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6-17 21:02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9年5月27日 | 查看:859次
人物故事:
白忠珍,女,1943年3月出生,汉族,通州区台湖镇玉甫上营村村民。
1996年12月22日,白忠珍的小儿子于井全遭遇车祸,导致腰部以下失去了知觉。25岁的小伙子成了一个高位截瘫、只能在病床上生活的人。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白忠珍老人默默承受内心的痛苦,劝走了伤心欲绝的儿媳,主动承担起照顾儿子和抚养小孙女的重任。白忠珍不怕苦、不怕累、不嫌脏,每天为儿子擦洗身体、端屎端尿、洗晒尿布、按摩……她一做就是20年。如今,76岁的白忠珍老人还在用颤抖的双手做着这一切。支撑她精神屹立的,正是她对儿子那至真至纯、至柔至坚的母爱。
一场车祸,碾碎幸福生活
有人说母爱是大海,深情而广阔;有人说母爱是高山,高大而挺拔;有人说母爱是阳光,明媚而温暖。在通州区台湖镇玉甫上营村就有一位坚强的母亲,给儿子的爱如大海、如高山、如暖阳,她就是76岁的白忠珍老人。20多年如一日,她悉心照料高位截瘫的儿子,把幼小的孙女抚养成人,母爱的伟大与坚韧是车祸撼不动的山。
1996年12月22日,冬至,对于白忠珍老人来说,这是个终生难忘的日子。那天下午,白忠珍的小儿子于井全和同伴一起骑着三轮车,去一个电器维修店修理电视机,半路上三轮车的链子掉了,于井全蹲在马路边安链子,这时一辆121汽车飞驰而过,于井全被撞了出去。那时,路上的汽车少,同伴跪在路上拦车,好不容易有位好心的司机停下车,把于井全送到了医院。
白忠珍和老伴儿闻讯赶到医院时,于井全已经神志不清,闭着眼大喊口渴,想喝水,很快便因失血过多陷入了昏迷。“他的耳朵掉了一块,脑皮盖住了眼睛,左侧两根、右侧三根肋骨骨折,扎穿双肺,大量出血。医生一次次下病危通知,让家属做好后事的准备,我在抢救室外听得心惊肉跳,那心情就甭提了。”白忠珍陷入了回忆,声音颤抖地述说痛苦的往事。
于井全在ICU住了40多天才苏醒过来,命是保住了,却发现下肢完全不会动了。医生通过检查得知,他的腰椎错位,致使胸部以下失去了知觉,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即便这样,医生还是告诉于井全:“你是不幸中的万幸,像你这种高位截瘫的病人,失血过多,双肺气胸,伤得这么严重,只有2%的成活率。”
那一年,于井全只有25岁,才结婚不久,工作上小有成绩,刚刚有了爱情的结晶,一个本该有着大好前途和幸福生活的年轻人,转眼间就成了一个高位截瘫、只能在床上生活的重度残疾人,他不知道该感谢命运的慈悲,还是诅咒命运的残忍。白忠珍远远地望着躺在病床上的儿子,心如刀绞,泪如泉涌,如果可以,她愿意用自己的命换取儿子的健康。可是,没有如果,事实就是这么残酷。儿子死里逃生,捡回了一条命,无论他是坐着还是躺着,只要儿子一息尚存就是对她的安慰,她愿用自己的残年余力托起儿子的后半生。
一根蜡烛两头烧,再苦再累不说难
病榻上的于井全痛不欲生,两手重重地拍脑袋,儿媳妇伤心欲绝,小孙女嗷嗷待哺,白忠珍老人悄悄抹去泪水,咽下满心痛楚,像小时候一样抚摸着儿子的额头,笑着对儿子说:“没事儿,有娘在呢,不要怕!”她劝儿子坦然接受并乐观面对这样的事实。
开明的白忠珍老人替儿子做了一个决定,劝儿媳自谋生路。“那时候,儿媳也才20多岁,让她一辈子照顾我儿子,我于心不忍,就劝她和我儿子离婚了。儿媳要把孙女带走,她坚决把孩子留下了,这是我们家的血脉,我不能让她流落到别的家庭,也是给儿子留下一个希望。” 白忠珍老人说。从此,她就像一根两头烧的蜡烛,既要照顾瘫痪在床的儿子,每天要抱儿子起床、躺下,为儿子擦洗身体、端屎端尿、洗晒尿布、按摩,还要照看小孙女,她用柔弱的肩膀挑起了整个家。
于井全受伤后,身体素质直线下降,因贫血、褥疮感染,几次住院治疗。于井全高烧时输过庆大霉素,严重的副作用致使耳朵失去了听力,白忠珍老人与儿子交流,完全靠自创的哑语,于井全的手势只有最亲近的人才能看懂。
“最困难的时候,村里、镇里,还有社会上的爱心人士都没少帮我们。”白忠珍说。4年前,台湖镇的党委书记来入户走访,问白忠珍,于井全用的药能报销吗?听白忠珍说都是自费的,他告诉老人,于井全需要的药品可以写一张条子,送到镇卫生院去,每月她尽管去卫生院取药,镇政府给报销。“他吃的是治尿路感染的消炎药,还有治肾结石和治贫血的药,外用药是治褥疮的,这样一来一个月就能省下1000多元的药费。”白忠珍老人满怀感激地说。
于井全的前妻走后的第5年回来过一次,孩子对妈妈没有任何印象。一见到家里来了个陌生女人,她一下子蹿到了爸爸的轮椅上,紧紧搂住爸爸的脖子,怯生生地望着眼前的女人。白忠珍在旁边说:“这是你妈,给你买好吃的来了。”孩子说:“我不吃,我奶奶都给我买了。”妈妈凑上前说:“我带你去西海子划船。” 孩子说:“我爷爷带我去西海子划过船了。” 妈妈又说:“我带你去城里买衣服。” 孩子说:“我大姑都给我买衣服了。” 白忠珍和老伴儿、儿女尽力弥补孩子缺失的母爱,抚养孩子健康快乐地长大。
“孩子特别懂事儿,刚12岁就知道扶爸爸起床,细长的胳膊揽在她爸爸脖子后头,两只小手都勒白了,现在想起来都心酸。”白忠珍说。
20多年过去了,如今76岁的白忠珍老人干起活儿来不如从前利索了。她的腿有一次不慎摔伤,一直肿着,走不了太多路,可她照顾儿子还是那么妥帖周到,不落下每一个细节。有时,她的身体不舒服,也会挣扎着起床,把做好的食物端到儿子床边,伺候儿子吃了饭和药,再回去躺着。
古稀之年的白忠珍仍然每天围着儿子转,只要儿子过得好,她就满足了。白忠珍老人常说的一句话是:“只要精神不垮,这事儿就能办成。” 在这句“精神不垮”的背后,是意志与苦难的抗争。
于井全感念母亲的辛苦,更被母亲乐观豁达的精神深深感动,他在母亲的陪伴和照顾下也渐渐乐观起来,他说:“自从我躺在床上,把我妈拖累得不轻。如果没有我,她早该享福了。我欠她的这辈子也还不完,等我下辈子再报答吧。我现在要开心地生活,不再让她担心。”
苦尽甘来,风雨过后是彩虹
现在于井全的女儿已经长大,成为了一名白衣天使,也组建了自己的幸福家庭,可以更多地帮助奶奶照顾父亲了。她对父亲的护理,严格按照医学流程操作,困扰于井全多年的褥疮一点点痊愈了。
如今白忠珍一家四代同堂,其乐融融,终于迎来了风雨之后的幸福阳光。
白忠珍在照顾儿子的空隙里,也常参加村里组织的文艺活动、志愿活动,为村里奉献自己的力量。
灾难过后,白忠珍用一双慈爱的手把儿子残缺的生命修修补补。她是儿子最坚实的依靠,她是大雨中的一把伞,苦难和伤痛在她辽阔的胸怀里淡化,孕育一派生机和希望。
来源:首都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