华,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干部群众砥砺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撑。
讲好红色故事
一部歌剧讲述一段故事,一段故事传唱一种精神。
歌剧《沂蒙山》中,抚养海棠长大的舅舅孙九龙为了掩护受伤的八路军而牺牲;新婚的丈夫林生加入八路军走上了前线,为了掩护乡亲们献出了生命;为了保护八路军的遗孤小沂蒙,海棠不得不忍痛牺牲自己的儿子……“同生同死一家人,随时能拿命换命。此去不畏身先死,报答乡亲养育情。”《沂蒙山》讲述了一段齐鲁军民可歌可泣的抗战故事,谱写了一曲沂蒙山人民共同传唱的英雄赞歌,展现了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沂蒙山是最重要的革命根据地之一,十万英烈血洒疆场,乡乡有红嫂,村村有烈士,有与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的“中国抗日第一村”渊子崖村、用乳汁救活伤员的沂蒙红嫂、拥军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等一大批令人动容的英雄人物。
沂蒙山是一片神圣的土地,沂蒙人民用生命和鲜血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人民解放立下了不朽功勋。在这片红色沃土上,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历久弥新,显示出超越时空的强大生命力。
2018年年底,沂蒙母亲王换于的儿媳,党龄最长、年龄最大的沂蒙红嫂张淑贞逝世。她的女儿、“沂蒙新红嫂”于爱梅自觉承担起传承沂蒙精神、弘扬爱国拥军光荣传统的责任,发起成立了沂蒙红嫂协会、沂蒙精神传承促进会,促进会成立以后,于爱梅和会员们进部队、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为大家讲述沂蒙精神和革命历史故事。
“奶奶和母亲一直是我的榜样,她们用言传身教影响着我,我希望能将这种爱国拥军的精神传承下去。”多年来,于爱梅筹集拥军优属慰问金180多万元,组织制作鞋垫2万多双,联合社会爱心人士先后到40多支部队走访慰问,作红嫂事迹报告200多场。
传承红色基因
“声浪四方,光芒万丈,嵌入心房”“感谢你们,用自己的声音,高歌春天,唤醒春天”“我用青春追着光,我用青春去热爱”……这是来自历城二中的学生丁楠的一封感谢信。5月26日,《沂蒙山》走进历城二中进行演出,丁楠观看歌剧后,写下了这封情感真挚的感谢信。
自今年5月21日起,民族歌剧《沂蒙山》启动了进校园专场演出活动,让红色文化直抵人心,让红色精神润物无声,受到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沂蒙山》导演黄定山表示:“我们的初衷就是通过全景式展现抗日战争时期山东军民舍生取义、为国为民的英雄形象,运用艺术形式更好地诠释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
传承红色基因,青少年是重中之重。目前,山东省共建成240多个省级和900多个市、县级关心下一代教育基地,共开展活动3万多场次。2018年组织开展了“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主题教育活动,让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五老”当好传承红色基因的“好园丁”,在孩子们内心播下爱国爱党爱人民的种子,举办巡回宣讲1150余场,直接听众达33.7万人次。
日前,山东省临沂市第三实验小学学生们来到沂蒙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了中国红嫂革命纪念馆、人民子弟兵将帅纪念馆等红色纪念馆,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把思政课搬到红色经典景区,使思政课教学活了起来,红色经典故事从历史深处走入现实生活,对于他们以后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杜慧文老师说。
充分利用沂蒙革命老区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临沂大学将沂蒙精神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面向全校学生开设“沂蒙文化与沂蒙精神”必修课程,采用案例式、启发式创新课堂教学,用故事阐释理论,讲好临大故事、沂蒙故事。经过实践与探索,临沂大学形成了沂蒙精神服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全方位、立体化教学模式。
弘扬红色文化
“民族歌剧《沂蒙山》在排演前,主创团队10余次来到沂蒙山区采风。每一次采风时所看到的场景、所听到的故事,都会令我们感动落泪,也让我们能更加深刻地理解沂蒙精神内涵。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是整部歌剧的核心。”山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关志鸥说。
沂蒙精神不仅是民族歌剧《沂蒙山》的核心,更成为沂蒙人民发展致富的根。昔日贫穷落后、位于沂蒙山腹地的沂南县常山庄村,如今热闹非凡。在村旁的红色影视基地内,剧组人员进进出出,常年活跃的群众演员就有近千人,近10年已拍摄了300余部电影和电视剧。
近年来,沂南县把“红色旅游+”理念融入全域旅游发展,以红色为魂、旅游为核、产业为本,建成以红嫂家乡旅游区为核心,占地两平方公里,辐射10平方公里的红色旅游精准扶贫片区,在贫困山村蹚出了“强企带村、产业引领、金融助推、共建共享”的红色旅游精准扶贫路子,推出了以党性教育、历史纪念、红色影视、研学体验等多样化的红色文化旅游产品,有效带动了群众脱贫致富。
如今,坐落在沂蒙山区640米高的龙顶山上的九间棚村从穷山村成了“沂蒙明珠”,临沂从“内货不出,外货不入”的闭塞山区实现了以商贸物流业为龙头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蝶变。沂蒙山区的这些发展变化都是弘扬沂蒙精神在新时代的具体体现,沂蒙精神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
临沂市兰陵县卞庄街道代村社区党委书记、“时代楷模”王传喜积极传承和践行沂蒙精神,团结带领代村党员干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用19年时间将一个集体负债380多万元的落后村,发展成为全村各业总产值26亿元、村集体经营性收入1.1亿元、村民年人均纯收入6.5万元的乡村振兴排头兵。代村走出了一条“发展壮大集体经济,鼓励和扶持村民自主创业,实现强村富民、共同富裕”的发展道路。
“我们生活在沂蒙山区,沂蒙精神不能丢。我们要大力弘扬沂蒙精神,更好地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奔小康,当好乡村振兴的排头兵。”王传喜说。
(本报记者 赵秋丽 冯帆)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