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3-03 21:51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9年1月29日 | 查看:3501次
人物故事: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始终把“精准扶贫”作为工作重点,经过不懈努力,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决定性进展。同时,涌现出大批尽职尽责的优秀扶贫干部,他们用实际行动、乃至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帮困扶弱的悲壮赞歌。
1、钱可英,女,汉族,中共党员,1984年生,攀枝花市盐边县红宝苗族彝族乡中槽村第一书记。用脚步丈量中槽村58.7平方公里土地,走访村贫困户44户1600余次,一般户50户350余次,召开村组干部扶贫研讨会200余次,做到了熟悉村情,知晓群众所思所盼所想,对贫困户基本信息了然于胸;统计村发展建设项目需求事项11项,起草完成44户贫困户发展规划、村脱贫攻坚实施方案和党员示范户、示范工程,完成省“六有系统”、“国扶子系统”的数据核查、比对修正、签字确认。在村里,群众说:这个女书记吃得苦,耐心细致,对我们有感情,我们支持她的工作;她办事公正,不偏心,我们相信他,有事就找他;她帮我们忙,我们感谢她。村里有一位不会说话的哑巴老人,每次见到她都竖大拇指。
2、李易坤,男,汉族,中共党员,1977年生,乐山市马边县荣丁镇光荣村党支部书记。全身心投入光荣村发展事业,于2013年、2015年先后新建“彝家60户、67户,基本完成光荣村住房条件的改善,建成硬化道路7公里、毛坯路14.1公里,完成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安全饮水工程、宽带入村等建设。带头“先试先种”核桃产业,在全市率先建成“党员精准扶贫示范工程”,创新“定向领办、产权独立、合力经营、收益共享、示范带动”模式,为全村200余户核桃种植户提供管护示范,帮助近20名贫困群众就近务工,使光荣村由“产业弱村”蜕变为“产业强村”,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共产动员的誓言。
3、曹琼蓉(去世),女,汉族,中共党员,1962年生,南充市高坪区隆兴乡新桥沟村副主任。脱贫攻坚号角吹响以来,曹琼蓉舍小家、顾大家,毅然投身脱贫攻坚第一线。她因地制宜破解本村产业发展难题,带头将自家水田全部种上莲藕,手把手为贫困户作技术指导,2016年全村发展莲藕种植600余亩,实现了产业增收致富。她为解决饮水安全问题,不计辛劳,主动争取饮水项目,带领群众用4个月时间打水井、修水池,让村民全部饮上了“放心水”。她带头弘扬良好社会风气,组织开展环境卫生评比活动,制定院坝公约,定期组织召开村民会、妇女会,帮助村民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2016年5月4日,曹琼蓉突发脑溢血,经抢救无效去世,成为四川省2016年牺牲在扶贫一线的27名干部中唯一的女性。
4、陈国界,男,汉族,中共党员,1985年生,南充市高坪区水务局行政审批股股长兼高坪区溪头乡红光村第一书记 。自2015年7月担任“第一书记”以来,面对群众出行难、吃水难、脱贫难等问题,陈国界排除万难,争取落实项目资金300余万元,新建山坪塘10座、蓄水池26口、人饮工程7处,打通村组断头路700余米,建成4公里的产业路,采取支部引领、龙头带动、群众入股、金融支持、保险跟进等联动机制,建成1600余亩红光脱贫奔康柑橘产业园。开办农民夜校42期,定期开展“和谐家庭”“最美庭院”“文明村民”评选表彰活动。2016年四月至今,他一直私人资助一户贫困学生每月500元生活费,直到她完成学业;2017年9月他在村活动室院坝召开了一次特别的募捐大会,为该村白血病患者林娇娇募集善款4.5万余元。
5、邓如云,男,汉族,中共党员,1969年生,南充市西充县鸣龙镇凉快垭村村支书。从1992年起,先后担任鸣龙镇凉快垭村团支部书记、村会计,2001年至今,担任该村党支部书记。他团结带领村“两委”成员,多方争取和筹集资金,修筑了长80米、宽5米的宝马河大桥,修建了长8.8公里的水泥村道路,新建4口山坪塘、维修整治2口山坪塘,极大改变了这个全镇最边远、条件最恶劣的贫困村的基础设施状况。为了全村群众脱贫致富,他经常深入农户,倾听意见建议,有针对性地为贫困户开出脱贫致富良方。与村“两委”成员一道,招商引资,走产业富民的道路。成功引进一家农业龙头企业,种植“九叶青花椒”1200亩,养殖甲鱼400亩,带领全村群众在脱贫奔康的道路上阔步前进。
6、蒲春宇,男,汉族,中共党员,1979年生,南充市嘉陵区凤垭山风景区管理局副局长兼天星乡弥陀院村第一书记。他牢记职责使命,扎根基层,走遍弥陀院村所有山头,踏遍全村所有田边地角,牵头建设了村集体子莲奔康产业园,成为脱贫先锋。为发展整村产业,他多方求教,因地制宜提出“山地生态养殖、山坡经果林园、山下九莲飘香”的产业规划和“荷美天星”乡村旅游产业长远规划;帮助全村农户发展巴山脆李并创建了“巴山脆李产业示范园”;在创新产业模式、带领群众致富的道路上不断进行新的探索:自己掏钱买种子、买肥料、负责销售,群众种植管护、保底收益,与杨福生、杨维立等6户人合作创建了4亩多地的“大蒜合作种植园”;宣传中央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引导本村群众回乡创业,帮助村民建起了“返乡创业种植园”,以行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7、黄祖均,男,汉族,中共党员,1957年生,宜宾市筠连县沐爱镇南坪村支书记。身残志坚、兢兢业业,坚守农村基层35年,用脚步无数次丈量脚下的这片土地,挥洒汗水和荣耀。从1995年开始,他通过不断向上级申请资金、自己带头捐资、垫资,带领全村群众修通了到达每个社的石子路。每一条社道公路都满是他密密麻麻的脚印,都挥洒过他的辛勤和汗水。从青葱少年到两鬓斑白,数十年如一日,身残志坚不向命运低头,坚定信仰爱岗敬业奉献的他带领全村群众创造了南坪村一个又一个辉煌,见证了南坪村从贫穷到逐步富裕起来的艰辛历程。
8、杨绪德,男,汉族,中共党员,1964年生,广安市广安区兴平镇原党委书记。为彻底改变贫困村现状,已患肺癌晚期的杨绪德仍带领镇村干部修好路、建水池、兴产业,按照“布点、连线、成片”的思路整体规划,集中投放项目资源,建设了13公里产业大环线,建成有机柠檬、血橙、蔬菜、养殖业等产业基地3万余亩,实现了产业基地无缝衔接。引进10余家大型农业企业,采用公司+农户的模式,让贫困户以土地、劳动力、闲置资源入股企业,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实现农民增收。兴建约200户的集中安置点(设有健身等娱乐休闲设施),鼓励村民入住;提供打扫清洁等公益性岗位,解决群众居住及就业困难。他是农民的儿子,是人民的好书记,是共产党的好干部,他用坚韧不拔书写着脱贫故事。
9、周明川(去世),男,汉族,中共党员,1960年生,广安市华蓥市禄市镇大坡老村驻村干部。面对大坡老村“穷”“散”“乱”现状,周明川与另3名驻村工作组成员走村入户察实情、深入田间问民需,制定了基础设施建设、主导产业发展、基层阵地建设、一户一策帮扶等脱贫规划,贫困人口从2015年的234人减少到目前的5人,贫困发生率从2015年的12%下降到0.24%。修建通村公路7.8公里、便民路4公里,实现了户户铺设便民路;发展花椒产业,贫困对象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兴修水利设施,带动村民增收。在周明川等驻村干部努力下,大坡老村建起了文化服务综合体、文体小广场,配齐配全了农家书屋、日间照料中心、卫生室、调解室、广播室、远程教育中心,兴建了便民服务店、电商平台等,村民建起了舞蹈队、腰鼓队……2017年6月29日16时,周明川因积劳成疾引发心源性疾病,倒在了脱贫攻坚最前线。
10、肖开静,男,汉族,中共党员,1958年生,达州市开江县八庙镇石和寨村支部书记。 2007年,肖开静当上石和寨村村支部书,就跟“穷”较上了劲儿。“要想富先修路”,为顺利修通全村第一条公路,肖开静每天天刚蒙蒙亮,就步行3公里来到工地,和大家一起劈山凿石、挖土填方,用手抱、用肩扛……渴了一口山泉水,饿了一碗咸菜面,苦战12个月,终于建成全村第一条通村水泥公路。近10年来,在肖开静的带领下,全村完成村社道路建设23.23公里,实施危房改造41户、易地搬迁11户、新建公共服务中心,集体经济收入人均达到6元,贫困户人均收入达3500元以上。肖开静多次因劳累病倒,但他一走出病房,又一心扑在工作上,直到现在重病在床仍时刻关心石和寨村脱贫奔康工作。
11、李荣华,女,汉,中共党员,1965年生,巴中市巴州区大和乡界牌村党支部书记。13年来,她起早摸黑,从修塘建路到发展壮大种养殖产业,从夯实基层组织到培树乡村新风,从抢救保护古村落文化到深度发掘与提升,从整合资源、区域规划到历史文化与旅游文化产业相结合,一件一事,立足本土,根植传统,着力脱贫,着眼振兴,让一个两县(区)四乡八个村交界的边远落后村走向前台,被命名为“省历史文化名村”,人均纯收入从不到1000元提高到近10000元。“心系村民克难求进勇担当,不唯名利去浮求实善作为。”从村妇女主任兼社长到村主任再到村支部书记,李荣华心心念念全是村子发展,扑下身子与老百姓打成一片,村子不大变百姓不富裕誓不罢休。古村荣华系一身,她被村民亲切称为“脱产村支书”“女汉子”,是名副其实的铿锵玫瑰。
12、高小松,男,汉族,中共党员,1985年生,雅安市荥经县烈士乡烈士村第一书记。他坚持扶贫必先扶志,带动贫困村群众增强发展主动性;他走遍全村14户贫困户,访贫因、挖穷根,明确“建基地、强组织、亮新村”工作思路,推进“茶叶+特色种养殖”产业发展,兢兢业业带动群众致富增收。坚持以民为本,为贫困家庭置房添衣,给予贫困群众产业帮扶,引导他们发展特色产业,利用脚下的土地脱贫致富;帮助贫困群众借款发展产业和贫困村集体经济培育,增加家庭收入……为完成“脱贫攻坚”工作人物,他白天进村入户走访调研,晚上接着做台账记录、加班加点写文字材料,工作日做不完的工作,节假日、休息日接着做,脚踏实地为群众办实事,用行动践行着一位党员的职责。
13、罗朝运,男,汉族,中共党员,1966年生,眉山市丹棱县丹棱镇龙鹄村党支部书记。自2004年10月担任丹棱镇龙鹄村党支部书记,他严格按党员干部标准要求自己,讲政治,讲规矩,守纪律,清正廉洁,工作踏实认真。2011年充分发挥村规民约作用,引导村民自我完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监督,坚持依法治村,创新成功实施因地制宜、分类减量、村民自治、市场运作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得到各级充分认可。2015年12月,其工作经验被住建部认可并全国推广。在他的带领下,全体党员干部为建设美丽龙鹄尽心尽力,做到了让村民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风气,形成好习惯。2016年,龙鹄村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四好村”。
14、殷启雄,男,羌族,中共党员,1966年生,阿坝州松潘县川主寺镇五间房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在阿坝州所有驻村“第一书记”中他年龄最大;他不懂藏语便主动学习;在扶贫工作中,他争取经费为村民修建水泥公路等设施,因地制宜带领村民种大蒜,探索长期致富路;引导村民们保护生态环境,改变村民林中祭祀的陋习;带领全村百姓清扫通村入户道,新修3处垃圾处理池,新建标准篮球场,为村民创造了健康生活条件。引导全村采取抱团取暖方式,将光伏电站建设占用集体草山补偿费17万元购置商铺用于出租;争取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资金48万元,投资入股到县国资公司开发旅游产业……让群众得实惠,最终成为大家信任的外来“第一书记”。
15、唐川,男,汉族,中共党员,1978年生,凉山州会东县淌塘镇老君洞村第一书记。唐川把老君洞当故乡,把贫困户当亲人,突出引导、打造堡垒、破解瓶颈、发展产业。一是提出以“修路、引水、治山”三项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思路,一次性缴纳特殊党费1017元,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二是成立2流动党员党小组,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和后备干部;规范村“两委”运行,调整1名村民小组长,补充2名年轻干部进村“两委”班子。三是协调资金345万,修通高差1000米、全长11公里、共有24道拐的通村路;争取资金恢复疏通灌溉沟渠,组织做好房屋亮化及改造加固整村推进工作,高效率、高质量完成村民活动中心、民俗文化坝子修建。四是打好产业发展组合拳。因地制宜打造涵盖短、中、长的“3+3+3+2”产业发展组合,吸引在外经商人员回乡创业,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了“零”突破,管好用活村级积累。
他们是千千万万扶贫干部中的一员,他们是“脱贫攻坚”工作中一面旗帜,他们的敬业精神值得大家学习。
来源:四川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