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5-27 00:05 | 来源:上观新闻 2018-11-09 06:37 | 查看:1604次
陈志强
历史虚无主义无处不在,对人们的影响潜移默化,有些观点似是而非,颇蛊惑人心。比如关于雷锋。今天,雷锋精神似乎正在淡出人们的视野,与此同时,诋毁雷锋的声音却不绝于耳,乃至有人质疑,学雷锋这种榜样式教育是否真能够促进一个民族道德的提升。有时谈起雷锋,一些人话语中透出了很多无奈和淡漠。面对捐款箱,有人说出 “我有雷锋的心,没有马云的钱”,面对官员贪腐,有人说出“我来学雷锋,你去做和珅”等等。种种迹象表明,如何正确看待和评价雷锋,已经成为学雷锋绕不开的大问题,也是反击历史虚无主义的最好“教材”。
正由于雷锋不是圣贤,才值得我们学习
近年来,一些人质疑学雷锋,提出“雷锋作为一个普通战士,怎么会有那么多积蓄”、“怎么会有皮靴皮帽”、“雷锋如何在一天之内就捡到几百斤粪”等问题。
雷锋其人其事,绝不是虚构的人物和凭空杜撰的事迹。在雷锋短暂的一生中,他先后当过通讯员、拖拉机手、推土机手、汽车兵,可以说雷锋确实是一个“小卒”,但他总是能以饱满热情,把自己的全部光和热情投入到普通的岗位上,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立足岗位做贡献,无私奉献为大家,而这一点,很多人却做不到。在他因公殉职之前,他已经多次受到部队和当地政府的表彰。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贡献,而成为了时代楷模。
雷锋具有的革命精神也不是凭空杜撰的。他少年坎坷,7岁就沦为了孤儿,是共产党把他从死亡的边缘拯救过来,从而使他对党和人民充满了发自内心的感激之情。他在日记中写道:“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朴实无华的语言里,蕴含了他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无尽的爱。
世界上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英雄和榜样,中国也不例外。作为二十来岁的青年,作为活生生的人,雷锋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追求一点时尚并不过分,反而表明了他和其他青年人一样,对美好生活充满了向往,这也从另一方面印证了雷锋是一个既拥有阶级情感又拥有生活情怀的真实的人。试问,做好人好事的人就不能戴手表穿皮衣谈恋爱吗?仅凭这一点就得出雷锋不值得学习的结论有说服力吗?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讲,雷锋和众多的榜样一样,值得我们学习,这些榜样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为激励人民战胜灾害、克服困难、建设祖国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雷锋不是圣贤,而是一个真实而生动的人,一个普通而伟大的人。雷锋因其普通而真实,因其忘我而崇高。在雷锋短暂的一生中,先后在多个普通岗位工作,但不论做什么他总是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尽管他获得过很多荣誉,但在他眼里,能够成为一名共产党员,是他最执着的理想追求。1960年,他终于如愿以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忘我”是雷锋精神的独特本质。在哲人眼里,人生分为小我、自我、无我、大我四境界。“小我”出于本能需要,以索取为目的,损人不利己;“自我”追求合理需要,利己不损人;“无我”超越了物我对立,不计名与利;“大我”则以利他为己任,是人格最理想者,人生最圆满者。雷锋精神就是无我和大我境界的体现,可以归结为一个词:“忘我”。其“忘我”精神体现了从“小我”到“大我”的境界升华。难怪董必武先生这样称赞雷锋:“有众读毛选,雷锋特认真。不惟明字句,而且得精神。阶级观清楚,勤劳念朴纯。螺丝钉不锈,历史色长新。只作平凡事,皆成巨丽珍。普通一战士,生活为人民。”
雷锋的工作岗位是普通而平凡的,雷锋也不是圣人一样十全十美,而正由于此,雷锋才是真实的,才是我们触手可及的,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才有了学习雷锋的普遍价值和广泛意义。
2017年3月3日,上海高校中第一家以雷锋为主题的纪念馆、雷锋广场和雷锋铜像在上海建桥学院正式向社会开放
经济需要伦理 社会需要良知
和雷锋那个时代相比,今天的中国已经处在全新的历史时空中。今天的中国,经过了四十年改革开放,已经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并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此时此刻,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出现了,经济的发展并没有自然导致社会风气的好转。一方面,市场经济使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世界奇迹,但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也对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的传统价值造成全方位的冲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价值观开始在外来思潮和物质金钱的诱惑下发生摇摆和偏移,部分人的精神支柱开始倾斜甚至坍塌。于是乎,为富不仁者不以为耻,见死不救者视为当然,古道热肠只在虚伪的应酬场合昙花一现,倒置的思想行为在悄然入侵人们原本洁净的心灵和社会空气。一个物质基础雄厚的中国如何防止变得贫富悬殊,一个快速发展的中国如何防止文化迷失,成为“时代之问”。
官员的贪腐之气,社会的奢靡之风,娱乐圈的群体堕落,传统文化的消解让位,青年人的行为偏差,使一些人充满了“崔永元式的愤怒”。可以说,如果雷锋今天还活着,他也会愤怒。与此同时,社会上歪曲历史人物和时代楷模,将严肃事件娱乐化、庸俗化的倾向有所抬头,雷锋也没有幸免于难。一时间,近利远亲、唯利是图、等价交换、权力寻租等现象弥漫公共空间,雷锋怎不愤怒!
在这种背景下,如何用雷锋精神重构市场经济新伦理,使社会风尚和人文素质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就显得迫在眉睫。
时代呼唤雷锋,是因为尽管时过境迁,但雷锋精神并没有过时,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非常契合,在他的身上集中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优良品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雷锋精神是永恒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在新时代,雷锋精神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以利他主义对治利己主义、以公而忘私对治见利忘义、以理想信念对治消极腐败,是雷锋给当今社会开出的一剂良药。如果人人都献出一点爱,全社会就会涌现出众多“雷锋人”、“雷锋班”、“雷锋官”,学习雷锋就会蔚然成风,身处象牙塔的学子们也就破除了精神上的困惑、成长上的迷茫和行为上的偏差,辱华辱国事件、升官发财思想、知识无用论调、学习浮躁之风也就没有了市场。
学习雷锋精神从“一滴水”开始
面对当今世界文化多元、多样、多变的局面,如何将雷锋精神真正走进学生心灵,成为青年学子们的“定海神针”,需要全社会,尤其是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
要让雷锋精神教育避免空洞和走过场,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着手。
从理论上,要讲清楚雷锋为什么乐于奉献。在雷锋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里,活着的意义就是“奉献”,这与“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思想截然相反,这种奉献精神深刻反映了国与家、社会与个人、他我与自我的关系。大学生只有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才能从心灵深入接受雷锋精神、认同雷锋精神、追随雷锋精神。
从理论上学习雷锋,需要从“一滴水”开始。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这样问弟子。弟子回答不出来。 释迦牟尼说:“把它放到大海里去。” 是的,一滴水的寿命是短暂的。但当它汇入海洋与浩瀚的大海融为一体的时候,它就获得了新的生命。同样,一个手指的力量微不足道,而拳头则会力量无穷。荒漠里的一棵树木随时可能会死亡,但一片森林则会生机盎然。雷锋虽然没有读过多少书,但他对于人生的理解已经达到了崇高的境界。雷锋在日记中写道“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
马克思在谈到人的本质时指出:“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句话深刻地告诉人们,什么是人?人是社会的人;什么是社会?社会是人的社会。人只有在群体中才能找到自身的价值和“意义”。《社会契约论》作者卢梭指出,人类想要继续生存,唯一的办法就是集合起来,形成一个联合体,充分发挥全部的共同力量,以保护每个成员的人身与财产。这种结合一经实现,就产生了一个共同体。人们通过订立契约来实现这种结合。在契约中,人在享受权利的同时,也必须为共同体承担义务。英国《国富论》的作者亚当•斯密则认为,“人性之尽善尽美,就在于多为他人着想而少为自己着想,就在于克制我们的自私心”。总之,理论教学的目的最终是为了使学生认识到国家与社会、学校与家庭、群体与个体之间的相互依存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顿悟人生的真谛。
从实践上学习雷锋,需要以主题活动为依托,因为从体验中获得的感受更深刻更生动更持久,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由被动学习上升到自觉尊崇,进而上升到觉悟的高度,只有这样才能把学雷锋活动落到实处。当前一些高校开展的工匠精神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等主题实践活动,都是学习雷锋活动的创新与发展。最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和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为我们有效开展学雷锋活动提供了充足的措施保障和政策支持。能否在大学生中设立“道德银行”和“道德学分”并将之与感恩教育和礼仪教育紧密结合,在课程考核中提高对学生行为操守和日常品行的过程考核比重,营造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良好环境,是教育工作者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选项。
斯人已逝,精神长存。雷锋精神的核心价值不仅随时空变迁而褪色,反而会历久弥新。雷锋身上体现的坚定理想信念、昂扬精神斗志和高尚道德追求,凝结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我们要倍加珍爱,努力让雷锋之花开遍祖国大地,让雷锋精神在实现“中国梦”伟大进程中发挥强大的推动作用。
作者为上海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