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3-03 21:46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9年1月29日 | 查看:2057次
人物故事:
他在一线工作了33年,一直走在攻尖克难的路上,哪里需要哪里去,遇上了一个又一个的首次,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第一。他参建负责的两个项目名震中外,一个是中国第一条高速铁路,她叫京津城际,另一个是港珠澳大桥,被誉为世界新七大奇迹之一。
他就是铁四院港珠澳大桥施工总监、共产党党员、高级工程师易有淼。
金牌总监
1986年,21岁的易有淼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分配到了武汉的铁道部第四勘察设计院桥隧处工作。三年后成为青年技术骨干被列为重点培养对象。
1994年,铁四院成立监理公司,开始涉足工程施工监理业务。为了支撑刚刚兴起的业务领域,干部人事部门精挑细选了8大技术骨干,易有淼是其中之一。他默默坚守,一干就是二十多年,到今天已算是“硕果仅存”。
工程监理和工程设计虽然同属于工程建设行业,但是工作内容、工作方式相去甚远,要学的东西很多,易有淼牺牲自己的业余时间,边干边学,不断提高理论水平,不断积累实践经验。很快就先后取得了全国注册监理工程师、交通部监理工程师和国家注册一级建造师等执业资格证书。要知道,在监理业务开展的初期,能获得这么多注册资格的,全国也不到一千人。
三年后,易有淼就担任了西康铁路等大线铁路项目总监理工程师,并被任命为铁四院监理公司业务部部长。2001年被抽调到铁道部工程管理中心助勤。2003年又担任沪蓉西高速公路施工总监。由于在这些重大项目施工监理工作中的突出表现,2004年易有淼升任监理公司副总工程师,被推荐为湖北省专家库交通工程桥梁隧道专家,被评为交通部优秀监理工程师、湖北省优秀总监理工程师,更被监理同行们誉为“金牌总监”。
2006年,铁四院监理公司作为联合体牵头单位承接了京津城际轨道交通工程监理任务,“金牌总监”易有淼成为当之无愧的联合体项目经理人选被委以重任。
在京津城际铁路的建设中,作为牵头单位项目总监,易有淼组织三家中方监理单位和一家德国铁路咨询公司,成立了一个分工明确、协调配合的合作团队,发挥各方优势,实现了“国内示范,国际领先”的总体目标。
作为首条高速铁路,无砟轨道施工是关键技术,在当时的国内还是新鲜事物。为了让无砟轨道技术在国内更好的得以掌握和推广,易有淼主持编写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施工监理实施细则,并针对桥梁和路基的验收、支承层和底座混凝土施工、轨道板铺设和精调、水泥乳化沥青砂浆灌注和无缝线路应力放散和锁定等,制定控制关键点,保证了无砟轨道施工质量,填补了国内空白。他勤于思考,善于总结,所撰写的《京津城际轨道交通工程轨道板制造过程质量监控》论文被收入《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论文集》。他本人被推荐为铁路专家库轨道工程主评专家、兼评桥梁和隧道工程。
建成后的京津城际获得了很多奖项,易有淼作为唯一一位监理单位代表,被授予第九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创新集体个人奖。在这期间,易有淼还多次被评为“六好党员”,两次荣获火车头奖章。获奖之后的易有淼幽默地说:“人家叫我金牌总监,不发点光怎么行”。
世纪工程
2012年,铁四院(湖北)工程监理咨询有限公司联合体中标港珠澳大桥,负责港珠澳大桥15.824公里深水区施工监理,这可是整个大桥工程最困难的标段,施工难度大,安全风险高,政治责任重。
“必须派出最好的总监理工程师”,这是上级的要求,也是投标的承诺,更是责任的担当。千斤重担再一次落在了易有淼的肩上。
港珠澳大桥被称为世纪工程,动辄上百米高、数千吨重的构件进行现场整体拼装,预制精度和安装精度要求都十分的高,规模难度均史无前例。
为了把工作做好,易有淼迎难而上,时刻提醒自己责任在身。他把一个铝合金做的铭牌郑重地摆在办公桌上,铭牌的一面刻着“责任到此,不能再推!The Buck stop here!”,另一面则刻着“认真做事只能做对事,用心做事才能做好事”。那是他的座右铭,也是他的坐标系。
在港珠澳大桥建设过程中,易有淼认真把握监理工作的各项重难点,和团队一起严格控制工程质量。审查了承包人各类施工方案500余项,其中重大方案40余项,组织召开专家专题评审会27次。
在大的方案关键环节上,易有淼“得理不饶人”。著名的“钢海豚”高109米、重达2800吨,整体吊装中,原方案是采用一个浮吊吊住钢塔,在运输船上进行滑移竖转。该方案虽然已经得到了专家评审通过。但易有淼如履薄冰、慎之又慎,他结合各方意见,在评审会纪要中提出了20条疑问意见和建议方案,要求承包方逐一核实比对,在长达近两年的各方联合讨论、比选后,最终推翻了原有方案,改用双机抬吊竖转方案,顺利完成了吊装任务。
超大体积和重量的构件吊装,要在海上做180度转身,难度史无前例。为保证一次性吊装成功,易有淼主持召开了8次大型专家评审,上百次讨论,3次模拟演练、4次实地演练。经过无数个昼夜拼搏,最终才得以60多个步骤实现完美转身。正是这一次成功吊装,被业内称之为“世纪转身”,中央电视台进行了实况转播。
这只是其中的一例而已。1006根长达130多米深的巨形钢管复合桩施工,136个整体墩台预制吊装,135跨钢箱梁运输吊装,3个巨形海豚塔吊装,两个“中国结”钢撑150米高空精准对接……哪一个都不容易,哪一个都代表了大国建造的水平和形象。
一些小小的纰漏都可能造成巨大无法挽回的损失,作为项目总监身上的压力有多大可想而知。然而面对这样的压力,只能负重前行没有退路。
为了确保大桥质量,既不能出现大的闪失,也不允许出现小的纰漏。为此,易有淼在监理工作中,对工程隐蔽易忽视的部位从不放过,也从不走过场,在空间受限处,他多次趴下身子钻进去爬上去,对159米高的塔顶门式吊机(吊具)进行仔细检查。
在大桥建设关键时期,他没日没夜的坚守岗位。为了抢占有利施工时间窗口,他在凌晨三点签发“钢海豚”塔吊装令,大年初一签发“中国结”钢结形撑吊装令,连续5个春节易有淼坚守工地,没回家休假。
努力终有回报。在与港珠澳大桥建设同行的日子里,铁四院监理屡获嘉奖,连续三年信誉评价A级,被评为HSE管理优秀总监办,先后荣获广东省工人先锋号、先进集体、先进班组、优秀个人等项。因监理工作的卓越成效和突出贡献,易有淼和他的团队三度被港珠澳大桥管理局通令嘉奖!
海上金桥
2018年10月23日上午,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大桥建设者欢呼雀跃,自豪之情溢于言表。不少人激动得泪流满面,这其中,就有易有淼和他的妻子吴丹霞,他们一个是港珠澳大桥最困难的深水区桥梁施工总监,一个是质量监理工程师,夫妻俩都是光荣的大桥建设者。
也许正是这种巧合,从2012年开始,易有淼和吴丹霞唯一的女儿易茗只有把大桥当成了她的家。在国外留学期间,三次回国探亲就住在大桥工地。或许是因为住的久了,也或许是因为这位长相甜美、热情大方的姑娘给人留下的影响太深,工地的同事们都把易茗称为“大桥的女儿”。
说起女儿易茗,易有淼是既惭愧又自豪,能够慰藉他的就只有深夜的书信、短信、微信,还有女儿拔尖的学习成绩和那些数不清的证书、奖状。女儿出生20多年,易有淼就在工地现场干了20多年,先是干勘察设计爬山涉水,再是干工程监理死盯硬泡,绝大多数的日子都是在远离家人的现场度过,家人之间聚少离多,更谈不上对女儿手把手地教。不知道是受自己的身教影响,还是遗传了自己那么一股子认真劲。易茗从记事时起就特别懂事。从上小学开始,易茗的生活、学习乃至工作几乎没有让爸爸妈妈操过心,特别是学习成绩一直优异,26岁就被美国伯克利音乐学院授予声乐艺术家称号。2017年5月,受父亲的感召,易茗放弃了美国优厚的待遇毅然回国,在国内一个音乐学院任声乐教师。
有人曾问易茗对父亲的印象,她说是自豪,但又感到委屈,因为她小时候的印象父亲永远是风尘仆仆。她也曾对中央电视台记者说过,在春节想看到父亲回家过年都是一种奢望。港珠澳大桥建设的六年当中,父亲在工地过了五个春节,而她去工地看了三次父亲。
三次探望,相隔五年,父亲易有淼已是青丝换白发,但说起港珠澳大桥,父亲显得是那么的兴奋,如数家珍,仿佛大桥是他的又一个孩子。也正是因为这三次探望、三次出海,易茗看到了父亲以身作则的样子,看到了许多像父亲一样的中国工程人为祖国建设事业拼搏的身影,让她真正懂得了什么叫祖国、什么叫责任。感动之余,易茗欣然拿起笔先后创作了《海上金桥》、《世纪之光》等八首歌曲,歌唱伟大的中国建设者。其中,她所谱曲的《海上金桥》被收录到《百度百科》,成为港珠澳大桥的文化象征。
2018年10月17日,易茗在广东珠海献礼港珠澳大桥“世纪之光”大型演唱会登台献唱,一曲《海上金桥》情动全场。谢幕后的易茗悄悄地告诉导演,今天特别兴奋,因为一周后的10月23日既是港珠澳大桥的开通日,也是自己28岁的生日。
来源:湖北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