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对口扶贫援建群像 让热血青春在扶贫路上闪光

发布时间:2019-07-04 15:36 |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9年07月04日 06 版 | 查看:888次

今年1月,天津市第九批援疆干部席世明,在援疆工作期间,突发脑溢血,倒在了工作岗位上,年仅43岁。近日,席世明同志被追授“天津市优秀共产党员”和“天津市模范公务员”称号,并被评选为第六届天津市道德模范。

  天津市委组织部、市合作交流办、天津援疆前方工作指挥部日前联合举办了“青春浇筑援疆热土 生命谱写扶贫赞歌”——学习席世明同志先进事迹主题演讲会。会上,天津市对口帮扶新疆、西藏、青海、甘肃、河北承德等地的扶贫干部们和专业技术人才代表共聚一堂,讲述各自亲历的动人故事。

  天津市北辰区援藏专门技术人才尹春华动情地说,“从接受祖国召唤,踏上雪域高原的那一刻起,我们每个人都下定决心,要用心、用情、用力地在平凡的岗位上闪耀自己的光芒!”

抢救危重患者

  天津援疆医疗队的医生们,每天都在与疾病展开激烈的生命抢夺。这支由天津市15家三甲医院26名援疆专家组成的医疗队,短短两年时间里,抢救危重患者近3000人次,完成高难手术1000人次,引进66项新技术,填补63项地区医疗技术空白。

  来自天津市代谢病医院的援疆医生杨菊红曾收治两个维吾尔族糖尿病患儿。哥哥12岁,患糖尿病8年,已出现了严重并发症,双眼接近失明,双肾积水,膀胱已失去排尿功能。妹妹8岁,已患糖尿病4年。两个孩子得的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情况紧急,如果得不到及时救治,孩子们的病情将迅速恶化、有生命危险。杨菊红和医生们紧急组织了全院的多学科联合会诊,联系天津后方医院远程会诊,不仅如此,杨菊红还多次通过网络请教她在哈佛大学求学时的导师,最终应用先进的基因诊断办法,使这种罕见病得以确诊。

  然而新问题来了,这个深度贫困的家庭连一个孩子的治疗费用也拿不出来。摆在母亲面前的是人生中最残忍的抉择——她只能放弃其中一个孩子的治疗。年轻的母亲心力交瘁、一夜白发。12岁的哥哥对杨菊红说:“我的病太重了,眼睛和肾脏都不行了,我不治了,请帮帮我妹妹吧!”

  这一幕揪着杨菊红的心。为了救助这个不幸的家庭,天津援疆医疗队行动起来,短短几天筹款达14.8万元,孩子们得救了!不会说汉语的母亲含着泪,拉着杨菊红的手说了好多好多话。“那一刻,我觉得我听懂了。”杨菊红红着眼圈说。

  产业扶贫拔掉穷根

  天津市红桥区援甘干部邵泉至今清晰地记得,两年前他第一次踏上西北高原时的情景:一眼望不到边的黄土,沟壑纵横、梁峁交错。下飞机后,他和同事们在崎岖蜿蜒的山路上颠簸了一整天,才抵达目的地。

  怎么扶,从哪扶?摆在扶贫干部面前的都是困难。他们决定先用脚板去实地丈量扶贫工作的难度。扶贫干部们挨个村摸底家访,老刘家还住着漆黑窑洞,老李家有个20多岁残疾的孩子,老王家的年收入不到3000元……一个个贫困家庭,牵动着扶贫干部的心。

  扶贫干部见到东关村的贫困户老范时,这个53岁的老汉正望着自家20亩耕地,眉头紧锁,蹲在地垄边闷头抽烟。原来,这个村可耕种土地4000多亩,有超过1000亩种满了各种树木,可现在树苗滞销,一颗树都卖不出去。

  邵泉天天扎在村里,到田间地头实地查看树苗、树种,了解详细情况。随后他联系天津的相关部门和企业,千方百计为树苗找销路,他清楚,这就是为贫困的百姓找出路。如今,首批扶贫苗木已经运抵天津并栽种完成,老范和村里的贫困户紧锁的眉头舒展开了。

  扶贫干部的付出给当地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变化。当地的贫困村减少了,漆黑的窑洞变成了宽敞的瓦房,种植合作社、养殖合作社初显成效,木耳、花菜等农作物有了稳定的销售渠道,上得起学、看得了病,一张张饱经风霜的脸上挂着幸福的笑容……

  要拔掉穷根,关键点在于因地制宜,为当地找到一条精准定位的产业发展之路,才能有效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变“输血”为“造血”。天津市河东区援疆干部罗思维在甘南州迭部县任县委常委、副县长。下乡驻村成了他的必修课,常常吃住在农牧民家中。不少贫困山村都在海拔3000米左右的高山上,他白天进村入户调查,晚上因为高原反应失眠,就爬起来写调研笔记。

  他注意到,迭部县路网建设滞后,但74%的地区都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水源涵养地,他决定把这里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推介出去,让外界的目光聚焦美丽的迭部,摸索出一条特色旅游的精准扶贫之路。

  他和援甘干部们一起组织了“万名津门市民游甘南”“九色甘南,多彩迭部”的文化旅游宣传推介等系列活动,让旅游成为津甘人民心手相牵的纽带。去年7月“兰洽会”上,迭部县与天津一家公司签订了总投资3000万元的精准扶贫旅游营地项目。迭部县农特产品旗舰店也以藏式独特风格亮相津门。

  “在数不清多少次的跑腿、对接、沟通中,我成了津甘两地干部群众口中的迭部旅游代言人。”罗思维笑着说,最让他高兴的是,在天津援甘人的帮助下,甘肃很多贫困县实现了脱贫摘帽。今年天津市河东区又拿出2000万元帮扶资金用于当地光伏扶贫产业,仅仅这一项就让22个村的1636户贫困户受益。

  扶贫先扶智 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天津援青教师董瑞庚工作的地方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用他的话说,“那里一年只有两个季节,一个是冬季,一个是大约在冬季。”可在他看来,那个高寒缺氧的地方,也在一点一滴地塑造着援青人的灵魂和价值。

  黄南地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3000米,是藏、蒙、土等少数民族聚居的农牧业区,那里沟壑纵横、交通不便,基础教育薄弱、经济发展滞后。直到今天,很多牧民还住在高海拔的大山深处,靠捡拾的牛粪作为燃料。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可让他头疼的是,当地有的学生学习基础极差,甚至丧失了读书的热情。一次到当地学生家中走访时,董瑞庚在撒拉族学生马雨言的家中,发现一篇孩子写给刚去世不久的爷爷的文章。她写道,“我的爷爷是个驼背,但爷爷的背是弯而不屈的,爷爷的背驼起过大山,撑起过蓝天,更撑起了我们整个家……”

  孩子流露在字里行间里的真挚情感深深打动了他,当天,他把学生的文章推送到头条号、百家号上。从此,文字成为董老师帮助学生发现美好的钥匙,他带着学生每天一起写作,学生们从爱上写作开始,爱上了学习。今年高考,董老师班里的语文平均成绩惊人地提高了几十分。他欣慰地说,“通过教育改变孩子的人生,是作为教师特有的幸福和自豪。”

  在青藏高原的另一侧,援藏英语教师尹春华因工作强度大,加之对当地气候始终不适应,患重感冒引发肺炎。在高原地区,肺炎很可能转为肺水肿,会有生命危险。不少人劝他回津治疗,但他决定留下,趁着住院的十多天,在病床上赶出了教师培训方案,并编写了培训教材。

  令他感动不已的是,住院期间,他结对认亲的学生拉姆拥青听说贝母和梨一起蒸可以治疗肺炎,每天放学后都用小碗蒸好送到医院。尹春华闪着泪花说,“孩子小手端起的那一碗碗蒸梨,是对一名援藏教师的最高奖赏,这也成为激励我努力工作、不懈奋斗的精神力量。”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胡春艳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