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5-08 10:33 | 来源:本溪晚报 2019年5月7日 1版 | 查看:1243次
在本溪,有一家残疾人会馆,这也是目前为止唯一一家残疾人会馆。它有一个温暖的名字——阳光家园。在这个洒满阳光的家园里,每天都上演着温暖的故事。
12年前 她给智障人员一个“家”
近百平方米的一楼住宅,白日里 42名智力障碍人员在此生活、学习、交流——这是邢敏的家,也是她为42个“孩子”们建起的阳光家园。
今年56岁的邢敏本身是一名残疾人,她从小被确诊为双下肢麻痹,走路和蹲起时略有不便。但邢敏不仅自食其力,还尽己所能地去帮助身边的残疾人,特别是智力障碍人员。2005年,邢敏成为社区残疾人专职委员,为智力障碍人员就业搭建平台。在工作中,邢敏发现,智力障碍人员成年后想要融入社会,找到工作太难了。倘若长期待在家里,不仅病情得不到缓解,还会给家人带来沉重的负担。
问题摆在眼前,成年后从育智学校毕业的智力障碍人员谁来管?邢敏接下了这个担子。2007年,邢敏用自己的积蓄开办了阳光家园残疾人会馆,专门接收成年的智力障碍人员。一开始是租的小平房,到现在专门买了个较大的双室,给智力障碍人员提供康复、培训、交流、活动的场所。一开始,会馆是免费的,但后来因为负担太大,邢敏只收取了少量费用,每个智力障碍人员每个月仅200元,吃、用、学、玩全包括在内。
目前,阳光家园里已经有42名智力障碍人员,最小的17岁,最大的38岁。他们早上八点半来“上学”,下午三四点钟“放学”。对于邢敏来说,他们都是自己的“孩子”。
学会知识 学做手工 学会爱与被爱
在阳光家园,“孩子们”都做些什么呢?
邢敏专门雇了老师,给“孩子们”上课。每天早上固定40分钟晨读,背诵诗词。“那是我逐浪淘沙、深不可测的虎跳峡呀,千年史书、万代智慧,记载过多少雄文,珍藏过多少华篇……”记者采访当日,这些智力障碍人员晨读背诵了长篇经典诗歌《喊黄河》,气势颇为雄壮豪迈。更令人惊讶的是,如此长篇大段的诗歌,“孩子们”背诵如流。
除了晨读,每天还有固定的活动时间,学跳舞、到室外拔河。邢敏和老师们还教智力障碍人员做手工:绣十字绣、穿珠做工艺品、串豆腐皮、包饺子……这些细致繁杂的手工可以锻炼智力障碍人员的动手能力。“凡是我能想到的,我都带他们做。比如串豆腐皮,因为这些孩子不能‘造血’,我就带他们串豆腐皮,挣个手工钱,其实一个月也就挣三四百,但是孩子们觉得这是自己挣的钱,不管多少他们都开心。月底的时候,我用这些钱带他们去饭店聚餐,去唱KTV搞个小聚会,他们特别开心。”邢敏说,“经过锻炼,我们这些孩子手都特别巧,我也希望社会能够给他们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做一些手工代加工的活儿,完全没问题。”
在邢敏的教育下,这些智力障碍人员懂文明,也讲礼貌,见人不胆怯,待人很热情。在这里,他们学会了爱与被爱。去参加公益活动,到养老院给爷爷奶奶们演节目;帮助社区清理楼道小广告;帮助楼上邻居抬东西、跑个腿儿……邢敏经常带他们出去见世面,用邢敏的话来说,“省内各大景点,都带他们去过了”。邢敏带着这些智力障碍人员爬过千山,去过海边,游过水洞,去过桓仁,到过鸭绿江,还定期泡温泉、蒸桑拿。“每次出去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特别懂礼貌。有一次包车出去,我们这些孩子下车前,给车里打扫得干干净净,司机一点没看出来这些孩子有什么不同,后来听说他们是智力障碍人员,惊讶极了,都夸赞这些孩子。”
这么多“孩子”,邢敏每次是怎么带他们出去的呢? “一般我儿子和雇的老师会帮我,大家一起去,另外就是得让这些孩子学会互助,能自立一点儿的就帮着照顾自立能力差一点儿的。我时常教他们,要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邢敏说,“而且这么多年,这些孩子和我都特别有感情,我对他们好他们都知道,他们叫我‘邢妈妈’,有的和我甚至比和他们亲妈都亲。”
向幸福出发 上央视给“妈妈”唱首歌
就在上个月,邢敏和她的“孩子们”应央视《向幸福出发》节目组邀请,到北京录制节目。节目组给报销四个名额,但是这么多“孩子”都想去。最终,邢敏、邢敏的儿子和一个工作人员,三个人一共带了20名智力障碍人员坐车到北京录节目,节目组的工作人员都十分意外。
然而,让他们更意外的是这些“孩子们”在录制现场的表现。每个人都安静有序守规矩,待人接物非常有礼貌。其中一名小伙儿在上台表演的时候,唱了一首自己改编的歌曲《妈妈妈妈我爱你》送给邢敏:“我第一次走进阳光遇见的是你,我第一次哭泣为我擦干的是你,我第一次跌倒时搀扶我的是你,我第一次喊妈妈呀最开心的是你……”
主持人把20个人全都邀请上台,大家一起唱这首歌,唱到后来,20个“孩子”抱着邢敏哭成一团,感动了现场所有观众。
这是“孩子们”第一次出远门,在节目录制完成后,邢敏带大家游北京,去颐和园,参观国家残疾人联合会,一路上用视频和照片留下了美好的回忆。记者 林诗涵 摄影 林林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