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3-31 18:36 | 来源:工人日报 2019年03月24日 02版 | 查看:1612次
本报通讯员 王樊明 赵琳婧 本报记者 邹明强
“尊敬的贺艳林先生:您好!您于2019年2月6日参加无偿献血,所献血液检测合格。感谢您的无私奉献!——十堰血站。”这是中国铁路武汉局胡家营信号工区55岁的职工贺艳林第64次献血后,收到的血站短信。至此,他无偿献血总量已达82800ml。
“每一次献血就可能拯救一个人。”老贺以这样的信念,开始了无偿献血救人的经历。1982年,还是新兵的贺艳林,在河南省唐河县执行任务时,县医院在抢救一个生命垂危的病人,医生一把拉住了身穿绿色军装,恰好从门前经过的小贺。小贺二话不说,直接随医生奔去化验。结果刚好与病人的A型血相配。
第一次献血,从医院大门走出来,小贺觉得阳光更加灿烂了。从这之后,贺艳林与无偿献血“结缘”。
10多年前汶川地震时,他第一时间冲到了湖北省十堰市献血站,加入了排队献血的队伍中。
“只可惜医生说了,献全血只能半年献一次,一次只能献400cc,要不然地震那时说什么我也要多献点。”
汶川地震时没能多献点血,也成为老贺的遗憾之一。后来,他听说血小板可以每半个月献一次,每次可以献2个单位。他就把献全血改为献血小板,每半年去一次血站也变为了每半个月去一次。老贺已成为了十堰市血站的熟面孔。直到现在,他已在不知不觉间,献出了120个单位的血小板。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