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岁原中顾委委员、原国家经委主任袁宝华逝世,朱镕基亲切称他为“启蒙老师”(组图)

发布时间:2019-05-12 00:48 | 来源:上观新闻 2019-05-09 16:15 | 查看:8659次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从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宣传部、中国企业报社方面获悉,原中顾委委员、原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袁宝华2019年5月9日上午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袁宝华是国务院前总理朱镕基参加工作后的最早领导,朱镕基亲切称他为“启蒙老师”。

袁宝华  资料图

  根据中共北京市委老干部局官网、《中国企业报》介绍,袁宝华,1916年出生,河南南召人。1934年考入北京大学,1935年参加了著名的“一二·九”运动,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回到家乡组织群众开展抗日救国运动,1940年到延安中央党校学习,1941年到中央组织部工作,1945年赴东北,先后担任中共洮安县委书记和原嫩江省青委书记等职务。

  新中国成立后,袁宝华同志先后担任东北工业部秘书长兼计划处处长,重工业部副局长、局长,冶金工业部副部长,国家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兼国家物资管理总局局长,物资管理部部长,国家计划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兼全国职工教育管理委员会主任,1985年5月至1991年12月兼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

  袁宝华还是中国企业管理协会(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中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的创建者和主要领导人。他是中共第十一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二届中央委员,在中共十三大上当选为第二届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中国企业报》介绍,50多年来,袁宝华同志一直在国家工业主管部门和国民经济综合部门担任主要负责人,经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对中国工业和经济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他对我国经济工作十分熟悉,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一贯主张,经济建设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循序渐进、讲求实效,尤其要重视科学技术在发展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力主经济建设要走出中国自己的新路子。

  袁宝华认为管理科学不能停留在西方现代管理理论的圈子内,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要采取“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方针。他是我国管理科学的创始人和奠基人之一。他指出“人的研究是一切管理的核心问题”,“企业家的首要任务是学习”,并提出企业家要坚持进行“十大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做清正廉明的企业经营者,要永葆创业青春。

  《中国企业报》2015年6月报道介绍,十卷本《袁宝华文集》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袁宝华文集》首次全面总结袁宝华在中国经济建设和改革发展中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对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除了在共和国的经济建设工作中卓有建树,袁宝华对职工教育和高校的改革与发展也做出了重要贡献。1980年3月和1985年6月,经中共中央决定,国务院任命,袁宝华先后兼任全国职工教育管理委员会主任和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在兼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和党组书记的六年时间里,他和学校其他领导一道,弘扬中国人民大学的优良传统,发挥学科优势,团结协作,民主办学,锐意改革,保证学校在坚持正确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前提下稳步发展,受到广大师生的爱戴。

  2015年5月23日,“袁宝华系列著作出版座谈会”在北京召开,座谈会上,国务院前总理朱镕基愉快地回忆了60多年前与袁宝华共事的经历,并称他是自己最好的“启蒙老师”。朱镕基说,“宝华同志在其80年的革命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他的系列著作丰富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管理理论与教育理论,也是总结历史经验的宝贵文献。”

  【新闻链接】袁宝华的人大岁月:他有一颗年轻的心

  2017年9月28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喜迎建校八十周年之际,人民大学师生非常熟悉的“老校长”、102岁高龄的袁宝华如约而至,准时出现在第七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奖暨第六届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颁奖典礼现场。

  这位曾参与发起成立吴玉章基金委员会,并长期担任主任委员、名誉主任委员的老校长,从2012年中国人民大学首次设立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以来,第4次出席颁奖典礼,亲自见证这一奖项颁给那些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值得载入史册的名师大家。

  正如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校友李让所说,“尽管毕业多年,但宝华老校长对我的勉励犹在耳畔,他那凝重的神情让我难以忘怀。”1991年,还在历史系上学的李让编写了一部36万字的《中国历史小词典》,请袁宝华同志题词,老校长欣然题词“学习中国历史知识,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在兼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前夕,袁宝华同志已经是经济战线的杰出领导人。他是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从新中国成立至今,他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发展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被誉为“共和国建设的高级工程师”。

  与宝华同志一同共过事的原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同志曾高度评价袁宝华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所做出的突出贡献,他在《袁宝华文集》出版时表示,“宝华同志在其80年的革命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他的系列著作丰富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管理理论与教育理论,也是总结历史经验的宝贵文献。”

  20世纪80年代,中国人民大学正处于风云际会、奋力前行的关卡。

  也就是在这一时期,临近古稀之年的袁宝华同志接受中央任命,兼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和党组书记,到人民大学全面主持工作。

  从1985年到1991年的六年半时间里,袁宝华同志带领学校党政领导一班人在坚持弘扬人民大学优良办学传统的前提下,坚决纠正“文革”遗留的极左思潮,振聋发聩地提出要理论联系实际,始终不渝地坚持正确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勇于改革,不断创新,进一步发挥中国人民大学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学科优势。在他兼任人民大学校长和党组书记期间,学校各项工作打开了全新的局面,办学面貌也为之焕然一新。

  虽然袁宝华在人民大学工作的时间并不长,但当时许多师生员工都曾与他有过交往,大家也都愿意找他吐露心里话。时至今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广大师生的口中,都还依然保持着对袁宝华的亲切称呼——“我们的老校长”。

  谈到袁宝华任校长时期学校的情形时,师生们仍能满怀感情地回忆起他在人民大学的点点滴滴,很多老一辈的人大人都说,袁宝华老校长在人民大学的六年半时间是人民大学复校以来改革和发展最好的时期之一。

  喜见神州正崛起,再披彩霞作征衣

  1985年5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任命袁宝华同志兼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刚到任上,袁宝华就立即在全校范围内展开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他花了整整两个多月的时间找学校的各级领导交流思想,跟老教授、青年教师一一谈心,倾听学生们的想法,召开各种形式和规模的座谈会,从解决广大师生员工的实际困难入手,逐步理顺各种关系,迅速了解清楚了学校方方面面的基本情况。

1985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任命袁宝华为中国人民大学党组书记兼校长

1985年9月8日,袁宝华在开学典礼后慰问校工

  1985年9月开学典礼,刚到任的“新校长”袁宝华第一次与人民大学的师生员工正式见面,就明确地表达了自己要办好人民大学的决心。

  他说,中国人民大学是一所以社会科学为主的多学科的、综合性的大学,是国家建设的重点大学,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在革命根据地锻炼成长起来的新型大学。几十年来,中国人民大学已经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人才,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要求我们今后要培养出数量更多、质量更高的建设人才。

1985年9月8日,袁宝华请王震、邓力群同志出席中国人民大学开学典礼

  袁宝华特别强调扎根中国大地,提升整体办学实力,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优秀的、可用的人才。

  当时,恰逢改革开放的春风在大江南北掀起了阵阵新浪潮,经济领域由原来统得过死、管得过严的计划经济模式逐步开始向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过渡。面对市场探索、实践摸索中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现象,原有的理论和“本本”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方面有点力不从心。

  基于现实的巨大变化,袁宝华深刻地认识到,人民大学很多学科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但现代化建设和经济改革对学校教学科研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新的要求。对此,袁宝华多次提出要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制度,他强调要及时吸收新的思想、新的观点、新的体系、新的方法和新的研究成果。

  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突出优势。他指出,科研应该面向实际、针对问题、立足现实,应该注意将科研同我国当前现实的重大实际问题紧密联系,同学科建设、课程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认真研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大理论问题,使得科研成果能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

  袁宝华还多次强调要加强科学研究,提高学术水平,提出要从确定选题、组织力量、研究过程、成果鉴定与发表等环节入手,给予高度重视,并积极开展同国外学术界的交流和联系,要特别注意组织和调动研究生及高年级学生的科研积极性。

  但另一方面,袁宝华时刻不忘人民大学的延安底色,强调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忘记人大的立学之根、丢掉人大的办学之魂。

  针对当时此起彼伏、众说纷纭的社会思潮,袁宝华提出要坚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育,把马克思主义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灵魂,将其置于党在学校教育中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地位。他还倡导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要密切联系实际,更生动活泼、灵活多样地进行教学。

1986年4月14日下午,袁宝华率代表团访问哈佛大学肯尼迪行政学院

  袁宝华从政府部门转入高校。但他身上没有“官架子”,有的是老革命家的谦和与干事创业的激情。在人民大学,他始终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学校改革发展的根本力量,予以高度重视。袁宝华在1993年全国第一个教师节上大声疾呼:“尊师重道,天经地义”,“应该感谢教师——国家建设的功臣!”袁宝华的发声激励了一代人民大学的老教师,许多老教师,至今提起此事都仍然激动不已。他们从中深切地感受到了袁宝华依靠广大教职员工办好人民大学的决心,看到了人民大学将会有一个大发展的前景。

  “放到岗位上,就要信任他,放手让他工作”

  在人民大学工作的最初两年,袁宝华把狠抓领导班子建设放在第一位。当时的人民大学,刚从文革中走出,复校还没有多久,可以说是百废待兴,各项工作都亟待落实和推进。当时袁宝华就意识到,要保证学校各项改革和发展事业的顺利进行,首要的就是建设一个团结奋进的领导班子和一支坚强有力的人才队伍。

  他对新的领导班子提出了三点基本要求:学新知、立新意、树新风。学新知,就是要学习新东西,包括政治理论知识和科学技术知识;立新意,就是要有开拓创新精神,要有新见解、新思路、新章法、新要求;树新风,就是要坚持好的工作作风,防止和客服官僚主义。

  而要做到这三点基本要求,第一条就是要作风民主。从经济战线到教育领域,袁宝华始终将人的作用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

  他一向认为,办好学校的关键在于教师。在人民大学,不论是老教授、老学者,还是中青年教职工、学生,他都相见以诚、虚心倾听他们的意见。特别对于青年干部和青年教师,在选人用人上,袁宝华更是不拘一格。

  他指出,把年轻干部“放到岗位上,就要信任他,放手让他工作,出了事,领导承担责任”,对青年人既要培养使用,也要严格要求。袁宝华尤其鼓励青年教师在教学科研上挑担子,尽力为青年教师创造进修提高的机会。

  在袁宝华的关心和支持下,人民大学的师生们确实做出了一些成绩:一批青年学生利用寒暑假,到城市乡村、基层企业进行调查研究,写出了一批反映真实社情民意的调查报告;一批卓有成就的青年学者脱颖而出,反映人民大学最新学术成果的《中国人民大学丛书》问世,同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也正式创刊。

1985年9月10日,袁宝华与中国人民大学执教40年以上的教师开座谈会,请他们对教学改革提建议

  1986年1月,在人民大学召开的首届职工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袁宝华作了一次报告,其中着重指出了关于学校管理体制的改革问题。

  他指出,学校管理体制的改革从一定意义上说是教学改革的前提和保证,管理体制改革就是要发扬民主,推进教职员工民主管理;就是要扩大院、系、所的自主权;就是要明确学校各职能部门的职责范围,克服职责不清、指挥不灵、办事不力的现象,职能部门要少一些决定权和批准权,多一些监督权。

  在推进干部队伍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过程中,袁宝华一贯坚持和发扬民主办学的工作作风,他强调民主办学是进一步办好中国人民大学的根本出路和可靠保证,并进一步将人民大学的优良传统和校风概括为“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勇于开拓、民主团结、艰苦奋斗”,号召大家继承和发扬这些光荣传统,使中国人民大学无愧于时代的要求。

  “要把人民大学办成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阵地”

  自上世纪50年代起,中国人民大学就在国内最早设立了各种层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诸多学科、专业、教材大都肇始于中国人民大学。当时人民大学组织编写了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材,像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教科书《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思想通史《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史》、第一部研究空想社会主义的专著《空想社会主义》等都是由中国人民大学普及开来的,发挥了为全国高校培养和输送理论师资、担当“工作母机”的作用。

  “文革”期间,人民大学办学遭到严重破坏,各学科发展基本处于停滞的状态。对此,袁宝华提出“要把人民大学办成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阵地”。在他的倡议下,人民大学在全国高等学校中率先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领导小组,开设了马克思主义原理等新的四门政治理论课。

  袁宝华不断强调对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他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发展,这是现时代的大趋势,我们要善于吸收人类一切有益的精神财富,随时了解和总结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经验,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创造性地进行科学研究和理论探索。

  不仅如此,袁宝华还十分关注和重视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1983年,他参与设立吴玉章基金委员会,并在此后担任吴玉章基金委员会第二届到第五届主任委员。时隔近30年,在中国人民大学校庆75周年之际,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于2012年首次颁发,成为与“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齐名的、中国人文社科领域的最高荣誉。

1987年5月15日,袁宝华邀请钱学森作“吴玉章学术讲座”第一讲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则之一。多年来在经济战线工作的经历,让他对此有了更为深刻和切身的体会。因此,在主掌人民大学教学科研工作全局期间,他大力倡导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提出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行学科建设。

  即便在卸任之后,袁宝华依然非常关心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科的发展。1997 年5月,他在吴玉章奖金基金委员会上进一步强调指出,捍卫马克思主义,就要通过研究马克思主义来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用创新的精神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我们国家日新月异的新发展、不断涌现的新事物、我们的新实践结合起来。

1997年11月1日,袁宝华在中国人民大学建校60周年和吴玉章奖金颁奖会上讲话

  他特别强调: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的生命力就在于密切联系实际,既要联系我国的实际,又要联系当代世界的实际,还要联系青年思想和心理发展状况的实际。

  袁宝华高度重视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他把调动广大教职员工和青年学生的积极性放在重要位置,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接班人的战略高度着眼,提出要发挥学校各级党组织的主导作用,学校党政领导和各个方面协调配合,把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落到实处。

  他多次指出,当前最大的时机,就是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同心同德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广大教育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应该满腔热情地关注波澜壮阔的建设和改革的伟大事业,积极投身到火热的社会主义中去。

  他有一颗年轻的心

  袁宝华在担任校长期间,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爱与知识分子交朋友。他身体力行,尊重知识、尊重知识分子,尊重人才。

  多年来,他与老教授、老专家赤诚相待,十分关心他们的生活困难和实际问题,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他们中的许多人像胡华教授等都成了知心朋友,建立了很深的友谊。胡华教授在生前可以说与袁宝华无话不谈。

  他也与宋涛教授交往甚笃,两位老人时常互相牵挂着对方,有时间就一起谈心,交流对一些理论与现实问题的看法。

  2000年12月,袁宝华参加宋涛教授从教60年活动,在现场发表了热情洋溢的《向宋涛教授学习》的讲话,号召大家要学习宋涛教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始终坚持不断学习、不断创新的精神,始终坚持批评和自我批评的精神。

2000年12月25日,袁宝华向宋涛教授祝贺他从教60周年

  到人民大学当校长时,袁宝华已经69岁了,但他有一颗年轻的心,总能跟学生们打成一片。1985年,在人民大学纪念“一二·九”运动50周年的大会上,袁宝华发表了慷慨激昂的讲话。

  作为当年“一二·九”运动的参与者,他对学生们说:虽然时代不同了,但是青年学生要永远把握时代的脉搏,走在时代的前列,这一点是相同的。青年学生要与全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自己行为的准则,这一点是相同的;青年学生要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要有为革命献身的精神,这一点也是相同的。

  1991年12月,袁宝华从人民大学校长岗位上卸任。退下来之后,他仍十分关心人民大学的每一步发展,为人民大学的每一个进步感到高兴。在中国人民大学改革发展进程中的每一个重要历史节点,袁宝华都曾不遗余力地给予过支持和帮助。

2002年7月8日,袁宝华在吴玉章奖金基金会委员会会议上讲话

2012年10月3日,袁宝华出席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奖暨终身成就奖颁奖典礼

  风雨八十载,彩霞征衣在。在学校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袁宝华在人民大学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他对学校、对知识分子的期望,至今仍然时常在全校师生的耳畔响起。

  他期待在一代又一代的人大学子中,能尽可能多地培养出一批如毛主席所要求的“具有政治远见”的,不谋私利和充满牺牲精神的、脚踏实地和富于实际精神的“先锋分子”,为共和国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