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3-03 18:01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9年1月29日 | 查看:1497次
人物故事:
马小玲出生于云浮市的一个农民家庭,是云城区乡镇幼儿园的一名幼师。
马小玲从18岁瞒着家人第一次献血开始,到2017年成功捐献骨髓,15年来献血量达1.6万毫升,被人尊称为救命“女神”;从加入捐骨髓和关爱艾滋病志愿者到入列创文志愿专业服务队一路走来,帮扶贫困艾滋病人,送迷路的老人,长期利用休息日义务带教外出打工者的子女,为患病邻居挑柴做饭······体重只有90斤的女性,为需要帮助的人撑起了一方天,在熟悉她的人的心中目中是活生生的助人为乐“女神”。
一、十九岁献血到捐干细胞的救人“女神”
“个人认为吧,生活中的都是小事。我爸爸妈妈是个农民,没做过什么大事,但他们心地善良,总是帮助比自己条件差的人。从小我就耳濡目染,那时二三年级吧,我见到老婆婆挑柴很困难,会去帮助她挑;小学时,是踩着自行车去上学的,当自己的弟弟能踩车之后,我都会搭上村里没车要走路的同伴上学。农忙时,我们家做完自己家的农活,都会去帮助村里的其它人……”谈起过去的事,平时腼腆的马小玲还是很谦和。
当年高考后在当地餐厅挣学费的马小玲,听到工友的爷爷手术需要用血,她瞒着爸妈,晚上下班后搭公共汽车来到血站,第一次献出了200毫升殷红的鲜血,挽救了工友爷爷的生命。
从此一发不可收拾,马小玲启动了献血救人的“开关”,无论在佛山学习还是在广州打工,在15年的献血救人的历程中,仅献血小板就达35个单位,献全血和成分血总量达1.65万毫升。
“那时是青葱年纪,什么都不懂,只知道献血可以帮助别人,很好奇的就走上了献血车,接下来就停不下来了。记得2005年10月28日,得知一个同学患白血病在广州治疗,每天需要输血,血库的A型血液又不够,很多朋友都转发信息帮助。我是O型血,除了发信息帮同学求助,还一直帮寻找在广州并同意捐献的人,又联系献血群的朋友,用尽了所有的关系,苦口婆心的动员捐献……最后这位同学平安的出院了”。马小玲说起这些往事一腔柔情。
2011年,马小玲得知捐献造血干细胞就像采集血小板一样简单,能给临死的血液病患者第二次生命,于是就决定留血样,加入了中华骨髓库,成为一个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马小玲希望有一天,有那么一个病人能与她配型成功,并且自己义无反顾地去履行帮助血液病患者的诺言。
2017年7月,中华骨髓广东分库打电话给马小玲,称她与一位台湾少女病友初步配对成功,询问她是否愿意捐献自己的造血干细胞。时隔六年,马小玲都差点忘记了自己当初留的血样了。她说,能收到这样的信息既意外又惊喜。大约一个月后当地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安排马小玲进行采集血样送检,报告显示马小玲造血干细胞与患者高分辨配对成功,身体的各器官功能很好并没有传染性疾病,适合捐献。
虽然很多人都在中华骨髓库做了登记,但实际能捐献的却寥寥无几。因为有些人认为采集前打的动员剂对人体有害,后续检查阶段要穿刺取骨髓作化验,采集后身体可能会变虚弱,捐献存在风险等。关于这些,马小玲说:“自己之前对造血干细胞也不了解,为了成功捐献,自己也学习了很多相关知识,救人要紧”。当年10月29日,当地红十字会办了个小小的欢送会,马小玲分享了个人的想法。随后,马小玲赶赴广州,入住陆军总医院血液科进行捐献前的医疗动员准备,并于11月3日采集骨髓150毫升。
二、“三栖”志愿工作者,助人为乐的“女神”
马小玲从十九岁献血到2010年加入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继后参加“关爱艾滋病”志愿者服务,再入列创卫创文志愿服务专业团队,被人戏称为“三栖”志愿者。
说起自己的“三栖”志愿者和平常工作生活的经历,马小玲用“平常心”三字来描述。
马小玲无论是求学,尤其是走向社会后,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总是能以“发现”的眼光,“闪拍”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近几年来,她和志愿者在参加关爱艾滋病的“红丝带”活动中,经常出手相助贫困的艾滋病人,还出面找企业为3名病患者的子女提供培训和就业机会,一举解决了他们遇到的实际困难。
去年冬季的一天晚上6点多钟,马小玲匆匆从市区买药赶回乡下,在兴云东路旁边发现一名衣着单薄,被冷得瑟瑟发抖找不到回家的路的80多岁痴呆老婆婆。马小玲毫不犹豫搀扶着老婆婆 ,一段路一个岔路口地启发老婆婆辨认回家的方向,足足用了三个半小时步行近6公里,才把老婆婆送回城郊罗沙村的家。当老婆婆的家人看到马小玲因不熟悉村道踏空而跌得眼角青肿鼻子流淌着鲜血时,忍不住泪流满面紧紧相拥连声感谢:恩人啊!
前几年,云浮创建全国卫生城市,马小玲经常参加街道的创卫工作,还利用休息日搭公交车赶来市区参加志愿者团队的责任区清扫大街及搬运清理垃圾等工作。
马小玲志愿者的历程和练就的能力,被尊称为“女神”的品德,成为各路志愿者团队争取的“香饽饽”。今年马小玲又被聘加入由云浮地区的十多名“广东好人”、“云浮好人”组成的“创文‘除四害’服务工作站”团队,担任帮扶贫困户服务组的组长,广受帮扶户和群众的称赞,“三栖”志愿者名声在外。
马小玲对于这样的尊称和“爵号”也是平常心待之。她虽然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工作生活忙不停,但她仍把做好事帮助人当成是“日升而作”再平常不过的“习惯”。如果“沉下去”和马小玲的工友谈起这些“平常事”,诸如惦记着上屋啊婆的米缸是否空了,牵挂下屋的“多多”是否完成数学作业、赶着给邻村卧床的孤寡梁伯送药、为邻居交电费······一点一滴好事和柔爱的情怀,犹如一串串的音符,普写成助人为乐的动人乐章。
马小玲真的很平常,也不是“女神”,但她深知,一个人做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她说:不忘初心,奉献永远在路上!
来源:广东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