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信念信心与人的发展(5图)

发布时间:2019-04-15 22:16 |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9-04-14 19:49 | 查看:1362次

——“信仰信念信心与人的发展”研讨会在嘉兴召开

“信仰信念信心与人的发展”研讨会现场 本网记者 马云飞/摄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马云飞 通讯员 张梧)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明确指出,“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信仰信念信心与人的发展具有密切关系,是人的发展的重要动力,表征了人的发展的精神维度。为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推动当代中国人学研究,中国人学学会和嘉兴学院主办、嘉兴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的“信仰信念信心与人的发展”专题研讨会于4月13-14日在嘉兴召开。来自北京大学、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深圳大学、上海财经大学、首都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嘉兴学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40余位专家学者,以及期刊和媒体人士与会,围绕 “人的发展的精神自觉与精神动力”、“共产主义信仰的人学解读”、“文化自信与人的精神发展”、“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 

  会议开幕式由嘉兴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彭冰冰教授主持,嘉兴学院党委书记黄文秀教授,中国人学学会会长、北京大学哲学系丰子义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黄文秀教授致辞 本网记者 马云飞/摄

丰子义教授致辞 本网记者 马云飞/摄

  黄文秀教授向与会专家学者阐述了红船精神的深刻内涵,介绍了嘉兴学院对红船精神的研究状况,对各位专家学者的莅临表示热烈欢迎。他在致辞中表示,中国共产党近百年历史,中国改革开放40年历史告诉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我们党始终如一的信条。一部改革开放史,就是一部人的发展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关键时期,党中央提出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提出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党中央的这些科学论断,为我国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黄文秀认为,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召开“信仰信念信心与人的发展”学术研讨会,对于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理念,继续把新时代改革开放推向前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重要意义。丰子义教授就会议的主题和讨论的议题做了全面阐释。他表示,近年来中国人学学会的学术活动主要聚焦于人的发展与其他各种重大社会现实问题关系的研究上,此次会议之所以聚焦信仰信念信心,便是从人与各种外部条件的关系研究转向人自身的发展问题研究,突出了人的精神世界的研究。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体现了人提升精神世界的巨大需求。社会转型、市场经济和全球化发展均对精神世界造成严重冲击,价值迷茫的文化困境凸显信仰信念信心的重要作用。信仰信念信心在人的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信仰、信念、信心又具有内在联系,其中信仰是核心和灵魂,同时信心和信念的确立又对坚定信仰起决定性的作用。信仰信念信心与人的发展的关系问题既是基础性的研究课题,也是现实性研究课题,应当以高度的理论自觉探讨信仰信念信心,建构精神世界与人的发展的合理关系。知名学者韩庆祥、鲁品越、阎孟伟、钟明华、陈新夏、李淑梅、方世南、张友谊等教授出席了研讨会并作大会发言。 

图为研讨会现场 本网记者 马云飞/摄

  学者们从不同主题、不同角度切入,对当代人的发展问题展开论述。 

  与会学者深入探讨信仰信念信心与人的发展的内在关系。有学者指出,新时代把人的问题推向前台,新时代人学研究的主题从“把人当做主体”发展为“把人当做目的”;历史发展把人的问题推向前台,新时代在物质发展基础上开启了人本身的发展,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人的发展把人的精神发展推向前台,人在改变客观世界的同时必然发展主观世界;人的精神发展把信仰信念信心问题推向前台,使人在精神上由被动转向主动、由依附走向自主、由懈怠走向进取,这是新时代伟大斗争中应有的精神状态。有学者提出,合理把握信仰信念信心问题离不开对价值观的哲学思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观应当是实践的价值观,从实践理解价值的本质、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和多样性等问题。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将信仰信念信心奠基在科学的历史观基础之上。习总书记在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上对信仰信心信念的本质及其功能的阐释,正是以科学的唯物史观为前提。只有筑牢信仰信念信心的历史观前提,才能推进信仰信念信心的实践转化。 

  与会学者还从人学视角解读共产主义信仰。有学者提出,只有从人的发展视角,才能正确认识市场经济与共产主义的内在联系。市场经济实现了人的关系与能力的全面性,成为共产主义的现实前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是离共产主义信仰越来越远,而是越来越近。有学者深入分析了信仰、规律和幸福的关系,信仰是人对自身意义的确认和追寻。人类社会的规律是奋斗的规律,必然需要信仰提供精神动力,而不是对规律的盲目服从。信仰的合目的性与规律的合规律性统一在幸福之中。只有信仰与规律相结合,才能使人实现崇高的幸福感。也有学者提出,共产主义信仰具有对话逻辑。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否认差异、压抑个性的抽象同一机制,而共产主义尊重人的现实差异性,是多元个性的和谐共生,所以共产主义信仰具有对话逻辑。在人类日益走向命运共同体的当代世界,把握共产主义信仰的对话逻辑具有重要意义。还有学者专门阐述了培育共产主义信仰的途径与方法,要在经典阅读中从价值冲突走向信仰确认。 

  与会学者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问题进行人学阐释。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使中国人从精神上由被动转向主动,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为当代中国确立了目标自觉,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有学者认为,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关键在于形成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公平正义是社会利益关系的调节器,对解决发展不充分与不平衡问题具有重大意义。公平正义事关每个群众的切身利益,公平正义是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的广泛认同的有效途径。 

  学者们还对文化自信问题展开了充分讨论。有学者讨论文化自信与文化先进性的关系,认为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性的自信。脱离文化的普遍性、可比较性和先进性,一味强调文化的特殊性,只能使文化自信陷入坐井观天的困境。有学者探讨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的关系问题,认为文化自信内在地蕴含文化自觉的维度。文化自觉是文化主体对既有文化样态的觉醒,文化自信则是文化主体通过对既有文化样态的反省而产生的对该文化样态的认同。也有的学者探讨红船精神与文化自信的内在契合。红船精神承载着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继承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红船精神彰显了革命文化的核心价值,是革命文化的开篇和奠基;红船精神孕育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民族性、科学性和大众性。 

  与会学者聚焦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问题,在人的原则高度上审视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健康发展的合理方式。有学者揭示出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复杂图景,阐明加强中国人精神世界的理论研究的重大意义。有学者剖析当代青年中流行的“丧文化”现象,指出应当提倡奋斗精神,扭转悲观厌世的病态文化。也有学者关注现代性社会的虚无主义困境,认为要想克服现代性焦虑和虚无主义,必须以文化自信引领文化建设,建构现代心灵秩序。与会学者一致认为,面对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问题,必须确立精神自觉。精神自觉是人对自身存在状态的自觉认识,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是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重要动力。 

  通过研讨,学者们达成共识:信仰信念信心是人们精神世界的总开关。能否牢固确立和坚持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直接决定着人们精神世界的性质、面貌和走向,进而决定着整个国家、民族的发展。从事中国人学研究的学者应当以理论研究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围绕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问题和信仰信念信心问题,挖掘红船精神的人学内涵,不断将人学研究推上新的高度,交出一份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答卷! 

图为与会专家合影本网记者 马云飞/摄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