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郑玉喜:不是亲人 胜似亲人——记郑玉喜的先进事迹(图)

发布时间:2008-10-23 08:00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08-09-02 | 查看:3284次

  郑玉喜什刹海街道西巷社区一个普普通通的居民,今年48岁,住在大杨家胡同10号,自从1985年搬进这个院至今已有23年了。这个院是一个普通的老北京四合院,院里住了10余户人家,邻里之间相处得很和睦,谁家遇到难事邻里之间都能主动帮忙、问寒问暖、相处得就像一家人一样。

  王淑珍老人和郑玉喜家仅一墙之隔,王大妈今年76岁,自幼双目失明,老伴早已去世,女儿工作又很忙,不能随时照顾老人于左右,对于一个独自生活而且又是双目失明的老人,可想而知,她面临的困难将有多大。家家都有老人,人人都会老,看到王大妈生活中困难重重,郑玉喜很自然的就主动帮助她做一些事情。

  家庭过日子遇到的事情是方方面面的,事情既琐碎又很复杂,即普通又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在日常生活中,只要郑玉喜出去买菜、购物,都要问大妈需要什么,顺便给她带些回来。她的婆婆杨康仙和邻居们都是如此,还经常特意为大妈去买东西,帮助她减少生活中的困难。王大妈患有颈椎病,到了秋冬季特别怕凉,看到大妈脖子疼痛的样子,她心里很是难受,赶快买来毛线,抽出时间给大妈织了一个毛线脖套,老人戴上后那喜悦的表情让她看了心里很高兴。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王大妈裤子破了,就找一条适合她穿的裤子送给她。十几年来,郑玉喜一直帮助老人理发、搞卫生、烧开水,随时把老人的暖瓶灌满,让老人随时有开水喝。特别是在王大妈生病时,她就更加精心的关心照顾老人,及时帮助她买药,细心地将药按剂量分成份给老人准备好,并端水送饭。平时,郑玉喜家如改善伙食,总是要先给老人送去一些,像尊敬长辈一样对待王大妈。

  在郑玉喜的影响下,她丈夫也经常帮助老人做一些事情。如每年冬天安装炉子,夏天安装太阳能洗澡用具,并从不让老人花钱。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帮助老人从不嫌麻烦,王大妈在郑玉喜一家人的心中就像亲人一样,是她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只要老人那屋里一有动静,她们就赶快过去看看,无论老人遇到什么困难,都想方设法尽最大努力帮助解决。

  有一次,在一个寒冬腊月、滴水成冰的一天晚上,午夜一点多钟的时候,在睡梦中的郑玉喜被隔壁屋王大妈剧烈的咳嗽声吵醒,一声声揪心的咳嗽声,迫使她从暖烘烘的被窝里爬出来,赶紧抓起一件羽绒服披在身上,来到大妈屋里,打开灯,眼前的一切把她惊呆了,大妈盖着棉被浑身在颤抖,缩成一团,郑玉喜伸手一摸老人的额头,老人发烧了。她赶紧从抽屉里拿出体温表放在大妈腋下,又赶紧把水端到大妈床前,给她喝水。心疼的她不由自主地埋怨大妈:“您有病怎么不早点告诉我们一声?”大妈说:“老麻烦你们,我觉得不太要紧,熬到天亮再告诉你们,没想到又把你们吵醒了。”十分钟过去了,她把体温计从老人腋下拿出一看,发烧三十八度五,赶紧把丈夫叫醒,又帮老人穿上衣服,推上自家的三轮车,扶着大妈坐好,深一脚浅一脚地顶着大风冒着严寒,很快身上的衣服就被寒风吹透了,脸上被风刮得有些疼痛,终于来到医院,挂了急诊。经大夫检查,大婶得的是急性肺炎,大夫马上给老人输上了药液,郑玉喜和丈夫静静的陪护着老人,两个小时过去了,一直到早晨四点多老人才输完液,她们为老人取好药,拖着疲惫的身体,推着三轮车,走在回家的路上。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心中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想尽办法让老人的身体早日康复。

  郑玉喜常说:王大妈是一位残疾人,从小就双目失明,生活对她而言比我们健全的人要艰辛得多,这就更需要社会给与更多的关爱。拉一把,扶一下,只不过是举手之劳,轻而易举的事情,但对一个双目失明的老人来讲都是莫大的帮助。二十三年如一日,这近万个日日夜夜,她和盲人大妈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我就是盲人王大妈的一双眼睛,照亮了她脚下的路,温暖了她孤独无助的心。郑玉喜常常带着盲人大妈漫步在大街上,有时搀扶着大妈到公园游玩,让她开心顺畅地呼吸着新鲜的空气,让她感受到大自然的气息。公园里的游人们聚在一起,有的唱歌,有的演奏乐器,当老人听到这些悦耳的音乐时,心里感到十分的快乐。当有人问到郑玉喜这么多年照顾王大妈有什么感受时,她总是说:俗话讲远亲不如近邻,照顾好身边的邻居老人,是人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一个邻居首先就应该是互相帮助,关心他人、照顾他人,是每一位公民应有的基本道德素质,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想换了别人也会像我们一样去做好这件事的。通过我们的关心和照顾使老人增强了生活的信心,感受到生活在社区大家庭中胜似亲人般的温暖。她逢人便说:“多亏了身边的好邻居,真是远亲不如近邻,我从心里感谢他们。”

(责任编辑:灯)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