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3-26 22:05 | 来源:理论之光 2019-3-25 | 查看:9379次
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对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指明前行方向,对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殷切期望。我省胡大平、徐川、刘勇、包红心、陈静5位教师应邀参会,徐川并现场发言。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新华日报《思想周刊》特邀5位出席座谈会的教师和5位高校专家撰文,畅谈“上好思政课”的学习体会。
筑就有高度力度和温度的思政课
胡大平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全面而深刻地阐明了思政课的重要意义,为思政课发展指明了方向,对思政教师提出了具体要求。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乃是关乎我国思政课长期发展的纲领性文献,必将对整个教育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最近几年,不少老师把重点放在学生“抬头率”上,搞出许多形式上的创新,也产生了一些轰动效应,但形式化始终伴随着漫画化、游戏化的风险,因此亦产生了伤害思政课声誉的个别极端例子。不断提升思政课水平,既是广大一线教师的追求,也是需要破解的难题。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我们破解这个难题提供了战略眼光和具体思路。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和学习体会,我认为,不断提高思政课水平,应在如下三个方面突破:认识上的高度、理论上的力度、教学过程中的温度。
必须从中华民族未来的高度来认识自己工作的责任和属性,理直气壮地坚守好三尺讲台。在实际工作中,影响思政课效果的因素有很多,教师的底气不足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在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也具体提到这些问题。例如,他指出,思政课的学术含金量不亚于其他人文社会学科。思政课不是泛泛地谈论立德树人,它直接面对的是关乎个人和民族未来的根本性问题。从个人角度来说,需要它回答:什么样的人生是值得的,我们应该在哪用力、对谁用情、如何用心、做什么样的人;从民族角度来说,需要它思考:未来30年,什么样的人去实现本世纪中叶实现现代化强国这个目标,什么样的人继承和开创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业。为什么思政课教师必须首先讲政治,因为对未来负责任乃是最大的政治!从这个高度出发,我们就会认识到,思政教师肩扛着关于民族未来的光荣而艰巨的使命。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思政教师必须要有特殊的职业素养,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信仰,要有更加深厚的情怀,要有敏锐的当代意识,要有宽广的世界历史视野,要有严格的自律规范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做到这些,才能立足于三尺讲台。
必须基于民族自信和理论的彻底性释放思政课的力度。优秀的思政课必然是有穿透力的课程。思政课不是卖嘴皮子,而是回应学生成长过程中有关人生目标、身份认同和事业选择大问题的理论艺术。国家认同是其中心问题。国家认同不是抽象的,它又落在党的领导认同、同胞认同、文化认同等具体方面。因此,思政课教师绝不是心灵鸡汤贩卖者,而是民族、国家大问题的研究者。这些问题关系到民族未来的前途和道路,绝不能含糊其辞。思政课虽是一门艺术,但它并不神秘和复杂。作为思政老师,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讲清楚中华民族的伟大奋斗史,讲清楚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从革命到建设再到改革开放不断创造奇迹的故事,讲清楚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形成的赖以生存的文化根基和精神财富,讲清楚文明发展、中华民族现代化以及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规律,讲清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动指南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讲清楚新的世界历史特点和实践要求,讲清楚在今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进一步发展面临的问题。故事说清楚,信仰就有了现实依靠;原委弄明白,信仰就有了逻辑支撑。做到了这一点,思政课就有了穿透力。说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就是说,我们的教师真学、真懂、真用和真讲是影响学生的关键。就此而言,思政课老师必须有坚持真理的勇气、必须有一种传道精神、必须有更加坚韧的学习劲头。
必须以深厚的情怀传导思政课的温度。把思政课建设成“人人爱唱的歌”是个挑战性的事业。因为,思政课之“爱”,不是时尚文化中的那种娱乐享受,“人人爱听”与“终生受益”不可分离。照顾今天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审美需要,善于运用信息技术和采取多样的生动形式来克服教学形式的单调固然必要,但为了吸引眼球和提高抬头率而牺牲思政课的内涵,则得不偿失。思政课教师要认识到:只有呼唤出生命的力量,真理的音符才会长时间地振动;只有点燃生活的激情,追求真理的勇气才会转化成持久的动机和力量。无论专业课,还是思政课,感染力和亲和力都不只是技巧问题,而是情怀问题。思政课以其特殊的目标和性质行走在教育最普遍和一般的规律之上,情怀问题无疑是其首要问题。在广义上,政治立场和信仰、视野、思维、自律和人格,都是情怀问题。可以说,做一名有情怀的思政教师,是我们思政教师提升自己教学水平的基础和重大难点。要真正让学生终生受益,不只是有在理论上说透的思想魅力、在专业上有成就的学术魅力就行,还必须要有为学生树立言行标杆的人格魅力。为此,做一名思政教师,必须以深厚的家国情怀来分析自己民族的成长,既为它的伟大成就欢呼又冷静地对待其曲折;必须以执着的传道情怀来捍卫马克思主义,既要用透彻的分析阐明其科学性所在,又要勇于直面不同声音对它的挑战和质疑;必须以博大的仁爱情怀善待学生,既及时鼓舞他们的每一点成长又认真倾听他们的困惑和迷惘;必须以动人的殉道情怀展示榜样力量,既要在多样性多变性的不确定性环境中展示出坚守品质,又要具备善于协调自己事业和生活矛盾的艺术……也正因为此,思政教师是一个伟大而光荣的职业。
(作者为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院长)
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三个关键”
唐志文 徐川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教育命题。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是全体思政课教师的共同责任。
扣扣子要扣得及时。扣子要扣得早,扣晚了容易着凉生病,再吃药补救就很痛苦了。毛泽东将青少年比作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往往只有几步,尤其是当人年轻的时候。因此,思政教育必须要抓住青少年价值观形成和确定的关键时期,从学校抓起、从娃娃抓起,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正如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提出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开始时就像一张白纸,思想观念来自于后天的经验。当孩子们的心灵还是白纸,我们通过教育在这张白纸上多作真善美的图画,那这些孩子今后就有更大可能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每个孩子都是需要良师雕琢的璞玉。良好的开端成功一半,学校教育从一开始就要重视思政教育,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做到传授知识与价值引领并重,尽早用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浸润青少年的思想,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塑造高尚人格。
扣扣子要扣得精准。第一个扣子扣错了,常常要到扣最后一个时才发现,不得不从头再来;衣服的扣子扣错了,大不了再扣一遍,但人生的扣子一旦扣错了,是无法重来一次的。因此把人生的第一个扣子扣准很关键,这就要求思政教育也要精准、精细。首先,方向要准,不能扣错扣歪。朱光潜先生曾在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指出青年存在“太贪容易,太浮浅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的毛病,人一旦急功近利,就容易想投机取巧抄近路,甚至是不择手段走错路。坚持走正道虽然可能历经沧桑,但能走得踏实、走得更远,坚持艰苦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创造出来。因此,思政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举旗定向,引领青少年心向党、跟党走,就是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其次,发力要准,不能过柔过猛。也就是扣扣子的方法要恰到好处。“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同样的种子在不同的土壤会培育出不同的果实,同样的学生不同的教育方法其教育效果也不同。这就要求思政教育要把握青少年的特点,针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性格类型的学生在教育内容供给上“特别定制”,努力用讲故事的方式讲道理,把“有意义”的事情变得“有意思”,积极构建“方向准、内容精,对象准、技术精,方法准、队伍精,问题准、路径精,评价准、反馈精”的育人机制,真正做到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
扣扣子要扣得扎实。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不仅要扣得及时、准确,更要扣实、扣牢,否则风大了容易吹开,甚至没有风自己也会松开。因此,思政教育要致力于引导青少年坚定理想信念,帮助他们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使他们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真学真懂就是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通过透彻的政治理论传导赢得学生,让学生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之美,让他们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之上,用真理的力量引领青少年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同时要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面对网络中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民粹主义等负面思潮的影响,现实中虚荣浮躁的不良风气和精致利己主义的侵蚀,思政课应旗帜鲜明地予以回应,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摆事实、讲道理,传导主流意识形态,让真理越辩越明。真信真用就是要理论联系实际,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把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带领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中国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直面学生关切,用理论解读好身边事,引领青少年与时代同向、与祖国同行。同时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重视学生主体性作用发挥,通过教学设计,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更有获得感,学会自觉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解释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作者分别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团委办公室主任、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
当好思想理论的“播火者”
刘勇
作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坚持信道、明道、问道、传道和悟道,不断加固信仰的“承重墙”、不断增强情怀的“温度计”,不断拓展知识的“同心圆”、不断扩建教学的“立交桥”,不断筑牢人格的“压舱石”,当好思想理论的“播火者”。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信道”,不断加固信仰的“承重墙”。理想是指路明灯,信念是前进动力。教育者要先受教育,讲信仰者首先自己要有信仰。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是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灵魂和精神支柱。思政课教师只有自身信仰坚定,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用坚定的理想信念武装头脑,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上保持清醒,方能为学生塑造精神之魂,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将信仰喻为精神之“钙”,若是信仰不坚定,甚至缺乏信仰,就会因缺“钙”而得“软骨病”。思政课教师应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诚实践者,教育引导学生为崇高理想信念而矢志奋斗。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明道”,不断增强情怀的“温度计”。真信才有真情,真情才有真爱。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思政课教师承担着神圣使命,必须始终保持家国情怀、仁爱情怀,不管什么时候,为党育人的初心不能忘,为国育才的立场不能改。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自己的职业,更要作为自己的事业和志业,心里始终装着国家和民族,站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高度,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努力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问道”,不断拓展知识的“同心圆”。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思政课作为一门时代性与现实性很强的课程,始终在不断更迭之中,教师只有与时俱进,方能满足不断发展着的学生知识需求。思政课教师应广泛涉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知识,特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善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式,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直面国内外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勇于进行思想交锋和理论亮剑,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培养学生理性、科学、客观、全面的思维品质,辩证历史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传道”,不断扩建教学的“立交桥”。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思政课教师既要落实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等方面的统一要求,又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不断总结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推动课堂教学革命。应注重启发式教学,构建案例式教学、情景式教学、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结合的立体式教学模式,因课制宜选择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悟道”,不断筑牢人格的“压舱石”。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信其道才愿受其教。教师的一言一行,总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认知和行为。思政课教师应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努力具备坚定的道德判断能力、高超的道德引领能力、强大的道德修养能力,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做到课上课下一致、网上网下一致,自觉弘扬主旋律,积极传递正能量,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作者为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扬州大学基地特聘研究员、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为学生播下理想信念的种子
包红心
3月18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我有幸与来自全国大中小学160多位一线思政课教师代表一起参会,近距离聆听总书记教诲并和总书记握手。我骄傲我是一名思政老师!这经历终生难忘,这激动人心的画面也将定格在我的脑海,鼓舞着我,激励着我。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也就是说,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必须从学校抓起、从娃娃抓起,在大中小学开设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思政课。针对不同年龄段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有计划地安排教育活动,一线贯通,脉络清晰,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人生价值,学会辩证思考,学会守正创新。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小学时期是学生是非观念、道德行为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作为学校,要高度重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理直气壮地开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要从教师专职专业、课程融合整合、资源共享共建等方面营造学校、家庭、社会协调发展的良好思想教育生态,引导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面对“黄金潮”的冲击,我们钱桥中心小学10个自称“迷途羔羊”的学生为了寻找理想,写信给文坛巨匠巴金,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寻找理想”活动。30多年来,学校始终秉承巴金精神,坚持不懈开展理想教育,以培养“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为育人目标,构建以低年级“生活理想”,中年级“道德理想”,高年级“社会理想”为重点的教育体系,努力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从国家课程嵌入、地方课程烘托、校本课程跟进三方面,将理想信念、爱国主义、优秀传统文化、文明礼仪教育等融入课程。学校抓住理想信念这个“牛鼻子”,找准切入点,通过教育引导、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并结合少先队活动、《巴金伴我行》《绿满校园》等校本课程资源,不断拓宽教育外延,引导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今后,我们将以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思想引领、行动指南,更加热爱珍惜自己的工作,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立德铸魂,为学生播下理想信念的种子;更加用心用情做好自己的工作,了解学生身心规律、发展需要,遵循学生特点、顺应学生天性、满足学生需求,以学生喜欢并乐于接受的方式,抓紧、抓实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在落实落细上下下工夫,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做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作者为无锡市钱桥中心小学副校长、高级教师)
不辱使命育新人
陈静
3月18日上午,我有幸作为江苏省道德与法治课初中学段教师代表参加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创造性地贯彻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时代赋予我们每一个思政课教师的重要使命。
知者不惑,持续学习有方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就是引领学生走向幸福生活的人。一个好的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懂得学习的智者。思政课教师应有持续学习的专业自觉,坚定信仰,丰富学识。持续学习,才能始终信仰坚定不动摇;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才能真正成为 “有信仰”的人。持续学习,才能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既有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学科教学知识,又有扎实的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理论知识等;才能具有“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把道理讲清楚、讲明白;才能做好学生为学为人的表率,以人格魅力、学识魅力、语言魅力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影响学生。
思者不罔,主动反思有力量。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考是理论与实践对话的桥梁。研究与反思能够帮助我们在经验总结中提升自我,增强自信,不断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首先,思政课内容要创新。目前,初中学段已经使用了国家统编教材,教材中许多的资源更贴近时代、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思政教师还应立足中国实践,结合地方特点,及时地把党的新理论、新思想、新成就融入课堂教学。其次,思政教学方式要新。注重启发性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用身边的故事、身边的人引发学生思考理想、信念和责任等等,要会讲故事,讲好故事。第三,思政教学组织形式要新。要采用初中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教学,不局限于坐在教室内进行思政课学习,可与游学游历、场馆参观、社会调查等穿插进行,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真正让思想政治课成为初中生喜爱的课。守正创新,激发课堂活力,提升育人效果。
恒者不庸,自觉实践有成长。“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习、反思的基础上,更要自觉运用所学进行新的尝试,结合所学、所看、所想进行科学实践,努力让自己的思政教学工作更完善、更有效、更适合青少年学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埋下种子”需要我们遵循规律、悉心呵护,“拔节孕穗”需要每一个教育人坚持不懈地精心引导和栽培。乐为、敢为才能有为。应以多样化的形式和途径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提高教育实效,将工作要求落小落细落实。
(作者为镇江市第六中学副校长、高级教师)
新时代铸魂育人的科学方法论
袁久红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八个统一”,即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这“八个统一”既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功经验的系统总结,更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深刻揭示,为我们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开展铸魂育人提供了科学方法论。
体现时代精神。经过多年来的持续改革创新实践探索,我们越来越意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必须要有方法论自觉。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也要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指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命活力的奥秘,也是其根本的方法论原则。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以理论教育为基础系统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课程体系。讲理论不能脱离实践,必须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原则,使教学内容牢牢贴近时代实际,深刻反映时代精神,在紧密结合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让理论鲜活起来。要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让广大学生在身体力行的实践中感悟思想力量、坚定理想信念,立鸿鹄志,做奋斗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时代精神的理论升华、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之问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要体现时代精神,首要任务就是要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以坚定学生“四个自信”为核心培育时代新人。
提升思想魅力。正确处理好政治性与学理性、价值性与知识性的关系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预期目标的关键所在,绝不能将它们割裂开来,光谈学理不讲政治、只传授知识不做价值引领。思想政治理论课兼具政治性与学理性、价值性与知识性,旨在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引导学生筑牢精神之基,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自信。可以说,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最基本的任务、最现实的目标。为此,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做到政治性与学理性、价值性与知识性的高度统一。
强化问题意识。坚持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是基本的教育方法论,也是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以学生为主体,奔着学生去,对着学生问题来。要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及时地把握学生思想动态,特别是其思想困惑、思想问题,在有针对性的为学生释疑解惑、与学生“走心”的互动交流中,不断增强理论解释力和学生获得感。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积极回应和解释社会发展的热点难点,直面和批判各种错误的观点和社会思潮,把学生感兴趣、爱关心、易迷失的现实问题与思想问题讲得清楚透彻,以启发性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从而切实发挥好思想价值引领作用,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革新教育方式。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在落实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统一要求,努力做好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要积极探索学生乐于接受、易于接受的教学方式,避免一味灌输与抽象说教,特别是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积极完善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不仅如此,还要充分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努力做到其它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作者为东南大学首席教授、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三能一体”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
田芝健
作为思政课教师,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不断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不断深化对新时代思政课建设规律和思政课教学规律的认识,更好发挥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作用。
聚焦思政课核心职能,扎扎实实建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各级各类学校开设思政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校贯彻宪法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安排、有效路径。思政课是引领和服务青少年成长成才、全面发展的基础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性质的标志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面向学生讲思想、讲政治、讲理论、讲史论、讲道德、讲法律、讲人生境界、讲国情世情党情和社会发展规律等,开展有效的思政课教学,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科学精神,传播真理,倡导道义,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发挥好思政课不可替代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用的“关键课程”“不可替代”这两个关键词,内涵丰富,意义深远,为我们把握思政课核心职能提供了有力指导。
强化思政课铸魂育人功能,理直气壮开好讲好思政课。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和服务学生掌握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怀爱国情、立强国志、践报国行,强化政治引领、思想引导、人生引航功能,开好讲好思政课,党中央有要求,社会发展有需求,广大思政课教师和思政工作者有追求。加强思政课建设,是国家行为,是中国共产党人才强国战略的现实路径,既需要党和国家顶层设计,也需要学校和社会协同推进,需要思政课教师和青少年学生共同落实“最后一公里”。通过履行思政课职能,强化思政课功能,使教学对象深刻认识到,青少年学生只有健康成长成才,才能实现个人安身立命、报答父母、报效祖国、振兴民族、贡献人类,切实强化思政课功能,才能为青少年学生成长成才自信、自觉、自强作出独特贡献。
提升思政课整体效能,持续守正创新实现思政课效能最大化。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六个要”和“八个相统一”,为思政课整体效能提升提供方向指引和方法指点。有必要确立一个基本认识:即思政课和思政课教师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就是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整体提升思政课效能,关键在人,学校办好思政课,教师讲好思政课,学生学好思政课,这是一个立体互动过程和结果的统一。就思政课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效能而言,其效能提升,关键在思政课教师。要成为一个称职的合格思政课教师,必须坐得住研读经典著作和教学科研工作的冷板凳,站得好思政课三尺小讲台,进得了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实践大舞台。效能提升离不开探索和遵循思政课建设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切切实实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六条要求,不断提升师德师才师法师艺,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做让学生喜爱的人,不断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针对性,发挥思政课优势为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传道铸魂、释疑解惑、提神聚力,实现思政课职能、功能、效能有机统一。
(作者为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新时代改进和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内在逻辑
王刚
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从思政课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出发,就“解决什么根本问题”“靠谁解决”、“怎么解决”、“怎么保障”等方面发表重要讲话,为新时代办好思政课和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彰显出严密的内在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一方面,思政课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另一方面,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的“关键”作用在于:它是保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关键,它是整个学校课程体系的关键,它是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关键。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如果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扣错了,那后面的扣子就会随之扣错;如果青少年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出了问题,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将后继无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先后提出 “四有”“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等重要论述,这次又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等“六个要”的新要求,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的殷切期待。
思政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要提高思政课教育教学实效性,必须不断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八个统一”。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强调用学术讲政治,用学理回应学生的关切,用理论说服和引导学生;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强调在传授知识基础上要加强正确价值观引领;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强调对各种错误思潮和观点要敢于亮剑和发声,传导主流意识形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强调把课堂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统一,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让思政课“有知有味”;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强调在按照国家统一要求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教学改革探索的主动性,从而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强调既要发挥教师教学的主导性,又要发挥学生主体性,实现“双主体”有机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强调既要重视思政课知识性教学,又要在知识性教学基础上进行正确的价值引领,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强调要完善课程体系,解决好各类课程和思政课“同向发力”、相互配合的问题,推进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化。这“八个统一”直面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点和难点,为思政课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规划了路径,明确了内容。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党的领导。从工作格局上看,通过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对思政课建设进行顶层设计,同时协调各相关各部门、全社会形成合力,推动“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从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看,不仅要严格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350的比例设置专职教师岗位,加快配齐建强专职教师队伍,而且要书记、校长带头讲思政课、教学名师到思政课堂讲课、社科理论界专家到学校讲思政课,形成“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从支持保障看,要落实学校党委书记第一责任人责任,校长要切实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分管思政课建设的校领导和分管教学、科研等工作的校领导要主动研究思政课建设,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
(作者为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勇当青少年人生“拔节孕穗”的引培者
王丹中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多次使用了一个词——“关键”:“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各级党委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摆上重要议程”,把新时代思政课的重要性、思政课教师的重要性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揭示了铸魂育人的成长规律。总书记指出,“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如何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是培育认知,“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是培育情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奋斗之中”是培育意志,“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付诸行动。认知、情感、意志是人类心理活动的三种基本形式,行动是由心理活动的结果导致的行为选择。培育认知、情感、意志并付诸行动的过程,就是引导个体把客观的理论和事实(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转化为个人价值观并进而实现价值增值的过程,就是铸魂、树人的过程。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揭示的既是铸魂的心理发展规律,又是育人的教育发展规律,是指导开展思政教育和思政课创新的指南,是把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由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明确了对思政课教师的时代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如何才能在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总书记提出了思政课教师“六要”,即“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这是对思政课教师基本素养能力的高度概括,既包含了对人民教师做“四有”(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好老师的一般要求,又体现了对思政课教师政治上、能力上、人格上的特殊要求,对高素质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优秀思政教师的培养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提出了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基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如何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总书记提出了坚持“八个相统一”,即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统筹了思政课教学中的道与理、理与实、教与学、学与思、师与生、内与外等各种辩证关系,为打造“提神、明理、走心、解惑”的思政课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强化了各级党委办好思政课的组织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党委要“在工作格局、队伍建设、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学校党委要“坚持把从严管理和科学治理结合起来”“要配齐建强思政课专职教师队伍,建设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对各级党委办好思政课提出了更加刚性的要求,对学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加具体的要求,体现了党的全面领导和学校党委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责任。
(作者为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以新思想引领高校思政课建设
赵炳起
高校是思政课的重要阵地,建设好高校思政课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把高校的思政课越办越好。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高校思政课程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开启了中国高等教育新征程,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办好中国高等教育。高校作为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做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至关重要。高校思政课程建设是办好高校思政课的基础,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要实现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创新,把新时代的伟大成就融入课程内容,运用新技术、新媒体创新课程建设。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教师是立德树人的主体,也是推进思政课程建设的主体。思政课的教师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作为教师要深刻领会思想精髓、准确把握核心要义,坚持多思多想、学深悟透,做到联系实际、融会贯通。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做到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在课堂教学和实践中,做到外化于形,内化于心。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构筑高校思政课制度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新时代改进和加强思政课建设既明确了基本原则,也规划了实现路径。完备的制度保障是办好高校思政课的重要保证,高校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要建立党委领导下的校、院、系、教研室齐抓共管制度体系,实行校长行政负责、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落实。高校党委应切实担当起抓思政课建设的主体责任,应抓紧研究制订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实施办法,通过一系列具体举措,进一步健全高校党委抓思政课建设的相关制度,为高校党委抓思政课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作者为淮阴工学院党委书记)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