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4-27 19:28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9年3月29日 | 查看:1724次
人物故事:
“我在布朗山从教38年,这些年布朗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师待遇提高了,少数民族孩子都会说普通话,我愿意把毕生的精力奉献给布朗山的教育事业!”来自临沧市双江自治县邦丙乡邦歪小学的布朗族教师李志华站在云南省优秀乡村教师奖励活动的领奖台上,深情讲述布朗山乡村学校的故事。
一根发黄的扁担,一个孤独但坚实的背影,一座偏远山村的小学,一生风雨兼程的无悔坚守,这便构成了山村小学教师李志华一生的沧桑岁月。38载春华秋实,一拨又一拨的孩子走出大山,走向了山外精彩的世界。但他依旧坚守在这个小山村。
1962年,李志华出生于双江自治县邦丙乡邦歪村,距县城104公里,距乡政府32公里。是全国七个人口较少民族布朗族聚居村之一,70年代,人民生活困苦,基础设施落后,教育发展滞后,大多数布朗族都不会讲汉语。从那时候起他就下定了决心,努力学习,一定要改变家乡落后面貌。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1980年他高中毕业被分配到家乡任教。
一根扁担挑来了沉甸甸的知识
县乡不通公路,得沿着山脊上的羊肠小道,翻山越岭,把学生的课本从县城一扁担一扁担挑进大山。他清晰的记得,1982年的一个秋天,眼看就要开学了,孩子们的书本还在县城,焦急的他和赵老师不知疲倦地艰难跋涉十几个小时,那天的干粮仅够当午饭,途中肚子叽里咕噜,他的肩膀早已磨肿,脚上水泡连水泡,每走一步都疼得钻心,偏偏又下起了雨,泥泞的小路让六十斤的重担变成了百斤重担,饥寒交迫的他急忙的将书本用备好的油毡层层包裹起来,还脱下外套披在油毡上,自己却淋成个落汤鸡……夜晚十一点到学校之后,他几乎成了“泥人”。书本却被裹得严严实实,打开来,干干净净,连一点褶皱都没有。身穿洗得发白的“的确良”上衣,脚穿解放鞋,头戴草帽的他来回穿梭于崎岖百里山路持续了三年,县乡公路终于通了,来回乡教办至村小的路程缩短为40公里,就这样一根扁担,一个宽厚的肩膀,挑来了沉甸甸的知识,也挑起了布朗深山孩子们的希望。这一挑就是10年,笔直坚硬的扁担早已磨得溜光发黄。寒来暑往,他的足迹早已化作一串串动人的音符,回荡在村里的沟沟坎坎。
走访老支书杨治安,他翻开了80年代的记忆,当时校舍简陋,缺门少窗,四面透风,上面还露着天,学校没有钱修缮校舍,上级部门也拿不出维修费,没办法,李老师和赵校长三番五次找我,我们“两村委”发动村民,和泥的各泥,补瓦的补瓦,对已经破旧不堪,摇摇欲坠的校舍进行修缮。
“有时房顶的瓦片过不了多久就被树叶遮住了,教室里一片昏暗。下雨天,雨水也经常透过破碎的瓦片漏进教室,李老师们自学成才成了学校的“盖瓦匠”。在每年的雨季到来之前,大伙都会看到,老师搭着木梯爬上房顶,扒开瓦片上堆积的树叶,小心翼翼更换破损瓦片,保证我们正常上课。”很多学生依然记得这些情景。
没有课桌,找几块长木板,用土坯支住两头就成了;没有凳子,让孩子们自己从家里带;没有黑板,热心村民从家里找来一块木箱盖挂在墙上也算。从山上砍些木棍搭成床;没有做饭的地方,就自己动手垒灶台。就这样,在这个深山沟的教学点,守着青山,守着孩子们,李志华一干就是38年。一万多个日日夜夜,他和孩子们同吃、同住、同劳动。这期间,有苦、有泪,也有乐。看着孩子们一天天成长,李志华说这就是他最大的满足。
山村孩子上学一个都不能少
让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看起来简简单单九个字,他却为此付出了一生。他的学生李应联回想起他的好,“以前学校没有食堂,大寨的学生三五成群到李老师家吃饭,办起食堂后,他总是给食堂提供杨瓜、面瓜等蔬菜,下雨时他总是把我们一个个背回家……”。
“当时家里穷,辍学在家放牛,李老师三番五次做我爹的思想工作,家里实在拿不出钱,后来李老师直接把我接到他家里吃住,一住就是四年,没有李老师也就没有我的今天,他一直扎根布朗山奉献着自己的青春……”走上工作岗位的赵国昌讲到这很是感激。
当时山里的孩子因生活条件艰苦和经济落后,学生辍学现象经常发生。为了保证每一位适龄儿童入学,他走遍全村的每家每户,翻山越岭做家长的思想工作。有时为了孩子的上学问题,他还会同家长争吵。由于乡亲们生活差、经济更差,推迟缴纳或者缴不出学费的家长不少,许多年来,他甚至瞒着家人,从自己微不足道的工资中为孩子们垫付费用,直到实在瞒不下去了才告诉家人,为保证孩子们不辍学,他带着孩子们摘茶、砖窑搬砖,通过勤工俭学积攒一点学费、生活费。最终,当地适龄儿童入学率连年达到百分之百。
清贫,是李志华生活最真实的写照。乡亲们都住进了漂亮的楼房,而他还住在其父亲三十年前建盖的砖木老瓦房,尽管生活拮据,家里开销和两个孩子上学的费用全由他承担,但他从不吝惜资助别人,这38年来资助过100多名学生,金额近万元。李老师赢得了山里人的敬重,说起他,山里人都用他们朴实的话,说李老师是最亲的人。
坚守深山38载点亮希望之光
教学中,他形成自己独树一帜的教学风格,亲自制作教学工具,给优生“锦上添花”,又给学困生“雪中送炭”。教育中,作为班主任,他关心热爱学生,从不放弃每一位学困生。他常用赏识的目光去看待学生,用鼓励的眼神给学生以自信,用亲切的语言肯定学生的进步。为了提高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他还经常自己掏钱买铅笔、练习本等文具,用来奖励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或者学习进步快的孩子。
“李老师待人温和、嘴角总是挂着一抹淡淡的微笑、和蔼可亲,学生们总喜欢围着他转,这是其他老师无法做到的,他传帮带促年轻教师的成长,他就是一盏明灯”。校长姚光泽说。
由于对教育事业的挚爱,他忘情地在布朗山辛勤耕耘从教38年。38年以来,先后担任小学语文、数学、科学、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的教学及班主任工作,多次被评为县乡优秀教师荣誉称号。他热爱学习,履现职以来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培训,提升了自身教育教学工作能力,由于他的认真管理,班级各项工作出色完成,多次被评为校级“先进班集体”“文明班级”。2013年所任三年级科学学科在全县期末统测成绩中名列全乡第二名;2014年在全县期末统测中所任四年级语文、数学学科成绩名列全乡第二名;2015年在全县期末统测中所任五年级科学学科成绩名列全县第二名;2016年在全县期末统测中所任五年级科学学科成绩名列全乡第二名。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山里的教师走一批又一批,他要走,不是没有机会,而是把机会留给了别人,自己却选择了坚守。
虽在全乡最边远最艰苦的学校任教,但李志华却是全县教师学习的榜样。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人民教师为人民的誓言,培养出700多名布朗山村孩子,有20多名走上了工作岗位,600多名孩子进城务工实现脱贫,还有20多名回乡创业,成为致富能手。1990年他被乡人民政府表彰为“教育先进个人”;2006年被表彰为“优秀乡村教师”;2013、2014、2015连续三年,被双江自治县人民政府授予“优秀教师”的光荣称号;2016年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颁发的“乡村学校从教三十年”荣誉证书,2018年7月,参加“关爱乡村教师百人计划”学术交流活动,获得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 “优秀学员”称号。2018年9月,荣获云南省教育厅颁布的在乡村学校从教20年以上的优秀教师表彰。
“我不是因为有希望才选择坚守,而是因为只有坚守了,才有希望。”这时一名躬耕布朗山寨38载的小学教师的人生感悟。
如今,新的教学楼,新的学生食堂,新的篮球场……在青山绿水的环抱下,学校异常美丽,师资从1变成了3,从3变成了10,学生从最初的10个,变成了100多个……
他总说:“学校热闹了,村庄就热闹了。学校是乡风文明的一盏灯,这盏灯无论如何不能灭。”是的,对偏远的山村来说,每一所学校,就是一堆火;每一名老师,就像一盏灯。火焰虽微,也能温暖人心、点燃希望;灯光虽弱,却能划破夜空、照亮未来。
来源:云南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