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01-19 01:23 | 来源:新华网山西频道 2010年01月12日 07:17:09 | 查看:2009次
“为医者,需德近佛,才近仙,神近侠,德高艺精,敢于担当。为师者,要重教学,精科研,通人文,安贫乐道,相互促进。”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副院长王斌全从医从教26年来,始终用行动诠释着自己的人生座右铭
在医院里碰到王斌全,他穿一件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外套,很多人说,他更像是患者家属。但在言谈举止间,他却显示出大家风范。
王斌全现任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副院长、耳鼻咽喉研究室主任,山西医科大学护理学院院长。他身上还有数不清的头衔--“中华医学会耳鼻喉专业山西分会主任委员”“全国头颅肿瘤委员会常委”“中央联系的高级专家”“山西省第五届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健康卫士”……
王斌全说,26年来,我做的工作和所有医生一样。
从“小大夫”到“大专家”,恪守一个医生的职责
26年前,那个曾经立志要为人类建筑设计蓝图的小伙子意外地来到了山西医学院,面对国家的需要,他发挥骨子里敢为第一的精神,在从医的道路上坚持了下来,越走越坚定,这个人就是王斌全。他总说,作为一名医生,肩上担负的责任很重大,"对每一个生命负责"是他的口头禅。无论是初出茅庐的“小大夫”,还是尽人皆知的“大专家”,行医过程中,王斌全从来没有忘记对一名职业医生责任的不懈追求。
1992年4月的一个下午,身为住院医师的王斌全经历了一次严峻的考验。一个小男孩不慎将圆珠笔帽呛进了气管,接到急诊电话,他立刻冲向急诊室,一进去,家属就跪倒在地,“大夫,救救孩子吧!”他看到孩子的脸色已青紫,顺手拿起手术刀,将他的气管切开,以最快的速度取出了笔帽并插入麻醉插管。当时孩子的窒息时间已超过10分钟,生命体征几乎为零。经过20分钟心肺复苏,孩子的心跳呼吸奇迹般恢复。
这例特殊的急救手术经各大媒体报道很快轰动了全国。许多记者都问一个问题:如果抢救不成功,您不怕给自己带来麻烦吗?王斌全说,同事、家人都为我捏了一把汗,自己想想也有些担心,当时既没有消毒也没有和家属谈话,非常规的急诊操作确实很危险。但是面对一个鲜活的生命,作为一名医生,我的第一反应是:救命比什么都重要!直到今天,说起这件事,王斌全想起的不是当时媒体报道之盛,而是由于缺氧时间太长,最后那个孩子只能以大脑皮层状态生存,对于没有还给家长一个活蹦乱跳的孩子他一直深深自责。
一次,王斌全在阅读一位患者的胸片时隐约看到右肺上部有一个钩状不规则的阴影,他觉得更像是金属阴影,于是为患者做了纤维喉镜检查,发现患者失踪的假牙正滞留在右侧支气管,周围已形成厚厚的纤维包裹。手术时,由于这种带金属钩的气管异物非常罕见,并且异常坚硬,连续损坏了8把异物钳才取了出来。国家规定,一台气管异物取出术收费700元,而进口异物钳一把就是七八千元,一台手术科里就损失了数万元。但他说,生命大如天,患者的生命和健康更重要!
求索挽救生命之道是一个医生价值最终实现的方式。多年来,王斌全恪守一个医生的职责,形成了自己尊重生命、呵护健康的医疗观。
“红包”和“乡亲们的枣花馍”,他更愿意接受后者
王斌全说,在医患关系紧张的今天,能够得到患者的信任是我最大的安慰。2006年6月,来就诊的一位患者找到王斌全,拿出一个厚厚的红包硬要塞给他,他说不能收,患者一下子紧张起来,问:“是不是嫌少?我再加倍。”王斌全再三解释,结果引起了患者更大的误解--肯定是他的病没救了。王斌全只好将红包“留下”,手术一做完,他悄悄将红包物归原主。
王斌全并不是一个不近人情的人。在同年9月的一次工作汇报中,他这样说:“我吃过偏远山区老大娘送来的野葡萄,喝过农民工用手捂得发热的廉价饮料,也收到过革命老区乡亲们亲手蒸的枣花馍,这些是对'医生'这个救死扶伤行业最朴素的表达,我更愿意接受这样的礼物。”
没有一种职业比医生与人类道德有更深切的联系了,医生的每一次决策实际上都要依道德作出判断。在“红包”和“乡亲们的枣花馍”面前,他选择后者。
跟随他工作多年的同事和学生都说,王老师不仅教会我们做学问,而且用实际行动教给我们如何做人。
汾阳县一位50多岁的中耳炎患者何强前来就诊,为了治病他几乎变卖了所有家产,所凑的1500元连住院押金都不够。王斌全说,看到他绝望的目光时,我意识到,他目前这种状态,如果不及时开导,很可能还没到手术,一个生命就轻易放弃。王斌全一边嘱咐护士给他做思想工作,一边为他申请扶贫资助,将住院费用降到最低。手术后,王斌全又组织大伙凑出了不多的钱送到了何强手上。这对一个生活困难的农民来说不过是杯水车薪,但带来的精神安慰却无比丰厚。
耳鼻喉科的同事说,一直到现在,王斌全教授看到生活困难的患者时,经常会从自己口袋里掏出钱塞到患者手里。行医这么多年,他送患者的钱自己都不知道有多少。现在,每当有患者出院,王斌全都会为每一个患者留下自己的名片,上面有他全部的联系方式,遇到问题,患者可以随时找他咨询。
做一手漂亮的手术只是外科医生的起码要求
一台完美的手术是一次艺术创造。手术台上的王斌全力求完美,手术动作干净利落,以无隙入有间,游刃有余,这为他在外科界赢得了广泛赞誉。但他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他常常告诫青年医师,做一手漂亮的手术只是外科医生的起码要求,治愈疾病,医生需要做更多工作。
喉癌在北方地区的发病率很高,传统治疗方法多为全喉切除,术后患者将丧失喉的生理功能,患者的心理和生理都会受到重创。为了解决这个难题,王斌全查阅了大量资料,在长期研究、反复手术训练的基础上,集合患者病情,设计并施行了多种新的部分喉切除术。这个创新使患者在手术后保留了喉的呼吸、吞咽及发声功能,极大地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他还率先在国内开展了侧颅底外科肿瘤切除、前颅底肿瘤切除及一期修复手术,近3年来已成功完成此类手术77例。他独创的一系列手术和方法--"喉部分切除新喉重建术""晚期喉癌切缘超微定量研究及临床观察"等,使很多喉癌患者有了康复的可能,甚至实现了良好的社会回归。
1995年王斌全担任科主任以来,耳鼻喉科发展成为一个全国知名的重点科室,2003年被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在王斌全埋头工作的同时,各种荣誉也纷至沓来。他领导的团队先后取得山西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8项,山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2007年被省科协、财政厅、人事厅、国资委授予山西省科技奉献先进集体一等奖,被省卫生厅授予2007年度全省卫生系统先进集体。2009年,被教育部授予全国优秀教学团队,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青年文明号。
在各种奖励面前,王斌全说:“我要继续做一个好医生,一个好老师!”
给年轻人一个成长的舞台,让他们唱主角
我国耳鼻喉科的老前辈姜泗长教授说:“要给年轻人一个舞台,让他们唱主角。”在医疗责任划分严格的今天,让年轻人唱主角在实施起来有不小的难度,但为了让人才更快地成长进步,王斌全始终坚持“以老带新,敢于担责”,创造条件让科室的医生都有实践的机会。2006年,科里要进行一例颅颌面联合手术,他让当时科里最年轻的一位博士主刀,这位博士的技术很好,但是由于没有做过这么大的手术,他有点紧张。王斌全说,你尽管按步骤操作,我给你当第一助手。手术很成功,这位博士生很快成长为科里的骨干。
作为山西医科大学护理学院院长,王斌全的工作还有一项,就是教学,传授知识给更多的年轻人。在王斌全从教过程中,他一直坚持为本科生、研究生讲授《耳鼻咽喉科学》,他非常善于把耳鼻咽喉科学的基础知识与国内外同行及他本人的最新科研成果结合起来,并适时地介绍给学生,使学生既能很好地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知识,又能很快地了解本学科的前沿动态。2003年非典肆虐我国,王斌全进入一线的急诊科,处于隔离状态,当时山西医科大学也有学生感染,被迫封校,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利用互联网把教学课件传入学校,并倡导留在学校的学生争当“小老师”,与学生共同备课,他的这一做法为其他临床教师所效仿,成为非典时期山西医科大学最独特的风景。
王斌全是把临床医学教育当作毕生事业在做的,他常说,虽然我们是地方普通高等院校,但是我们的学生不普通,他们将来面对的是人,只要我们认真工作,平凡的岗位一样可以创造出不平凡的成绩。(记者 邬帅莉 程国媛)
(责任编辑:卢亚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