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稀老人心有牵挂不敢老

发布时间:2019-05-08 10:37 | 来源:本溪晚报 2019年5月8日 04版 | 查看:1060次

她是杨家备受宠爱的娇女,被长辈们视为掌上明珠,可谁又能想到,就在三十多年前,当父亲离世、当生活的重担通通砸向她一个人时,她一声不吭,横竖一肩扛;岁月更迭,她现已年逾古稀了,在本该颐养天年的年纪,她无怨无悔地照顾着老少三代、成为这一家子的脊梁,为让96岁的老母、56岁的病弟以及19岁的小侄在面积不大的楼房里面居住得舒适,她把房间和床都留给了他们,自己却在仅容一人横卧的木制长椅上将就着睡了十年;她身为两个孩子的母亲,深感对他们充满亏欠,自从弟妹撒手人寰,她便把更多的爱分给了侄子,外人私底下都议论她“偏心眼儿”,只有她自己清楚这样做的用意:侄子还小,又过早地失去了母爱,她希望在有限的生命里,可以用爱及陪伴,给予侄子更多温暖;在教育子女方面,她认为身教要远胜于一切说教,因此,她更愿用实际行动去感染子女、传递孝老爱亲的榜样力量;别看她表面刚强、劳碌起来就跟个铁人儿似的,其实她也有最怕听到的字眼儿,那便是“病”,患病数年,她始终不敢去医院问诊,有人觉得她把好都给了别人,反倒对自己太过苛刻了些,生病了,理应把治病放在首位,哪能不去治呢?可她却说:“嗨,去看病不过是徒增心理压力罢了,不如不去的好,这样一来,我也能放松点,把精力全部用来照顾家人。”

这个默默付出的老人名叫杨云美,今年77岁,是溪湖区河东街道铁工社区的居民。掐指算来,杨云美所居的峪中一道街19号楼已经回迁十一个年头了,在这十一年里,尽管左邻右舍极少看见她踏出家门,有的甚至还未听说她获得“辽宁省2018年度三八红旗手、2017年度辽宁好人”等诸多荣誉的事情,但是这位老人不离不弃、带病坚持照顾老少三代的故事,已被大伙熟知……

变故面前,受宠娇女挑起家中大梁

比起这大半辈子所经历过的风风雨雨,杨云美唯有在童年时代享到了福。在山东省济阳县堤口村,生于1942年的杨云美是杨代龙与石俊英的大女儿,也是杨家人迎来的第一个小生命。母亲石俊英那时还很年轻,杨云美的奶奶担心儿媳妇经验不足、照顾不好孩子,于是便把孙女接到自己身边。可以说,杨云美虽不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名门闺秀,但在家族当中却是受尽宠爱、吃穿不愁。吃饭,有奶奶顿顿给她开“小灶”,做些合她胃口的饭菜;穿衣方面,更是有姑姑换着花样地为她裁剪新衣新裤、把她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七八岁的时候,别人家的小孩大多可以帮助家里分担家务了,可杨云美的家人却舍不得让她干一丁点活儿,就连拎个开水壶,奶奶都怕把宝贝孙女给烫到了。

早年,生活所迫,使得杨云美的父母不得不同众多闯关东大军一起涌向关外。初到本溪时,杨代龙和石俊英既没有能够投奔的亲属,也没有可以糊口的收入,基于这些,杨云美的奶奶当时执意反对孙女立刻跟过去,直到第二年,杨代龙的工作稳定了,再加上石俊英日夜想念孩子,一来二去,才把杨云美从山东老家接到本溪。同许多外来户一样,杨云美三口最初落脚于河西红土岭沟口,在那栋租来的破旧平房里,窗户和房门年久失修,压根就无法关严,门窗处凡是有漏缝的地方,房东或是用稻草将其塞满,或是在表面糊了一层白纸。不过,这些还不算什么,更艰苦的是,到了冬季,里屋虽然烧着火炕,但墙壁上却挂着厚厚的冰霜……居住条件只是杨云美在异地他乡难以适应的一个方面,此外,三口人靠着杨代龙每月收入的40元钱,仅够维持生活的,至于再给上小学的杨云美交纳学费,不免捉襟见肘。谈及当年交学费的事,杨云美记忆犹新,当老师问道“这学期,还有哪位同学没有交学费”的时候,她先是“腾”地一下红了脸,然后又迅速把头低下,不敢直视老师的眼睛。

时间匆匆而过,距离杨云美离开老家已经过去整整五年了,奶奶一直惦记着这个宝贝疙瘩,因而只身远赴本溪,同杨代龙三口生活在一起。为照顾杨云美的奶奶,已在五七工厂寻到工作的石俊英选择辞职回家,次年,17岁的杨云美为减轻家中负担,在一铁厂的检修车间当起工人。杨云美回忆道:“本溪的生活与老家截然不同,身为家中一员,我必须和父母一块儿自食其力,不能像过去那样养尊处优了。”入厂做学徒,杨云美的工资每月仅二三十元,钱数不多,可她还是能省吃俭用攒下一部分,每当凑够十元钱的时候,她就偷偷把钱塞进信封,写上老家的地址,邮寄给叔叔和姑姑他们。收到钱的长辈也颇为欣慰,他们连连感慨着:“咱们果然没有白疼云美啊,就属她最孝顺了。”

1961年,杨云美家迁至现铁工社区办公楼的所在位置,已到婚配年龄的她,听从父母之命,与一户人家的独生子领证结婚。杨代龙和石俊英考虑到女儿从小娇生惯养、怕她不会干活嫁出去再受气,于是决定让二人婚后搬到娘家生活。起初,一家人的日子过得还算有滋有味,然而随着杨云美父亲病重,杨家的日子每况愈下。病床前,杨代龙得知自己已经时日不多了,他没有特地叮嘱什么,而是默默地看着一旁的杨云美,眼神中流露出一丝担忧。透过父亲的眼睛,杨云美读懂了他的意思,她问父亲:“爸,你是不是放心不下母亲和我弟弟呀?”听罢,虚弱的杨代龙轻轻地点了点头。几天后,杨代龙闭上双眼,与这个世界永远地说了再见,他留下的这个家,以及他所卸下的那个沉重不已的担子,全部被长女杨云美主动扛在肩头。从那以后,杨云美再也不是泡在蜜罐里长大的娇女了,她代替父亲挑起家中大梁,成为了一家人的经济支撑。

父亲刚去世,杨云美的母亲身体情况十分不好,老人没有收入,仅有几百元遗属费,杨云美的弟弟和弟妹患有高血压和心脏病,两口子微薄的工资加起来,还不够日常用药的。靠着杨云美这一弱女子养活一大家子,她怎能不苦?又怎能不累呢?在这个期间,丈夫消失在她的生活里……变故来临时,前路是艰辛的,好在杨云美没有被击倒,她坚定地说:“父亲临终前有一个遗愿,那就是希望我能照顾好母亲和弟弟一家。我想让父亲放心,只要有我在,我就不会丢下他们。”

睡十年长椅,悉心照料老少三代

2008年,铁工社区辖区内的平房动迁,包括杨云美在内的居民如愿搬进崭新的楼房。杨云美的新家,是峪中一道街19号楼的一间五十平方米的小双室,刚刚入户那会儿,这间房子里住着杨云美以及弟弟家三口、母亲石俊英,外加杨云美的小孙子,六口人挤在有限的空间里过日子,属实伸展不开。为把大伙都安顿好,杨云美对新家实施了一番改造,她把不足两平方米的小仓库改成了厨房,又把原先的厨房打通,使其融进客厅的使用面积,两个卧室分别让给母亲、弟弟和弟媳居住,而放在客厅里的床,则留给了小侄和孙子用。杨云美说:“婚后,我和娘家人一同生活了三十几年,我的工资几乎都用于补贴家用。待到我的儿女结婚时,我几乎没出过什么钱,现在,趁着自己还有把子力气,我就出出力,帮助儿女照看照看孩子。出于这个想法,我便把孙子接了过来,和小侄一起带。”安排好所有人,杨云美唯独忽略了自己,她怕和孙子、侄子挤在一张床睡,夜里翻身或者起夜什么的,会导致三个人谁都睡不好,她干脆找来枕头和被褥,把仅容一人横卧的木制长椅当成了床,一住,就是十个年头。

每天从长椅上醒来,杨云美总会伸伸酸疼的胳膊、按按发麻的腿,再揉揉被长椅硌了一夜的颈肩。弟妹在世那些年,家中还有个人搭手帮帮杨云美干家务、做些吃的,可是弟妹去世以后,家里的事情,也全部被杨云美一人包揽了。初次接手家务活,杨云美有些无从下手,她既不知道如何干,也不知道该先干什么,总之,挺迷茫的。特别是杨家三代人的用餐时间和口味各不相同,因此吃饭总是吃不到一起,这也给杨云美出了一道棘手的难题。为解决这个问题,杨云美每天至少要做七八顿饭。从早晨六点钟开始,杨云美要先给侄子做饭,赶上母亲醒来想吃东西,杨云美便得立刻答对母亲。最后,给弟弟烹制好饭菜时,杨云美才能倒开空来跟着吃一口,等到收拾好碗筷,习惯少食多餐的母亲又饿了……照料母亲进过餐,时间一晃就到了中午,尽管侄子放学以后会和同学们一块去看护班吃饭,可杨云美却始终放心不下,她担心侄子内向,遇事可能被人欺负。看完侄子,买菜回家的杨云美又得给母亲和弟弟准备各自的午饭了,直至下午两三点钟,她才迎来一天当中的休息时间,短暂休息过后,她就得安排晚饭了。每天周而复始,连了解这一情况的邻居都说:“杨云美,真的是难为你了。”说过用餐时间的不同,再来讲讲三代人口味方面的“挑剔”,就拿面条举例来说吧:弟弟吃面,喜欢加个鸡蛋,但不碰肉腥;母亲石俊英则恰恰相反——喜欢吃肉,不喜欢吃鸡蛋;要想给弟弟放点葱花借借味吧,侄子还不吃葱花,而且在面中加肉的时候,还必须加那种不带一点肥膘的。曾有邻人调侃道:“都说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看来杨云美家这‘有米之炊’也很难为啊。”

杨云美的弟妹病逝以后,弟弟和小侄受到的打击最大。弟弟本就言语不多,妻子没了,他变得更加沉默甚至有些自闭了,每每有人来访,他不仅不喜迎门招呼,而且只愿意把自己反锁在房间里,十多年了,他连电视都不看一眼,更不爱同外界交流。杨云美知道,弟弟心里其实挺苦,小时候,他在外面玩耍不慎摔伤了脚,因担心被家长训斥,所以一直隐瞒伤情,这一瞒,竟耽误了治疗,导致他至今跛脚走路,一只脚的内侧脚骨早已变形。杨云美在给弟弟整理那摞鞋盒子时说道:“我弟弟是咱家最废鞋的,每双鞋子穿不到10天,鞋帮就会被向外支出的脚骨给顶烂。明明是43码的脚,可为了照顾那只伤脚,只能买46码的鞋,穿着大鞋走路,难免不方便。”杨云美的弟弟是个成年人,即便他喜欢独处,可终究会有一个自我消化不良情绪的过程,而小侄不同,母亲去世那年,他只有6岁。为分散小侄的注意力、避免他多想,当大姑的杨云美时刻陪着侄子,像母亲那样细心地呵护着他。杨云美说:“幸运的是,我在77岁这年,还有96岁的高龄老母陪伴左右,这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啊。一想到小侄从小就没了母亲,我便打心眼里心疼这孩子,我想扮演好一个母亲的角色,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尽最大可能的保护他、温暖他。”

自从侄子上学以后,杨云美每天都目送他走出家门,直到侄子行至楼房拐角处瞧不见人影了,杨云美这才把头从窗边缩回来。虽说杨云美是大姑,但她对待小侄却比对待自己的孩子们还要好,侄子每天都能得到10元零花钱、想吃什么可以随意买,而儿女上学那会儿,杨云美却从未给过他们零用钱,即使是孙儿们来家里串门了,杨云美也是隔三岔五给拿两三块钱,意思意思。儿子结婚那年没有婚房,杨云美又实在负担不起购置新房的费用,眼看婚期将至,一家人都很着急。见杨云美遇到了难处,好心的同事向她伸出援手——将自家新分的房子,借给杨云美的儿子结婚用。过后,杨云美不愿给同事多添麻烦,便在南地附近给儿子和儿媳租下一间房。一直以来,由于没有固定的住所,因此儿子一家搬了许多地方,就像打游击似的,儿媳有时会拿起几次搬家之后“幸存”的玻璃杯对婆婆杨云美说:“妈,家里原先那一整套玻璃杯,现在就剩这几个了。”

对大家庭的无私奉献,让杨云美很难顾及到自己的孩子,她不是不爱他们,而是自己既然当年选择挑起这个担子,就会继续坚持、不言放弃。这不单单是杨云美对父亲的承诺,同时更是一份责任的传递。

孝老爱亲

她用行动为子女做出榜样

平日里,杨云美为照顾母亲,几乎24小时不出家门,邻居们偶尔看到她出来买菜或者扔个垃圾什么的,总会拽住她唠上几句,毕竟,在一栋楼里住了十来年,见面的次数竟屈指可数。

几年前,杨云美因常年操劳,导致视力模糊、双腿水肿,每次去买东西,她都是走一小会儿歇一大气儿。儿女见她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准备带她到医院检查,可她老是拗着劲儿不肯去,还推脱道:“我觉得不咋严重,还是等过段时间再去吧。”今年,杨云美突觉头痛,这一次,在儿女的生拉硬拽之下,她终于答应去看医生了。诊断结果是脑梗,这让杨云美担忧不已,她拒绝住院治疗,同意在家服药观察病情。懂事的儿女看穿了杨云美的心思,他们知道,母亲之所以这样选择,是因为放心不下家中老小。为缓解杨云美的压力,让她好好休养身体,儿女提出让杨云美搬到床上睡,而且平时他们只要有空,就会轮流来家里照顾她。女儿和女婿经常会买些好吃的来看她,儿子与儿媳忙完手头的事情,便会赶过去帮杨云美打扫卫生,再问问她还有什么需要做的。每天,不论女儿再怎么忙,都会给杨云美打一通电话,谈谈家事、再聊聊母亲的身体状况。在杨云美的影响下,儿孙从小就明白什么是亲情、什么是孝道,一家人其乐融融,用积极向上的态度感染着生活在他们身边的每一个人。

2017年,这个幸福和睦的家庭连获两个荣誉——本溪市文明家庭、溪湖区最美家庭。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