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3-03 21:37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9年1月29日 | 查看:1499次
人物故事:
金世凤,男,69岁,江西省高安市龙潭镇人,高安道情曲艺队队长,锣鼓手;周栋良,男,52岁,江西省高安市新街镇人,高安道情曲艺队副队长,唱词创作人。
有这么一群盲艺人,他们长年累月行走于乡村大地,走村串户,一张方桌就是他们的演艺舞台。锣鼓喧天,弦乐同奏,说唱相间,杂以口技,在余音绕梁的精彩表演中,一个个民间故事被演绎得扣人心弦、引人入胜……这就是高安道情的表演。
高安道情曲艺队成立于1950年,历经近70年的风雨,这支队伍不散,演出不辍,常演常新,宣传了党的好政策,唱响了时代主旋律,弘扬了社会正能量。高安道情曲艺队在文化生活日益多元多样的今天还能够活跃于高安乡村大地,得益于队长金世凤和副队长周栋梁的不懈努力,他们一个潜心钻研道情表演艺术,一个醉心于唱词写作,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在两位队长的带领下,高安道情人眼盲心亮,历经苦难却心怀感恩,在为老百姓送政策、送欢笑的同时,也收获着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
走千家过万户,把戏唱进百姓的心坎里
“若是到了上半年,刮风下雨在外面,四九寒天下半年,雪坡冰冻不安全。”这几句道情唱词,是盲艺人下乡演出最真实的写照。下乡巡演时,他们每人拄着竹制的盲人棒、背着演唱锣鼓乐器,一个拉一个,那队伍的气势令人动容。
说到当初的演出条件,如今已经69岁的曲艺队队长金世凤说道:“撑根棍子探路,摔跤跌倒是常事,受点小伤更是家常便饭。”可以想象,每天步行演出对于常人都倍感艰难,更何况他们是盲人呢!可他们硬是靠着两条腿,在摸索中前行,将足迹踏遍全市的每个村落。
群众的期盼,就是战胜困难的动力。90年代,在相城镇华阳村的那场演出,让金世凤想起来依然记忆犹新。那天天气很冷,在途经锦惠渠时,由于没留神,好几个人一下子全跌进了旁边的水沟里,衣服都湿透了。被村民救起后,想起演出任务在身,他们顾不上换下湿衣服,急忙赶往村里的库房,架起乐器表演。
在那个精神文化匮乏的年代,一听说有道情全村人都赶来,他们也是越唱越发动情。唱到好人声音宛转悠扬,唱到坏人厉声正气,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正义的力量震撼着村民的心灵。特别是一部《十劝嫂》的生活戏,让村民懂得夫妻和睦、孝敬老人、团结邻里的可贵。
“他们唱的都是我的戏呀!”那天晚上,很多村民围坐在一盏马灯边,发出这样的感慨。直到公鸡开始打鸣,曲艺队才意识到天快亮了。本打算唱完最后一首结束,但热情的群众们却说是表演声把鸡吵醒了,并非鸡鸣,请他们继续唱下去。
令他们没想到的是,这一唱就是一个月,场场爆满。村集体拿不出演出费接待费,全村人就东家捐米、西家捐油,还有鸡蛋与面条……把自家舍不得吃的好东西全拿来招待演艺队。
一年300多场演出,寒来暑往,无数个日日夜夜的辛勤付出,苦和累,笑与甜,都融化成老百姓发自内心的欢笑与掌声。2008年,高安道情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被列入江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讲政策惠民生,服务大局唱出新天地
随着百姓娱乐形式的日益多元化,高安道情的生存空间日益遭到挤压。很多盲艺人转干他行,这支队伍也从建队时的80多人,缩减到现在的不足20人。这其中,与金世凤、周栋良、伍兆赖、吴斌文、王汉生、谢乐和六位骨干力量的执著坚守密不可分。六位盲艺人,在演出之余,经常聚在一起,钻研道情的唱词唱曲,努力创作出贴近时代、富有高安特色的新曲目,让传统的曲艺表演焕发出新活力,新魅力。
周栋良,因右腿残疾年少加入曲艺队,作为唯一一个能看见的人,他是整个团队的顶梁柱和领路人。每次演出,与各个村庄的协调工作,都靠他忙前忙后。但周栋良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身份——高安道情剧本的作词人。这些年来,他推陈出新,创作出一曲曲冒着热气、带着泥土气息的高安道情,传遍了高安的乡村沃野。2017年底,为优化老城区,改善居住环境,高安启动了胜利路棚户区改造。为让老百姓充分认识到棚改的好处,周栋良花了整整一周时间,了解棚改政策,呕心沥血写出了高安道情《胜利路棚改定成功》。“以前,我们经常在这里演出。特别拥挤不说,环境脏乱差,不少还是违建的危房,政府做这个决策是真为我们老百姓好。”周栋良谈起当初写作的初衷,这样说道。
为了让好政策深入人心,经过一番培训后,曲艺队每天冒着刺骨寒风活跃在胜利路的街头巷尾。真挚的情感、扎实的唱功,吸引了众多市民的驻足。艺术的力量是无穷的,更是润物细无声的。很多原本反对的市民,慢慢改变对棚改的态度,开始主动支持棚改工作。
关下村的徐大娘在这里住了一辈子,已70多岁,搬迁她故土难离。村里的干部到家做了好几次工作,都没让她松口。大娘是个戏迷,对高安道情更是情有独钟。听说有演出,场场必到。日子久了,戏听多了,徐大娘老思想发生了彻底的转变。她主动做通了家里儿女的工作,找到负责的干部签下了搬迁协议。
多年来,高安道情曲艺队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创作出了《唱响高安品牌》、《赞美咱的幸福食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进小康》、《扫黑除恶得民心》、《改革开放四十年高安城乡变化大》等一大批接地气、冒热气的作品。去年,根据真实扶贫故事改编的《懒汉脱贫》,更是在高安各地引发了观看热潮。
受委屈尝辛酸,眼盲心亮坚守道情传承
台前表演几多欢笑,满腹辛酸却深藏心间。道情表演,吃苦受累不说,更主要是还要饱受委屈。他们外出巡演,白天走村串户,村民不在家没人待见,就着矿泉水吃几块饼干,常常就是他们的午餐。
今年53岁的谢乐和,曾有一次十分不幸的遭遇。前年初秋的一个夜晚,他与同伴们完成演出后摸黑赶往下一个演出点,却不曾想半路跑来一个醉汉,不分青红皂白对他拳脚相加……
因为一行四人全是盲人,容不得辩护,在慌乱中大家拼命地呼救。等附近村民赶到,这个醉汉却早已逃之夭夭了。在好心人的帮助下,连夜将不省人事的谢乐和送往医院,经过诊治,他的右腿被打折,在医院一躺就是两个月,医药费全是同事拼凑垫付。
家里的老父亲与妻子照顾在其身边,劝他放弃这份风餐露宿、危险奔波的职业。可谢乐和却怎么也不答应,在他眼里,这份职业是他谋生的本领,是他体现人生价值的平台。“虽然残疾了,但我也想着自食其力,靠自己的一技之长来养家糊口。我们的表演能给大家带来笑声,我就感到很满足!”老谢动容地说道。
而对于队长金世凤来说,道情早已融入了他的血脉。从18岁学琴以来,他勤学苦练,样样精通,一人可操作八种乐器组合表演,技艺精湛得令人称奇。“老祖宗流传下来的道情是高安文化的精粹,我们想把他传承下去,尽管遇到了一些困难,但我们相信这些困难都是暂时的。”为了能有安静的排练场所,他们自筹资金租用郊区民房,专门用来排练节目。
如今,这支队伍的平均年龄为55岁,最大的73岁,最小41岁。因为伴侣也多为残疾,他们的家庭生活都异常贫困,如今他们每年外出下乡送演120余场,每个队员的人均收入微薄,这些收入是他们养家糊口的主要来源。尽管生活过得异常艰辛,但是对道情的执着和初心却从不改变。他们说得最多的一句是:“政府把我们都纳入了低保户,享受着党的好政策,我们更加有责任歌唱我们的新时代好政策,把道情表演更好地传承下去!”
来源:江西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