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7-08 22:24 | 来源:光明日报 2019年07月08日 03版 | 查看:855次
【德耀中华】
8年前,还在北邮读大三的张佳鑫抵不过蓟门里小区老人们热切期待的眼神,决定再做半年志愿服务的时候,并不会想到“科技助老”会导向养老和社区工作,会成为值得追求一生的事业。8年后,怀抱科研理想的张佳鑫已经成为在通信前沿探索的一枚“青椒”。但比起在科研、教学和生活间艰难平衡的“青椒”标签,张佳鑫更以“公益青年”“社会组织创业者”的身份为人所知。
“科技助老”影响百校青年
2011年大三下学期,一个偶然的机会,张佳鑫在校园里看到了希望工程激励行动BC计划的宣传海报,被上面描述的“鼓励青年人做创造性的社会公益服务”所吸引。于是,他召集了同班、同宿舍的13位同学,成立一个科技助老的公益服务团队,教老年人用电脑,取名“夕阳再晨”。
走访社区、贴海报,第一次活动,当大家兴冲冲赶到海淀区羊坊店有色金属设计院社区,结果只有5位老人参加活动,很是浇了大家一盆凉水。
“学这个干吗?”一位老人的问题引起了张佳鑫的反思,简单的电脑基础操作离老人生活太远,而脱离网络就会失去当代很重要的社会经验和社会属性。于是,针对老人如何用ATM取款机、网上预约挂号、缴纳水电费等日常技能痛点,团队成员重新设计了“科技助老”的内容。
半年后,活动已经扩展到四个社区,而团队成员到了工作、考研的人生路口,陆续退出。原本张佳鑫也打算交棒,但蓟门里的大爷大妈们反复来劝,他又留了下来。“既然留下来了,那更得踏踏实实地做,当作自己的事业。”
经过多年摸索,张佳鑫的“科技助老”已经成为一个品牌。他带领团队组织编写86讲的课程讲义,出版了3本共37.8万字的“夕阳再晨”系列丛书,成为全国各地高校志愿者“科技助老”的教材。截至2018年年底,全国已有19个省份,包括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语言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在内的100多所高校的志愿者,参与到科技助老行列中来,活动覆盖500多个社区。为让更多老人享受到特色课程资源,他们还搭建了App平台,通过技术平台让老人更方便地接触到关心的健康、安全等方面信息,将经验分享给更多的“科技助老”公益组织。
来了,就能被改变
有好心,还要有好法子,把好事做好是检验志愿服务工作的重要标志。现实志愿活动中,刷经历、走过场、缺实效等问题也不同程度存在。对于志愿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张佳鑫以“没有不好的志愿者,只有不好的组织者”作为回答。
“志愿者的动机自然是多种多样的,如果组织得当,出于功利动机的志愿者有了可遵循的操作方法,也会作出切实的贡献,进而升华对志愿活动的认识。反之,一个出于道德动机的志愿者也可能会因为迟迟做不了实事而倦怠。”张佳鑫的感慨,出自多年的组织经验,也体现在了“夕阳再晨”的志愿组织工作中。
“夕阳再晨”的团队里,大一、大二的学生最为活跃,随着准备考研、找工作,中间也换了很多人,人员流动性较大。为了不像一般学生志愿组织一样出现“人走茶凉”的情况,张佳鑫与合作伙伴们将“夕阳再晨”注册为社会机构,并招聘专职社工参与组织工作。“这个事是要长久做下去的。无论你参加志愿活动的动机是什么,来了,就能被改变。设计更好的项目就是公益组织的责任所在。”张佳鑫说。
为了让参与的学生有获得感,“夕阳再晨”建立了一套志愿者培养体系,分为志愿者、讲师、卓越讲师、公益中心骨干四个层级。86讲的服务内容讲义是每个新成员必须掌握的,而经过评定成为“卓越讲师”后,团队就会挖掘成员特长,开设特色内容。“例如地质大学的同学讲珠宝鉴定,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同学讲颈部理疗按摩。而公益中心骨干从事项目化管理,对综合组织能力锻炼很大。”“夕阳再晨”联合创始人罗旭本科学物流,通过参加志愿服务对社会组织产生了兴趣,今年刚刚入读公共管理的博士。
在北京市海淀区东升镇,“夕阳再晨”刚刚建立了一个文化站,这将是张佳鑫下一步要探索的方向。“文化站负责策划协调社区、单位、物业组织文体活动。例如最近,我们有一个以孩子为纽带联结家庭的项目。280多个孩子参加的活动,就会有1000多人参与,实现文化的繁荣和社区关系的重塑。”张佳鑫介绍,“夕阳再晨”已在多个社区建立社区的需求清单、驻区资源清单和项目库,通过志愿者们的牵线搭桥、创设平台,让一度互不相知的邻居们熟悉起来,最终实现邻里守望和社区复兴。
“青年学生是最大的志愿服务群体,社区是养老最大的需求方,我们的目标是孵化更多的服务模式,将青年志愿服务的热情与社区老人的需求结合起来。用科技桥梁搭建熟人社会,以志愿服务推动社会治理。”张佳鑫说。
(本报记者 刘博超)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