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6-16 10:37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9年5月27日 | 查看:852次
人物故事:
陶凤英,女,瑶族,1965年2月生,群众,广西来宾市金秀瑶族自治县忠良乡山界屯小学教师。
35年前,她挨家挨户上门,对家长们说:把娃儿交给我吧,我会教好他们!这是一声呼喊,也是一句承诺。
要说一诺值千金,巍巍大瑶山最能见证——为了让山里娃不辍学,她足迹踏遍山路台阶;为了让校舍不透风不漏雨,她双手撑起一片天;为了让学生走出大山,她俯身作路,甘为人梯。她,是来宾市金秀瑶族自治县忠良乡山界屯教学点的“妈妈老师”陶凤英。
一诺致家长:把娃给我,我会教好他们
她从家长那里“抢”孩子:“把娃给我,我会教好他们!”这个承诺,说给家长听,也是在勉励自己。为了孩子们,她当一诺千金。所以,在莽莽大瑶山,在零星教学点,她已驻守有35个年头。
从教35年来,因为出色的教育工作表现,陶凤英曾有多次机会可以调到山外学校工作,但她始终没有动摇,选择了留下来。所以,数十次的调动中,她是“从这山头调到那山头”。
连接县教学点的山路,有“十二弯”之称。偏远的教点,陡峭的山路,在当地这么形容:上山能碰到鼻梁。那是陶凤英从教生涯的第一个教学点,当“前任”告诉她该教点有十多个孩子、两三个年级,她甚感欣慰。谁知新学期开学,孩子们却不见来报到。上门问原因,多数家长板着脸回答:“家里农活正忙呢,孩子哪有空读书!再说了,读了书也不还是山里娃!”陶凤英默默退了回来。家长“上 一天学不如做一天工”的观念,深深刺痛了她。任凭她上东家下西家地做家访,却仍是收效甚微。如果家长是这般认知,怎么能教孩子有更远的见识?陶凤英在犹疑,在思考。
寂静的深山,纯朴的瑶民,大瑶山养育着世代瑶胞,却也阻隔着外界的信息,形成了山里人不重视教育的现状。陶凤英思考再三,打算从家长的意识着手。
一约给丈夫:你须和我一样,要爱学生
山里的教学条件相对艰苦。课桌椅坏了,门窗破洞了,校舍的墙该修了……艰苦的条件,阻挡不了陶凤英的教学热情。所幸,她有一位勤恳忠实的丈夫,支持她的事业。
结婚之前,陶凤英就有约在先:“我爱学校和学生,你是教师的丈夫,你要和我一起爱学校和学生。”丈夫莫运斌点了点头。从此,修缮校舍的任务落在了这个丈夫的身上。
在能段教学点任教时,这里的教学设施、住宿条件都非常简陋。陶凤英执着的驻守,打动了当地这个青年人的心,两人喜结连理。运沙子、水泥,给校舍刷墙壁、铺地板,重任压在这对新婚夫妇的肩 上。在一个暑假里,他放下地里的农活,同陶凤英一起动手修缮校舍。当学校修缮工作顺利地通过上级验收,别人地里玉米绿油油一片,自己地里却是长满野草,陶凤英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
当学生要用餐,没有厨房和厨具,她把学生的心声告诉丈夫,莫运斌二话不说就答应了下来。第二天,他挑着建房、建灶所需的工具,找来用木板,修理床铺、建好厨房、厨柜、切菜桌,安装好水电,修好教室门窗、课桌椅。
陶凤英在背后夸他:“这是一个什么事都难不倒的男人。”莫运斌却称:“她能处处为山里的孩子着想,我必须支持她!”
2012年,学校由于地质原因需要易地重建,需要另外征地。征地这个苦差不好做,陶凤英同丈夫一起,积极配合村干部,几次召集瑶胞开会商讨。“旧校舍对学生来说太不安全了,不选好址建好学校,孩子们就会受苦,外面的教师也请不来,吃亏的还是咱们的孩子!”陶凤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后来,村民最后同意捐地建校。最后,群众经过换地捐地,学校得以建起来,一座崭新的水泥楼房矗 立在瑶村中,成为村中最美的建筑。忠良乡乡长连声称赞:陶凤英老师一个弱女子,做到了一件连政府都难做到的事,了不起!
一心为教育:顺着这条道,走出大瑶山
在家长眼里,她是家长最信任的老师;在学生眼里,她是他们可亲可爱的“妈妈老师”。面对信任与重托,陶凤英不忘初心,牢记自己“把娃给我”那一句掷地有声的承诺。
大山巍巍,长路迢迢。陶凤英至今已经调动了9个“山头”,她甘之若饴,为山里的孩子照亮走出大山之路。
在深山教学点工作,陶凤英既是老师,又是管理员,既是炊事员,又是保姆。她利用休息时间上山砍柴,帮学生中午热饭、煮饭、炒菜,给学前班儿童喂饭。她帮助学生剪指甲、梳头、洗脸、洗手, 教育瑶山的孩子养成讲卫生、爱整洁的良好习惯,教孩子们从小树立远大理想。
春夏时节,暴雨频繁。为了学生上学、放学的路途安全,她将学生一个个背着渡过小溪。有一次,当她把学生安全背到对岸,在往回走途中,差点被洪水卷走,幸好溪边有一根小树救了她。
再苦不能苦孩子!陶凤英直面艰苦,在交通闭塞的教学点,上街买米、书本、教学用具,全靠步行肩挑。走在荆棘的丛林小路,越过莽莽森林往返16个小时,早上点着火把出门,一直到晚上月亮露出 才踏进校门。更加困难的是,住在贫瘠、黄毛草岭上的瑶胞们的吃水,可谓清水贵如油,挑水要到1里以外山下挑,上下至少一个小时。陶凤英用不足1.5米的矮小的身躯支撑起沉重水桶,她用积极的心 态,把它当作锻炼身体。学生和群众们看到她身上的巨大能量,称赞陶凤英为“铁脚老师”。
住在用黄泥垒成的校舍,竹片织的门,竹篾扭成的锁,屋面盖着破烂不堪长有青苔的木皮,下雨时,办公室、卧室都漏雨,水浸湿了鞋,陶凤英从每月39元的生活费中省出钱来购买薄膜,遮挡雨水。 苦中作乐,是一种顽强的心态。就在这样的环境中,陶凤英利用休息日和孩子们上山砍柴、采野果、找竹笋、寻青藤换成钱,不断地改善教学环境。在无私的爱心呵护下,孩子们身上的黄泥不见了,衣服 鞋子干净了,也更喜欢上学了。
当地群众受她影响,不约而同捐工捐物,把学校重新修整一新。这使得陶凤英老师和她的学生们乐开怀,师生们终于有了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了。春去秋来,由于组织的需要,当把陶凤英老师调离了这 个教学点时,学生和瑶胞们依依不舍,含泪送了一程又一程,孩子们深情呼唤“妈妈老师”要回来呵……
陶凤英深知,要教好学生,光靠激情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潜心钻研教育方法和创造性的工作上,复式教学有其自身的规律。为此,陶凤英长期不懈地积累经验,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复式教学方法。她的复式教学成绩优秀,成为全县典范,也成为金秀“西发项目”小学参与式教学培训班“小学复式教学”老师的指导教师。她的复式教学法,在全县复式教学工作中获得推广。
35年来,数不清有多少个孩子长大走出大瑶山,走进更广阔的世界,但她依旧默默坚守在大山深处,信守着最初的承诺,坚守对教育事业的那片初心。
来源:广西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