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耀环小学教师集体:接力坚守37年 只为农村留守娃的幸福(图)

发布时间:2019-06-16 21:21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9年5月27日 | 查看:1062次

人物故事:

  河南省舞阳县保和乡朱耀环小学教师集体,他们人数最少的时候只有5人,现在有19人,从1982年开始,这群老师一心扑在农村教育第一线,接力坚守37年,共同为农村儿童撑起了希望的蓝天。

  1982年,朱耀环小学成立,当时全校120多个学生,只有5个老师。那时候,条件比较简陋,他们用的教室都是砖瓦房,到1999年的时候,全部成了危房,要被拆除,老师只好带着学生到村中闲置的民房里去上课。

  2000年,村民集体捐资在原址建了一座教学楼,由于学校位于三里河的河堤旁,一到汛期,三里河洪水泛滥,经常会把校园淹了。学校没有院墙,没有大门,没有操场,四周杂草丛生,地面低凹不平。当时,学生家长纷纷托亲靠友,把孩子转到外地上学。留在该校上学的几十个孩子,几乎全是父母在外务工的留守儿童。

  然而,老师们并没有因为学校规模小、条件艰苦等客观原因而降低工作标准和对自己的要求。为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老师们用废弃的门板当版面展示学生作品;在用过的条幅背面贴上纸、写上字表明活动主题;没钱买书,每周就把古诗文用一张纸贴在教室门上供孩子阅读,美其名曰“门”文化;给每月评出的文明标兵都照一张照片,所谓的照片,实际是用A4纸拉出的黑白图片……走进校园,碰到任何一位学生,无论他们在干什么,只要看到您,都会停下来很有礼貌地向您鞠躬打招呼:叔叔(阿姨)好。《教育时报》、《漯河日报》等新闻媒体还对他们这种做法进行了报道,学校连年被上级部门表彰,外流的孩子也逐渐转回来上学。

  为了尽快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老师们决定不等不靠,自己整修校园。2010年,想方设法为学校拉起了围墙、建起了大门。2011年夏天,气温高达40度,为学校硬化路面,校长王艳霞带领全体男女教师上工地抬沙子,搅拌水泥。学生家长闻讯,也纷纷来到学校帮忙,并自发找来了三台搅拌机。广大干部群众对此赞不绝口,而全体教师却晒得身上起了一层又一层皮,一沾水,疼痛难忍,但他们没有一句怨言。

  就这样,在师生共同努力下,校园里开辟出了第一片可做操场的平地,建成了第一个花园,栽种了第一棵花草,修出了第一条甬路……一个破旧的学校换了新颜:校园规划整齐,四季有花,处处闻香,墙壁洁白,教室宽敞!

  环境的变好只是第一步,如何教育好全校学生,成了老师们牵肠挂肚的问题。他们经常对学生家长说的一句话就是:“你们放心走吧,我们一定会担负起老师和家长的双重责任!”学生的学习成绩、在校表现和日常生活情况,老师们常以发微信形式,源源不断地传送给在远方打工的父母。

  为了让学生学有特长,校长王艳霞到北京求见著名教育家、北京音乐家竹笛协会艺术总监周波教授,诉说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拳拳真情深深地打动了教授,在周教授无私的援助下,2018年5月,学校成立了“贾湖笛文化留守儿童乐团”,有效提升了孩子们的艺术修养,极大地丰富了留守孩子的童年生活。

  当年暑假,紧邻学校的三里河储满了水。学校的留守儿童几乎处于没人看护的状态,安全问题难以保障。全体教师自发的把留守儿童组织起来,和周教授的弟子们一起教孩子们吹笛子。整个暑假,他们没有任何报酬,更没有一分钱的加班费,全是凭着一颗爱心在无私奉献。朱向阳老师父亲病了,他晚上在医院守护,白天照常到校上课;高亚、朱雪侠夫妇都是该校老师,孩子病了,拿完药抱着孩子来到学校上课;音乐教师朱盼盼回家给孩子喂奶的时候,还通过微信指导孩子们吹笛子……2018年底,在舞阳县春节团拜会上,留守孩子一曲《我爱北京天安门》,受到了大家的一致称赞。

  暑假,老师们给留守孩子熬避暑的绿豆汤、发降温的冰激凌;寒假给孩子们煲去火的莲子粥。老师们精心的呵护,抚慰了留守儿童孤独的内心,音乐让孩子们变得自信、自立、自强,学习成绩不断提高。留守儿童李娜被评为“漯河市十佳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刘嘉鑫被选拔为“中国少年先锋队漯河市第四次代表大会农村留守儿童少先队员代表 ”。一次家长会后,留守儿童刘会乐的奶奶拉着校长王艳霞的手,老泪纵横地说:“要不是老师寒暑假、星期天都不休息,教俺孙女,对俺孙女好,俺都不知咋向她父母交差,老师好啊……”

  在外务工的家长们为表谢意,自发的给学校捐赠了价值6万余元的草坪、防滑垫等物品;冯河村张振乾亲自把周教授接到家里,管吃管住,还给学校捐赠了价值6万余元的风景树、用于美化校园。在全体老师的共同努力下,朱耀环小学先后获得“舞阳县十佳花园式学校”“漯河市德育工作先进集体”“漯河市十大幸福沙澧优秀儿童之家”“2018年度漯河好人集体”等称号。

来源:河南文明办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