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姐妹废品堆里“创馆”:村里没图书馆 我们捡一个(图)

发布时间:2019-05-12 00:21 | 来源:工人日报 2019-05-09 05版 | 查看:940次

——小姐妹废品堆里的“创馆之路”

(中国好人网左浩仁配图)

  本报记者 余嘉熙 本报通讯员 董君亚

  斑驳的土墙,原生态的泥土地,没有一件像样的桌椅,一张久经岁月侵蚀的木桌,手写的诗词贴在墙上——这是位于河南周口市太康县杨庙乡陈庄村的图书馆原来的模样。“馆长”是一对未成年的小姐妹,藏书不过100来册,但却是全村留守儿童们最爱光顾的地方,馆内的图书都是她们一本一本在废品中捡回来的“珍宝”。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当天,由当地媒体大河报捐建的“大河圆梦书屋”在小姐妹家中正式挂牌。目前,中建三局已对小姐妹家的图书馆完成装修升级,如今的图书馆看起来更加明亮整洁,阅读环境大为改善。

  连日来,作为农民工子弟,这对来自国家级贫困县的小姐妹,因为渴望多读书、读好书“捡”出了一个小小的图书馆而受到社会关注。

  12岁的姐姐叫吴楠楠,10岁的妹妹叫吴适可,今年一个上初一,一个读小学三年级。因为姥姥身体不好,需要人照料,姐妹俩打小就跟随母亲生活在姥姥家,姥姥常年需要看病吃药,再加上没有其他经济来源,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很是拮据,为补贴家用,姥姥经常带着姐妹俩外出捡垃圾。

  “这些书最开始都是她们一起捡垃圾的时候捡回来的,一本本擦干净、收藏好。”姐妹俩的舅舅陈纯新介绍说,因为自己热爱文学,喜欢去旧书摊买书,所以可能对两个孩子有影响。因此,姐妹俩在四五岁时偶尔跟外婆出去捡废品,每次看到书都会捡回家,慢慢书就多了起来,而小伙伴中也有人常常跟她们借书。

  看到这种情况,姐妹俩和家人商量后,从家中几间破旧的房中,收拾出一间专门放置这些图书,供村里的孩子看,图书馆就这样成立了。每逢节假日和星期天,孩子们都会自发聚集到这里读书。

  由于妹妹吴适可有严重眼疾,姐姐吴楠楠就承担起图书馆的“管理”工作,每当有人看完图书,她就会及时接过图书,归类并摆放整齐,俨然一副馆长模样。

  在这对留守姐妹的故事被河南当地媒体报道后,几乎每日都有全省各地的图书寄过来,加上吴楠楠原本收藏的图书,已经有近万本。

  “他们给我捐的这些书有很多都是我之前想看却没有的,非常感谢他们。”吴楠楠说,“现在有了这么多的书,我会和妹妹一起做图书管理员,把来借书的小朋友的名字登记好,让他们可以在这里看,也可以拿回家看,还要提醒他们要保护好那些书,让这个小小图书馆在村里发挥作用。”

  太康县教体局、妇联以及杨庙中心校分别给小姐妹俩送去了共计1000多本图书和崭新的桌椅板凳。万城商贸太康壹家人公益团负责人陈家济也及时组织公益团成员,给小姐妹捐了4000元善款,准备用于治疗吴适可的眼疾。

  事实上,小姐妹办“图书馆”的故事,也折射出中西部地区乡村留守儿童图书阅读率不足的现实问题。

  据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我国0~17周岁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阅读量城乡差异非常明显,农村未成年人的阅读率低于城镇未成年人10.3个百分点,这既有农村家庭阅读氛围不强,阅读习惯欠缺的原因,也有农村阅读资源不足的原因。

  也有调研显示,在贵州、四川、河南等地的一些乡村学校,超过71%的受访者表示家庭藏书低于10本,接近20%的孩子家里一本藏书都没有。与此同时,不少地方的乡村少年儿童特别是留守儿童,由于面临父母缺位、隔代教育、缺少玩伴和寄宿制度等各种客观情况,往往很容易陷入“手机病”“网游瘾”的泥淖。

  有专家指出,中西部地区乡村振兴过程中,政府应该加大对乡村阅读资源的投入,打造以农村校园图书馆为代表的一批乡村阅读平台,逐步改变农村少年儿童缺少图书、阅读量偏低的状况。

  (编者注:原文标题为《“村里没有图书馆,我们捡一个!”》)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