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4-11 22:27 | 来源:央视网 2019-4-5 第970期 | 查看:1245次
央视网消息:“为了消除国际心肺移植界对我国的偏见,参会的中国团队主动和他们的沟通,让他们了解中国的爱心器官捐献移植体系,同时加强国际交流,更好的开展合作研究,提高我国肺移植患者生存率。”近日,在美国参加国际心肺移植年会的陈静瑜在朋友圈这样写道。而就在去美国的飞机上,这位专门看心肺疾病的中国专家还在万米高空紧急救人。
陈静瑜是全国人大代表,也是一位肺移植领域的专家。他既能医治生命,也能为民请“命”。近年两会期间,他的一举一动总会刷爆网络,在白天履行好作为人大代表的职责,晚上到医院为病人复诊,如果在会议期间有合适的肺源能送到北京,他也在会议间隙安排手术救人。两会期间,央视网曾机缘巧合跟踪报道了陈院长,而他也敞开心扉,向我们述说了许多身为肺移植领域专家的“肺腑之言”,就如同他的微博名称一样。
陈静瑜手术中
两会半月间的六台肺移植手术
2019年3月14日傍晚,在参加完江苏代表团全体会议后,陈静瑜代表就利用休息时间,匆匆赶往驻地外的中日友好医院,用四个多小时为一位50多岁病人做双肺移植手术。这也是他2019年两会期间做的第六台肺移植手术。而第二天,他还要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闭幕会。
“移植医生和其他医生不一样,做一台移植,意味着一个生命结束了”,在手术室外,陈院长感慨良深,“对我们来讲,把手术做好,让一个新的生命再延续。带着对生命的敬畏感做好手术。”
切除两个病肺,六个吻合口,总耗时不到三个钟头,这再次刷新了他的手术纪录。
“下手术后最想做的就是喝水!”这个高难度手术进行得很顺利,陈院长说得却很平常,“麻醉、助手……大家配合得很好,不声不响、不紧不慢、没废动作,就做下来了。”
“对我们医生来讲就是常规手术”,陈院长说,“移植外科医生是最辛苦的职业,因为我们移植是没有时间概念的,只要有了爱心捐献的器官以后,我们就要争分夺秒做这个手术。”
2019年2月28日,陈静瑜和他的团队花费4个半小时,为一名年仅6岁的儿童患者顺利完成一台肺移植手术,这也是他主刀的第一例儿童肺移植手术。
2019年3月11日,人代会休会日,陈静瑜和他的团队用了3个小时为一名49岁和一名71岁患者同时做单肺移植手术。
……
中国肺移植第一人是怎样炼成的
在成功完成世界首例肺动脉高压产妇双肺移植手术后,陈静瑜在微博上发布了长文,表达自己面对这一手术时“沉重揪心”的感受,并说“但愿是最后一例,以后不再有”。
“手术成功,病人能够活下来,当然我还是很骄傲的。因为中国目前的这一台手术,后来BBC也报道了,说明我们中国的器官捐献——肺移植,走上了一个新的高度。”陈静瑜在当时的受访中表示。
成功没有捷径,这种平常源自底气实足和扎实功力,也源自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第一例肺移植做一个单肺要6个小时,第一次要慢慢摸索。”
2001年,陈静瑜至加拿大多伦多总医院进修肺移植,回国之后重启了国内已停滞多年的肺移植项目。近十年来,陈静瑜已带领团队顺利完成了800余例肺移植手术,近三年手术数量均保持百例以上,无锡肺移植中心也因此成为世界三大肺移植中心之一,而与其合作的中日友好医院肺移植中心也进入全球八大肺移植中心。
陈静瑜参加全国两会
为民请“命”反映民意 认真履职
今年“全国两会”上,他向全国人大递交了立法方式放开尘肺病诊断、脑死亡立法等六份建议。
“器官移植和捐献还有一个瓶颈就是要进入医保,器官移植几乎都是大病,肺移植要六、七十万,很多病人做了移植后因病致贫了”,陈院长语重心长的说,“这是有关民生方面要推的项目。”
希望器官爱心捐献得到推广
“希望把我们的器官捐献爱心捐献让更多人能够知道,能推广起来。”陈院长说,肺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肺病的有效方法。中国肺病高发,每年至少有上万名呼吸衰竭的病人需要做肺移植,但肺移植不像肝肾移植那样被广为知晓。普及肺移植知识,也是陈院长一直努力在做的事。
“现在我们器官移植的医生已经是很阳光的事业”,陈院长说,“因为我们确实拿脑死亡的、爱心捐献的肺拯救了这个病人。一旦知道有爱心捐献的肺源,大家也都是在全力以赴的做。”
5G带来根本性变化 很期待
“在5G时代,手术室的情形可以直接传到对方”,谈及5G技术在手术上的应用,陈院长充满了期望,“对方在取肺的过程中,视频就可以通过眼镜上的摄像头直接传送给我了,这样就更快了,就和我在现场一样。”
“甚至我在车里,拿起手机就可以会诊,戴着终端就可以指导做手术了。”
“所以,5G带来根本性变化,我们也很期待!”
(记者:张恪忞 刘亮 康彦龙 ,视频:杨小淼)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