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胡明:我要动员1亿中国人月捐

发布时间:2010-01-23 00:12 | 来源:公益时报 2010-1-18 | 查看:1793次

  1月16日,在北京甘东社区的一间会议室,20多个甘东社区的居民聚集在这里:年龄最大的老人已经80岁了,满头的白发,却很有精神地听着别人讲话;最小的只有几岁,满屋的跑来跑去,给来人身上粘贴自己制作的“爱”的标签。这些人都是扶贫基金会月捐创建者和准创建者。

  屋外天寒地冻,屋里却热气腾腾。男女老少们讨论的只有一个主题:我有爱心,我要捐赠。

  甘东社区的李顺哲老人还特意穿了一件喜庆的红衣服,坐在了演讲台的最前边。在甘东社区胡明老人的带动下,李顺哲参加了中国扶贫基金会的月捐计划,每月捐10元钱,不仅如此,她还带动外孙和孙子加入了这个计划。

  60天动员20人

  76岁的胡明打扮得很正式:穿着西装,戴着黑帽子,人也很精神。来到这里的20多个男女老少,都是他发动起来的。“我莫名其妙地,怎么就踏入这个行当里了?天天还挺忙活的,比我上班还费心,还把这个事儿当成自己的事业了。”老人对自己的劲头自我解嘲。

  “胡老的干劲比我们还大!”中国扶贫基金会的工作人员,见证了这个老人在近一年时间里,怎样沉迷于扶贫基金会创立的扶贫月捐计划中不能自拔,潜心研究并坚持向身边的人宣讲这个月捐计划的项目。

  听听老人的话,就知道他对公益的研究有多专业了。胡明坐在桌子前方,不紧不慢地对着会议室的人说,台湾有2000万人口,捐赠者占了五分之一;美国有2亿人口,捐款额是中国的7300倍。中国有13亿人口,如果每月捐5-10元,有灾难的时候,立刻就会拨付到有需要的地方了,“这样在中国,没有什么问题是不能解决的了。”

  除了胡明的女婿外,胡明的老伴儿,女儿和孙女都被他“忽悠”加入了扶贫基金会的月捐计划。“搞定”了一家人的胡明,又将目光转向了自己所在的社区。胡明在年轻时当过兵,后来从事新闻出版及影视工作,因此退休后被邀请到甘家口社区教授国学及书画理论,将公益当回事儿的胡明利用这个平台,开始扬善了。

  两个月的时间动员了甘东社区的20人加入月捐计划,是胡老现在的战绩。谈起自己“征战”的过程,胡老在自豪的告诉记者,“他们都是发自内心地来捐赠”,但他也感叹,“这个过程不容易。”

  因为动员的对象大都是老人,填写相关的表格时不会填,需要胡老手把手的教;也不会寄挂号信,也是胡老带着去邮寄……而胡老最好的朋友写信对他好心地说,我不参加什么月捐计划,你也不要去参加,不要沉迷其中了,如今的社会太复杂了……胡老很体谅地说,我相信他心中是有爱的,时间会让他慢慢地感动。

  月捐“家族”

  参加1月16日这次聚会的,有个很特殊的人,胡明老人“胡”姓家族的组长,来自辽宁本溪70岁的胡尔铁老人,在辈分上他算是胡明的叔叔。胡尔铁老人为了这次聚会,在胡明的动员下,专程从辽宁赶过来的。胡明去年回东北的老家修家谱,就和胡尔铁唠叨过“月捐”的事情,胡尔铁经受不住唠叨,亲自来到了北京。“跑这一趟值,乐善好施是咱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胡尔铁乐呵呵地说,他昨天刚填了月捐的表格,感觉到“心潮澎湃”,特别舒坦,“我回到辽宁后,先至少让我全家的15口人都参加。”受胡明的影响,胡尔铁在月捐的道路上也“走火入魔”了,他同时信誓旦旦的向记者保证,在今年年底前,动员上千个人加入到扶贫基金会的月捐计划中肯定没问题。

  扶贫基金会的工作人员形容胡明在自己的公益事业之路上“拔足狂奔”,不仅将公益的火苗在北京燃烧,还将自己的公益版图延伸到东北老家,“让公益的火花燎原到那片令他魂牵梦绕的黑土地上。”

  一个普通的退休老人能为公益事业带来多少帮助?胡老用自己的行动给了我们一个答案。

  “何人都是有善因的,都必然对一些人、一些事存有感激和帮助之心,只是在生活的重压中,这种闪光的品质被藏住了,无法发出应有的光芒,现在是时候去重新把它找寻回来了。”已经将整个胡家族的爱心激发出来的胡明现在对动员工作信心十足,坚信每人都有爱心。所以当别人问起胡明想要动员多少人捐赠时,胡明毫不谦虚地伸出1个指头,“1个亿!”(本报记者 徐 辉)

(责任编辑:祁建梅)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