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3-29 21:39 | 来源:湖南日报 2016-08-30 07版 | 查看:926次
刘舸
众所周知,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喜欢引经据典,这得益于他博览群书,广泛涉猎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典籍、历史著作。他不仅坚持读书,还在多种场合教育广大党员干部要将读书作为增强本领、胜任繁重任务的重要途径。长期的读书生活让习近平形成了一套完整而又实用的读书观,对指导我们如何读书有很高的借鉴价值。
一、 关于读书的好处
习近平的“好读书”首先来自于他对书的浓厚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他把读书学习看成是改造思想、加强修养的重要途径,是净化灵魂、培养高尚情操的有效手段。他在接受外媒专访时也曾谈到读书的三种好处:
让人保持思想活力。好的书籍能提高人的素养,可以让纯真的心性得以留存,可以与智者交谈。“腹有诗书气自华”,采访过习近平的俄罗斯主持人布里廖夫说从习近平眼中“看到了思想的光芒”。无论是接受媒体采访,还是各种场合的演讲,习近平总是能引经据典、妙语连珠,展示了他独特的语言风格。
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西汉刘向把书当药,因为“善读之可以医愚。”前人把他们的智慧写进了书中,读书实际上就是吸取先贤的智慧。习近平从中外名著典籍吸取了治国的思想养料,他上任后打造的“中国梦”这一重要概念,就是建立在大量吸收中华文化精华的基础上。
让人滋养浩然之气。 习近平曾说过:“人的追求是否高远、人品是否贤达、处事是否得体,应该说与是否‘曾读数行书’密切相关。”他希望领导干部让“一切有益的知识和文化入脑入心,沉淀在我们的血液里,融汇在我们的从政行为中,做到修身慎行,怀德自重,敦方正直,清廉自守,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读书人可以去掉我们心中的俗气,增加我们胸中的正气。在加快推进学习型政党建设、学习型社会建设中,我们领导干部需要下苦功夫读书学习,需要从优秀中外文化中汲取为政做人的养分。
二、关于读书的境界
习近平在中央党校2009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暨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提出,读书应该有三种境界:耐得住清冷和寂寞、衣带渐宽终不悔、众里寻他千百度。他强调:“这三种境界启示我们,读书不仅要有明确的目标、有不移的恒心,还要提高读书效率和质量,讲求读书方法和技巧,在爱读书、勤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中提高思想水平、解决实际问题、实现自我超越。”
耐得住清冷和寂寞:一种生活方式。习近平提出读书“要有‘望尽天涯路’那样志存高远的追求,有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静下心来通读苦读”。达到这种境界,需要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不管在什么环境,都能静下心苦读。他在接受外媒采访时说道:“现在,我经常能做到的是读书,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16岁那年,他“带一箱子书下乡”,在梁家河的黄土高坡上,揣着书放羊、锄田,任何环境都不影响他苦读。这种读书方式,被他从梁家河村的窑洞带到清华大学的课堂,从正定带到福建,从浙江带到中央,读书存在于他工作、生活的每一个片段,已经成为了他生活的一部分。毫无疑问,当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我们就不会把“忙”作为不读书的推辞,不会把“累”作为不读书的理由,它会犹如你每天享用的“一日三餐”那般天经地义、不可或缺。
衣带渐宽终不悔:坚持不懈。习近平提出的第二种境界是 要勤奋努力,刻苦钻研,舍得付出,百折不挠,下真功夫、苦功夫、细功夫,即使是“衣带渐宽”也“终不悔”,“人憔悴”也心甘情愿。读书需要坚持不懈、水滴石穿。他认为“读书是一个长期的需要付出辛劳的过程,不能心浮气躁、浅尝辄止,而应当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水滴石穿。”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最可贵的是终身坚持,功夫下到一定程度,就能达到出神入化。
众里寻他千百度:学以致用。第三种境界是坚持独立思考,学用结合,学有所悟,用有所得,要在学习和实践中领悟真谛。习近平虽然强调要多读书,但他非常反对做书呆子。早在2009年,他在《之江新语》中就说到“‘书呆子’现象在领导干部中的存在,不但害人害己、影响工作,而且危害长远、影响恶劣。追根溯源,这种现象反映出来的是学风上的问题,也就是理论与实际严重脱离。”在另一次讲话中,他又强调“读书学习客观上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必须联系实际,知行合一,通过理论的指导、利用知识的积累,来洞察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领导干部加强学习,根本目的是增强工作本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只有这样,读书学习的成果才能在工作中显现。
三、关于读书的方法
但面对浩如烟海的书籍,倘要求自己对所有读过的书籍都做到精研其中奥义精髓,是很不现实的。对此,习近平有独到的见解,他提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就是说,对学习的追求是无止境的,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在“苦学”的同时,我们需要学会“善读”。如何“善读”?约略说来,要点有三:
学会选择。习近平强调读书要读好书。习近平在讲话中提出领导干部在大量书籍中,“应当围绕提高思想水平、增强工作能力、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精神境界,选择那些与所从事的工作关系密切、自己爱好和有兴趣的书来读,力争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读书效果”,要求领导干部多读三个方面的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做好领导工作必需的各种知识书籍;古今中外优秀传统文化书籍。那么,习近平读的究竟是些什么书呢?他读书的范围极为广泛,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到哲学、经济学、历史学;从法国的巴尔扎克、英国的莎士比亚、美国的海明威,到俄国的列夫·托尔斯泰,从《史记》、《春秋》、《官箴》到《苦难辉煌》、《风声》、《平凡的世界》,古今中外优秀书籍都是他阅读的范围。
学会精读和略读。习近平在《求知善读,贵耳重目》一文中提出“读书要用‘巧力’,读得巧,读得实,读得深,懂得取舍,注重思考”。一个人的精力和时间有限,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读更多有利于自己的书,要学会精读和略读。对重要的、本质的、急需的书籍进行精读,而对其余扩大知识面的书籍只需略约过目,泛读而已。
学会思考。读书要学会思考。习近平在讲话中强调“要坚持阅读与思考的统一。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书本上的东西是别人的,要把它变为自己的,离不开思考;书本上的知识是死的,要把它变为活的,为我所用,同样离不开思考。读书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思考认知的过程”。博览群书固然可贵,但不动脑筋看书,就如吃饭只贪图腹欲,味同嚼蜡。读书需要与智者交流、谈话,需要与先贤探讨、争论,这其实比书中本身的内容更加重要。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中国全民阅读研究中心)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